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CER论证模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为例

黄丹珏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4年26期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丘北中学 6632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基于刘恩山教授提出的CER论证模型进行课堂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初步主张,通过相应实验探究不断寻找证据、论证主张、修正主张,逐步构建核心概念、形成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同时,在任务驱动、问题引导下逐步突破重难点,再结合活动体验,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趣味化、具深度的论证过程中深度学习,使课堂在生动、高效中进行。

关键词    CER论证模型  深度学习  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1引言    论证式教学指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引入科学领域的“论证”环节后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科学论证过程进行亲身经历,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本质。该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探究生物学科内在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顺其自然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保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深度,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2教学目标

2.1通过对酶催化作用具体实例的讨论以及相关实验探究,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科学探究、生命观念)

2.2基于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教学重难点

3.1重点:酶的作用。

3.2难点: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4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4.1教学方法

4.2学法指导

“问题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分组协作学习──归纳总结提升”。既鼓励自主学习,又提倡某些问题的分组协作,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5教学过程

5.1导入课堂,明确目标

开门见山点明课题和目标,引出本节课第一个核心概念“细胞代谢”。

5.2问题驱动,提出主张,实验寻证,修正主张

首先根据“双氧水处理伤口产生大量气泡”视频提出问题“人体为什么能分解过氧化氢呢?”并通过科学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主张1:“加热促进过氧化氢分解”。接着点明提出的主张不一定正确,需要证据来证明,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来为主张1提供证据。得出加热确实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结论后,提出新问题“仅靠体温就能达到产生这些气泡的效果吗?”,再以教师亲身实验“将3%过氧化氢置于完整皮肤却不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来佐证,引导学生修正主张1:“细胞中存在某种物质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然后再根据“体内过氧化氢过多会导致皮肤发黄,毛发变白,幸而细胞中存在过氧化氢酶能够将过氧化氢及时分解,起到解读作用”的科学资料,引导学生继续修正主张1:“细胞中存在过氧化氢酶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为证明修正后的主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并进行实验“过氧化氢酶能促进过氧化氢分解”;最后,根据修正后的主张1构建出本节课第二个核心概念“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

5.3根据新证,产生新问,提出主张,实验寻证,修正主张

构建出上述核心概念后,教师又抛出在查阅资料过程中的新发现“过氧化氢运输过程中不能与氯化铁混运、也不能用生锈的铁罐来装运”的科学资料,得出“除了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铁离子这样的无机物也可以”的观点。再以此提出新问题“无机催化剂与酶谁的催化效率更高?”引导学生提出主张2:“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然后设计并实施实验“比较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来为主张2提供证据;最后,以问题“过氧化氢酶为什么能催化化学反应呢?”引出“活化能”这个核心概念,并以视频动画展示+讲解的方式引出最终主张:“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5.4穿插分析变量

在上述论证的过程中,每结束一个实验,都在请学生展示结果的时候穿插请学生分析变量,为总结后面的对照实验打基础。

5.5课堂小结

至此,本节内容核心概念已经构建完毕,可以用一张概括四个实验、对照实验、酶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表格来进行总结,作为本节内容的课堂小结。同时再配一个能涵盖本节内容的选择题,最好从近年高考真题中选择或者改编,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延伸

由于课时的限制,40分钟内侧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核心概念,更多的延伸应用无法呈现,可以设计为课后任务,比如“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肝脏细胞中均有过氧化氢酶,植物细胞中是否也存在过氧化氢酶?请你查阅资料,并设计实验证明。”这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查阅更多资料,收集、了解更多信息,也可以为下节课交流发言做准备。

7结语    生命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概念建构,而概念建构又源于真实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状态进入情境,参与提出主张,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寻证,修正主张。一步一步构建出核心概念。在CER论证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得出结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能让学生感知,一个科学结论的形成,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验成果来支撑。而本节课以论证式教学相关理论知识为背景,将其有效整合到生物学中,有利于一线生物教师快速了解论证式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从高阶思维角度出发,带动学生由低阶思维进阶,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连接原有知识,深度加工学习内容,深度理解学习概念,深度融入情感体验,以深度学习为基准,以论证式教学方法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玉琳,  韩大勇.  论证式教学及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现[J]. 科学咨询, 2021(38): 1-4.

[2] 徐汛峰,付雷.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单元学习目标及评价设计——以“生物的进化”为 例[J].生物学教学,2020,45(08):12-16.

[3]何嘉媛,刘恩山.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的设计和运用[J].生物学通报,2013, 48(10): 25-29.

[4]许桂芬.“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论证式教学尝试[J].生物学通报, 2014, 49(02): 33-37.

本文系文山州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论证式教学实践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文教体发〔2024〕9 号)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