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一流本科格局下建立“5+1+X”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陈晖 赵恒雪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5年5期
1.大连大学 教学质量管理处 辽宁大连 116622 2.大连大学 教学质量管理处 辽宁大连 11662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多维协同、彰显类型’的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JG22DB034)

作者简介:陈晖(197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育硕士,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赵恒雪(1987-),女,辽宁抚顺人,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摘  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基本路径和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目前一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介绍了构建“5+1+X”评价机制的具体内容。该机制的形成,有效支撑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关键词:一流本科;评价机制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为建成教育强国明确了重点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落实“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关键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也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硬任务。

2 现状分析

⑴重考核轻改进。以教师教学效果考核为主要目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打分和排名,这种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但考核结果无法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馈,容易导致教师忽视教学改进。

⑵重学生轻同行。高校重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学生评教覆盖面广、参与率高,其结果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一些高校同行评价组织不多,参与人数少,且碍于情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未发挥同行从专业角度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正确全面评价的应有作用。

⑶重定量轻定性。课堂教学质量的定量评价被各高校广泛采用,与之相对应的定性分析则因评价结果不易统计而使用较少。在定量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风格、课堂氛围、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往往被忽视,课堂观察或师生访谈的定性分析方法则能够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

3 解决策略

遵循“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思路,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评价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书育人奖评选和教学名师遴选为牵动,撬动教学评价杠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潜心钻研、教书育人,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 实践探索

4.1 评价原则

⑴客观性原则。评价内容应聚焦课堂教学实际,实事求是;评价人群应覆盖课程教学相关利益方,多角度开展;评价形式应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多元化进行。

⑵可行性原则。评价标准应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堂教学总体要求,结合课程特点,重点统一、分类设计;评价方法应简便易行,操作性强。

⑶有效性原则。评价过程要真实留痕,可追踪检查;评价结果应依据充分,区分度明显,及时反馈;评价效果能够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2 评价办法

⑴学生评价。在校学生对所上课程进行评价,由教学质量管理处牵头组织,各教学单位负责具体实施。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覆盖全部课程,形成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数据。

⑵同行评价。教学单位所属教师按计划对本学院开设课程进行评价,由各教学单位制定计划、安排实施。教学单位应组成教学评价工作小组,采用个人听课、集体听课、跟踪听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常态化评价。原则上,每门课程至少由三位同行给出评价结果,每位教师三年内至少有1次同行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是考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⑶专家评价。由校级督导、教学专家或校外专家按学科大类组成专家组,按专项计划与要求对指定任课教师与课程进行评价,由教学质量管理处组织实施。专家组依据学校课程质量标准或评价办法,通过课堂听课、教学文件检查、教学过程考察、集体研讨等多个环节完成评价,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

⑷综合评价。学生、同行和专家共同对指定任课教师与课程进行的三方评价,由教学质量管理处组织实施,权重分别为0.4、0.3和0.3,计算每位任课教师综合评价得分,分别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的评价结果。

⑸自主评价。任课教师、课程教学团队、教研室及专业或教学单位等,为满足特定教学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原则上,自主评价应针对教学需求自主确定评价目标、标准、内容、方法与形式等,评价结果有效支撑教学需求。

4.3 评价标准

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建立了线下通用、语言类、大学体育术科、体育专业术科、艺术设计类术科、音乐类术科、线上、独立设置实验等8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4.4 结果运用

教师任现职以来参与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达到“良好”结果方能申报职称晋升;综合评价达到“优秀”,是教师申报本科教学质量奖和本科教学名师的前提条件。

5 结语

通过多年实践,学校建立了“5+1+X”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5”指的是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综合评价、自主评价五类评价方式;“1”指的是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培训考核合格方能获得教学准入资格,原则上未获得教学准入资格的教师不能承担课堂教学任务;“X”指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业评聘的初审条件之一,结果为优秀作为评选教学育人奖和遴选教学名师的初审条件之一。通过建立“5+1+X”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施新入职教师准入保证教师站上讲台,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保证教师站好讲台,评选教学育人奖、遴选本科教学名师保证教师站稳讲台。

参考文献:

[1] 李旭芝,龙佳.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与路径重构[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05):69-74.

[2] 李海东,吴昊.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5):65-71.

[3] 陈翔,韩响玲,王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5):43-48.

[4] 孙文静,陈桂.高校教学同行评价的制度困境和出路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53-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