
- 收藏
- 加入书签
指向素养提升的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立足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基于结构化教学理念的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从精研教材内容入手,深入分析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提炼学科核心要义。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框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表明,结构化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核心素养,深化数学学习体验,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素养提升;思维导图;数学文化;评价机制
引言:结构化教学是一种系统化、层次化、有序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强调知识内容的重组和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知识碎片化、教学结构松散、学生思维深度不够等问题。如何通过结构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精研教材、构建思维导图、优化课堂结构、创设情境、完善评价等维度,探索结构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精研教材内容,提炼知识要义
教材精细研读是结构化教学的基础。深入分析教材编排逻辑,把握知识脉络,明晰重难点内容。挖掘知识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把握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1]。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过渡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引入,理清知识发展脉络。分析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的思维过程,挖掘方程组解法的本质联系。剖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三种结果:有唯一解、无解、有无穷多解的形成过程,理解方程组解的几何意义。通过梳理教材重难点,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解法步骤、应用特点三大核心要素。解构方程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组的结构特征。把握方程组系数与解的关系,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分析各类典型例题,归纳解题策略的共性特征,总结方程组解题方法选择的依据。
预设学生在建立方程、选择解法、验证结果等环节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构建知识结构图,展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其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整理方程组各类解法的适用条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解题思维体系。编制典型案例,涵盖方程组的基础应用和深层理解。
二、优化课堂结构,深化学习体验
课堂结构优化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合理规划教学环节,保持逻辑性连贯性。创设问题链条,引导深层次思维。设计探究活动,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在整式乘法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结构设计,构建层层递进的学习体验。创设新授环节的问题链:“一次项与一次项相乘变化规律”“多项式与单项式相乘规律”“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代数运算规律。从数字乘法出发,过渡到字母乘法,帮助学生理解整式乘法的运算本质。课堂探究环节分三个层次:基础探究辨析同类项合并规律,深度探究掌握分配律运用,拓展探究理解乘法公式推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整式乘法的不同解题策略,交流常见错误类型。通过展示不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在练习环节中,分层设计练习题目:第一层次为基础运算,巩固乘法运算法则;第二层次为综合应用,灵活运用分配律;第三层次为创新拓展,探究乘法运算的内在规律。及时进行典型错误分析,如正负号书写、同类项合并等易错点,培养学生严谨的运算习惯。
三、创设情境任务,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任务创设是结构化教学的载体。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真实问题情境。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设趣味探究任务[2]。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通过跨学科融合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导入环节以中国窗花艺术为切入点,展示传统剪纸作品中的对称之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故宫建筑中的对称图案,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建筑艺术中蕴含的数学智慧。通过欣赏敦煌壁画中的对称纹样,体会数学与美术的完美结合。
借助几何画板软件,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要点。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对称点的描点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指导学生运用尺规作图工具,掌握对称图形的准确绘制方法。结合美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对称图形的构图要素:均衡、和谐、韵律。
组织“数字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知识,设计独具特色的图案。利用绘图软件,进行对称花纹的电脑绘制,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称纹样,加深对民族艺术的理解。指导学生制作数学与美术相结合的电子作品,如对称花纹贺卡、对称纹样台历等。
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成长发展
结构化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知识掌握维度评价学生对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单元测试、随堂检测等方式,系统记录知识点掌握情况。从思维发展维度评价学生数学思维的结构化水平,关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建立知识结构图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知识间的关联理解。设计结构化思维导图评价任务,了解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利用单元知识网络图,评估学生对知识点内在联系的认识。通过结构化解题过程评价,分析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构建过程性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在结构化学习中的成长轨迹。设置结构化学习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开展结构化思维展示活动,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利用结构化错题分析,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建立知识树状图评价机制,展现学生的认知层次发展。
结束语:
结构化教学的深入实践,推动了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向更高质量发展。通过系统解构教材内容,梳理知识脉络,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科学构建思维导图,搭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框架。创新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探究任务链,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数学文化巧妙融入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参考文献:
[1]袁玲.核心素养指向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6):62-63.
[2]张龙军.教育数学促进初中数学课程结构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