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边境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性与路径研究
摘要: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关键区域,其初中语文教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边境地区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特殊性,探讨了“校-地-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旨在为边境地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路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提出了通过整合校内教育、地方文化及政府政策,创新教学方式与教育内容,来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本文总结了三位一体模式对边境地区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边境地区;初中语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地-政;协同育人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边境地区更为重要。边境地区初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塑造场所。语文学科通过语言、文学、历史等多元内容,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因此,在边境地区,语文教学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近年来,边境地区面临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挑战,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教育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探讨“校-地-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语文教学路径,推动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一、边境地区语文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性
边境地区作为民族聚集、文化多元的区域,其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特殊的教育挑战和文化融合问题。边境地区的学生常常处于多民族文化交汇的环境中,如何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成为教学的难点。
(一)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的矛盾
在边境地区,学生往往受到多种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较弱,可能会出现文化上的割裂感。这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在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内涵。通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进而形成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认同氛围[1]。
(二)语言差异与文化传承的挑战
在边境地区,学生通常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普通话的掌握情况因个人和家庭环境的差异而参差不齐。这种语言差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的语言能力,更应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古诗文、历史故事、民族英雄等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学习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克服语言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增强语言沟通能力,促进民族团结,增强集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边境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性
边境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条件相对匮乏,这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传递,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加大对边境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学设备和教材资源,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同时,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课堂教学要注重文化的渗透,通过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故事等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校-地-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针对边境地区的特殊性,创新“校-地-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这一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学校、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支持。
(一)学校层面的教学创新与文化引导
学校作为实施教学的主阵地,需要根据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结合边境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与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边境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选取相关的诗文、故事和传统节日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语言学习促进文化认同,例如通过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文化建设
地方政府在推动边境地区语文教学和民族团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支持学校开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鼓励社区参与到教育过程当中,形成校-地的有效联动。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支持边境地区学校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融入教育。同时,为学校提供更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资源和培训。地方政府可以组织边境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间的理解与融合,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社会组织与家庭教育的支持
社会组织与家庭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应倡导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而社会组织则可以为学校提供文化活动的支持和平台。社会组织应与学校开展合作,共同举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活动,如文化节、书法比赛等,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2]。
总结:通过“校-地-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边境地区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在面临多元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挑战的情况下,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应发挥教学主阵地作用,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学生在文化认同、民族自信和语言学习等方面取得均衡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协同育人模式,为边境地区的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民族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运波. 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40(5):99-103.
[2]欧运波,方惠. 语文综合性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云南边境地区为例[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2,41(5):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