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刘俊霞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4年29期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第四实验小学 河南省漯河市462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深入剖析当前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涵盖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等多维度的融合策略,旨在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且具操作性的指导,以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助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劳动教育;有效融合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小学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均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体育游戏以其趣味性和竞技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有着显著功效;劳动教育则着重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二者有效融合,能够形成互补互促的教育合力,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新路径,契合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小学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当下,小学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境。从教育理念层面看,部分教育者未能充分领悟二者融合对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深远意义,学科界限依然分明,限制了融合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学资源方面,无论是体育器材与劳动工具的适配性,还是专门针对融合教育的教材编写与资源整合,均存在明显不足。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将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兴趣缺缺,参与度不均衡,融合教育的预期效果难以达成。

三、小学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教学理念融合策略

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培训,促使教师深刻认识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内在联系与协同作用。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整体教育观,打破传统学科思维定式,将体育游戏的活力与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有机融入日常教学理念之中,使二者在教育理念层面实现深度融合,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石。

(二)教学设计融合策略

1.目标整合设计

综合考量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制定全面且分层的教学目标体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将身体素质提升、劳动技能习得、劳动意识养成、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思维激发等多项目标有机整合。确保教学目标既具有整体性,又能体现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指引。

2.内容关联设计

深入挖掘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内容的契合点,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例如,依据劳动任务的动作特点与体育技能的训练要求,设计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教学内容序列。将劳动过程中的身体动作转化为体育游戏的动作元素,同时将体育游戏的规则与劳动教育的任务要求相融合,使教学内容在逻辑上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实施融合策略

1.情境创设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创设融合情境,将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置于同一虚拟或现实情境之中。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场景,如校园农场、家庭劳动场景等,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热情。在情境中,巧妙安排体育游戏环节与劳动教育任务,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自然地实现二者的融合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2.教学方法协同

采用多元化且协同互补的教学方法推动融合教学。例如,将探究式学习法应用于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育游戏中的劳动元素与劳动教育中的体育价值;运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包含体育与劳动任务的综合性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结合示范教学法,教师在体育游戏示范动作的同时,讲解其中蕴含的劳动技巧与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对二者融合的理解与掌握。

(四)教学评价融合策略

构建全面、科学且动态的融合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涵盖学生在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融合过程中的身体素质变化、劳动技能提升、劳动态度养成、团队协作表现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等多个维度。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补充的方法。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评价促融合,推动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持续优化。

四、结论

小学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融合策略构建,并结合具体课程案例的有效实施,可以克服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然而,这一融合教育的推进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支持,共同为小学生创造更加优质、多元且富有成效的教育环境,助力他们在体育与劳动融合的教育实践中茁壮成长,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晓,刘勇.赋能跨学科主题学习助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2022,41(10):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1.

[3]黄远春师范生跨学科教学素养及其培养路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01):95-101+111.

[4]艾伦.雷普克(AllenF.Repko),(加)里克.斯佐斯塔克(RickSostak).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M].(美)著;傳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10.

[5]徐广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基本要点、设计理路与呈现样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9):13-17.

[6]曹海辉.体育核心素养指导下跨学科“主题”课程的模型构建及路径选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11):163-164+188+207+256.

[7]尚力沛,俞鹏飞,王厚雷,程传银.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1):9-18.

本文用于课题研究。课题名称:小学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编号:LHKT202308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