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通过对思辨性阅读内涵与重要性的阐述,结合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文本精读、小组合作、读写结合等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辨性阅读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分析、质疑与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思辨性阅读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内涵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入探究文本、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对文本观点与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者不仅理解文本表面意思,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逻辑架构、作者意图、价值取向等,通过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重要性
1. 提升思维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盲目跟从。例如在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能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2. 深化文本理解
促使学生深入文本,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突破浅层次的理解,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与多元意义。如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培养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观点,敢于质疑权威,在思辨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字词讲解、文章结构梳理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思考与思辨的机会。课堂上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指向明确,答案相对固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
(二)学生思辨能力不足
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在阅读中对文本的分析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且表达自己观点时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
四、基于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辨兴趣
教师可根据阅读文本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思考兴趣。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展示苏州园林的精美图片与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园林之美,然后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美是如何通过布局、建筑、植物等元素体现的?如果让你来设计园林,你会有哪些独特的构思?”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园林艺术,开启思辨之旅。
(二)问题导向,引导思辨方向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如在阅读《孔乙己》时,可提出“孔乙己的悲剧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还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同情还是批判?”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从不同层面分析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文本精读,夯实思辨基础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精读,品味词句含义、分析篇章结构、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等。在精读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标注文中的重点语句、段落,进行批注式阅读,记录自己的思考与疑问。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让学生精读描写藤野先生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特点,思考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与思想,从而为深入思辨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四)小组合作,促进思辨交流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阅读文本中的思辨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享观点、交流看法、质疑辩论,在合作中拓展思维视野,完善自己的思考。如在阅读《皇帝的新装》时,小组讨论“皇帝和大臣们为什么会被骗子欺骗?这反映了人性的哪些弱点?”每个小组成员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在思想碰撞中提高思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五)读写结合,深化思辨成果
读写结合是巩固思辨成果的有效方式。在学生完成思辨性阅读后,教师可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辨过程与成果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如写读后感、评论性文章、小论文等。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后,让学生写一篇评论文章,分析祥子的命运变化及其社会根源,要求有理有据,逻辑清晰。通过写作,学生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辨。
五、教学实施案例分析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
(一)情境创设
教师先播放一段关于童年趣事的视频短片,唤起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然后引出课文,让学生思考鲁迅笔下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有何异同。
(二)问题设计
提出问题如“百草园对于鲁迅来说有怎样的意义?”“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对鲁迅产生了哪些影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反映了什么?”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进行思辨。
(三)精读文本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精读文中描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雪地捕鸟等段落,以及描写三味书屋读书场景的部分,分析词句运用之妙,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理解,交流对鲁迅童年经历与思想变化的看法,教师巡视并适时参与指导。
(五)写作巩固
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童年场景,并与鲁迅笔下的童年进行比较,阐述自己对童年成长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在问题引导下深入思考,在精读与小组合作中提升思辨能力,在写作中深化思辨成果。
六、结论
基于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向、文本精读、小组合作、读写结合等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思辨方法,提高思辨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创新。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党绪.思辨读写: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J].语文建设,2019(10).
[3]王荣生.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