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此总结优化路径。以案例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结合各学者研究成果与作者实践经验,归纳工程实例中出现的施工问题,得出解决对策,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经过分析确定目前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阶段,已高度重视测量放线质量,但在钢筋绑扎、部件选取、施工流程管理及结构性能评估方面仍有待改进问题,故提出加强钢筋稳固绑扎、优选剪力墙连接部件、规范混凝土施工步骤、精准计算剪力墙性能四项针对性对策,以弥补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缺陷。经过改进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方案,可达到预期效果,切实提升结构性能。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钢筋绑扎;对拉钢片;测量放线
0引言
建筑物遭受地震灾害后,将因坍塌事故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常规修建的混凝土结构,于八级地震下仅能保持主体结构,难以抵御九级地震。若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可进一步强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普遍提高我国建筑物的建设安全水平,减少自然灾害经济损失。
1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就现有应用情况展开分析,为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已高度重视测量放线内容,即项目经理或其他负责人,聘用技术员进行现场测量放线时,专门强调放线偏差控制的重要性,并督促技术员始终将承重墙、非承重墙及梁柱结构测量放线偏差控制在指定范围内。虽然从正向影响层面考虑,测量放线重要性的突显,确实可适当保障施工质量,而且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但后续应用的混凝土施工技术、钢筋制作与绑扎技术,乃至模板施工技术,若未对其提出明确要求,也容易埋下隐患,因而本文在现有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施工技术应用问题,以消除不良缺陷[1]。
2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2.1钢筋绑扎不牢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践应用,要想真正发挥其强稳定性优势,务必注重钢筋绑扎质量。但从目前钢筋加工与绑扎环节中施工人员的具体表现来看,明显存在粗略绑扎行为。一方面,未精准控制绑扎间距。另一方面,未对绑扎位置进行二次校准,导致钢筋网之间难以形成紧密性。长此以往,可能会对结构承压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2.2部件选取不当
于建筑工程中应用模板施工技术,常需要借助连接部件紧固结构。而当下多数工程常选择的部件为对拉钢片。该部件虽然也能促进钢筋模板有效连接,但由于该部件使用期间,需搭配打孔步骤,导致所用钢板难以满足循环利用需求。考虑到建筑工程中钢筋所需部件较多,一味运用该部件,无形中可能提高施工成本,最终引发高造价。因此,宜结合工况优选部件。
2.3施工流程混乱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涉及混凝土配制、混凝土运输及混凝土浇筑等繁杂事项。然而,具体施工环节,有关负责人未给出明确的工序指导,造成混凝土质量,甚至混凝土浇筑效果均未达到预期,甚至施工人员也容易在混乱的施工环境下延误工期。作为影响最终应用效果的主要问题,应当引起关注[2]。
2.4缺乏性能评估
从上文中知晓: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优良性能,其抗裂性、稳定性、承压性较为突出。如若施工人员应用各项施工技术时,未关注结构性能达标情况,或是施工前期未综合评估整体性能,可能造成施工效果脱离工程设计标准。为充分彰显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实践价值,需依据上述问题找寻优化方向,便于依靠改进后的对策,强化建筑结构性能,为施工人员提供可靠的技术应用指导,满足建筑工程高质量建筑需求。
3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用于建筑工程的优化对策
3.1规范混凝土施工步骤
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关键技术,需进一步规范施工步骤,保证每一项混凝土施工内容,都能契合施工方案。关于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第一步是相关人员在混凝土材料进场前做好强度检验工作。其中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环节,施工人员需按照最多40cm的间距均匀分布振捣位置,同时对该工程厚度为30和25cm的底板结构进行振捣处理。当柱墙框架结构具有一致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此时可采用同步浇筑法,对柱框架进行均匀浇筑,随后对其底板可先设计厚度为5~10cm的混凝土层,而后相隔2h以内浇筑墙体框架,并且要求墙体浇筑高度比底板底部大2cm;第二步是由施工人员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实施压面操作,即在3m振捣重合度以上,对准即将凝结的混凝土,以滚筒予以碾压,此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形成裂缝;第三步是在压面后对混凝土表面展开泌水处理,以水泵、排水沟促进混凝土施工中积水的充分排放。若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此时还要借助连续浇筑法划分浇筑层。而且在25℃以下条件里对C30以下混凝土进行浇筑,规定其最大间歇时间为210min;25℃以上温度环境则最多间歇180min。
3.2优选剪力墙连接部件
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往往要求施工人员在连接作业中选取适合的连接部件。上述提到的对拉钢片,作为常用部件,其可操作性与经济性略差。因此,和县城东安置区三期工程施工期间专门选择对拉螺栓替换对拉钢片,以保证宽为100cm的模板能在该部件支撑下拥有更强稳定性。通常而言,对拉螺栓多有T3、T4、T6、T10规格。其中T3规格对拉螺栓直径为12mm,配置间距为3mm的丝牙;T4直径为14mm,丝牙间距4mm。至于另外两种规格,往往适用于高强度拉力剪力墙结构,其直径分别为16mm(丝牙间距6mm)与18mm(丝牙间距10mm)。为优化施工效果,施工人员使用对拉螺栓作为连接部件时,首先,利用扁钢材料制作钢板,其长度为3cm,宽度为0.25cm,而后按照30cm(横向)和60cm(纵向)间距均匀分布于两层钢模板之间;其次,施工人员顺利使用模板卡增加模板连接强度;最后,待后续模板拆除后回收模板,保证整体结构拥有良好稳定性。待施工人员优选对拉螺栓并未完成部件安装任务后,对于对拉螺栓形成的孔洞,也要在完工前予以封堵处理,以提升结构抗裂性与完整度。比如施工人员可在剪力墙结构厚度2/3处充分注入发泡胶,剩余1/3空间注入防水砂浆,随即借助聚氨酯材料(厚度为1.5mm),于24h后予以抹平操作。作为在剪力墙连接强度控制中影响较大的部件,对拉螺栓已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施工人员宜充分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判断是否适宜使用此部件[3]。
结语:综上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测量放线等基本事项已得到施工单位的重视,若能进一步落实优化对策,有望妥善解决现存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2023,5(2):1-3.
[2]张艳丽.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主体工程施工技术的优化措施[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9):143-145.
[3]蓝炜铭.房屋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主体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