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导学关系的多维度探析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学关系”备受关注。“导”与“学”的关系,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传统导学关系偏重课堂知识单向传授,新时期导学关系强调学术引导与人格塑造相融合[1]。导师之于研究生的关系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关系,更肩负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和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2]。构建科学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不仅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促导师履职、提升水平、输送人才,帮助导师自身发展,还可优化导学关系、营造氛围、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现有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的审视
1.1 评价指标维度分析
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多维度互相关联[3]。品德维度聚焦师德师风,学术维度看重学术造诣,指导能力考察个性化助力,师生互动关注沟通效果。以某综合大学为例,各维度按比例赋分,力求全面评价。但实践中,品德抽象、师生互动难量化,影响精准度,需优化以真实反映导师素养。
1.2导师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多所高校发现,当前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其一,评价指标重科研轻育人倾向显著[4]。在某高校,科研成果占导师评价总分值高达60%,涵盖论文发表层级、科研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而育人成效仅占20%,主要考量指导研究生数量,对育人质量如研究生品德塑造、职业素养培育等缺乏精细衡量。其二,评价方法主观性过强[5]。研究生评价环节,部分高校问卷设计笼统,缺乏针对性引导,研究生易受主观情绪左右,评价结果波动大;同行评议受人情因素干扰,碍于情面互评时“放水”,难以精准甄别导师真实水平;自我评价多流于形式,导师避重就轻,未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无法为改进提供有效支撑。其三,评价反馈滞后且应用单一[6]。多数高校按年度或项目周期评价,评价结束数月后结果才反馈,导师错过最佳改进时机。结果应用多与薪酬、职称挂钩,忽视对导师专业发展的精准帮扶,未依据反馈为导师量身定制培训提升计划,难以助力导师持续成长,制约评价体系激励效能发挥,不利于导师队伍整体优化。
二、基于导学关系优化的导师评价指标重构
导师评价涵盖品德修养、学术引领与沟通互动三个关键方面。品德修养作为基石,彰显师德师风,要求导师在学术道德上严谨治学、杜绝不端,以诚信为研究生树立榜样;在职业操守中敬业奉献,精心规划指导研究生培养;还要关爱研究生,关注其身心与学业,遇困难时及时支持疏导。学术引领是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推,导师需具备学术前瞻性与跨学科能力,如在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同时提供学术资源,包括科研项目资源让研究生参与前沿课题,以及人脉资源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与未来路径。沟通互动是和谐导学的关键纽带,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依培养阶段调整沟通频率,采用多元沟通方式,并给予研究生心理支持,这对提升研究生学术动力、学位完成率及职业满意度意义重大。
2.1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搭建
构建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导师评价质量的关键,要融合量化与质性评价,促进多主体协同。量化评价采集客观数据,从学术成果、教学成效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如论文、项目、专利及课程评估、论文质量等量化计分,直观反映能力。质性评价洞察主观体验,通过访谈、案例分析等挖掘内涵,展现导师人文关怀。多主体评价整合各方视角,研究生、同行、导师、高校管理部门及校外专家等从不同角度评价,形成全面、客观、动态的评价体系,精准勾勒导师形象,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2动态评价过程设计
动态评价过程设计是保障研究生导师评价全面、精准与及时的关键,需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依分阶段、全过程、跟踪反馈思路构建。以科研项目指导为例,筹备阶段,评估导师选题的前瞻性与可行性论证能力,结合前沿与团队实力选题,经审议定方向。执行期,实时监测导师团队协作引导、进度把控与资源调配能力,合理分工、调整偏差,保障项目推进。收尾时,考量成果质量、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及经验总结。全程动态评价,促进导师指导与科研项目协同提质。
2.3导师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与反馈机制完善
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与畅通反馈沟通渠道,是研究生导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及评价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方面,其对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激励上,高校将评优奖励与职称晋升和导师评价挂钩,以荣誉与物质奖励表彰“优秀研究生导师”,职称评定优先晋升科研与育人成果突出者。约束时,针对评价欠佳导师,学校应当组建帮扶小组提供个性化培训,严重问题则暂停招生资格责令整改,不同类型层次学校应依自身特点制定激励政策,推动导师队伍发展。在反馈沟通渠道畅通方面,对改进指导与优化关系至关重要。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多样平台,如线上设评价板块、线下设意见箱与定期组织师生座谈会等,收集反馈信息。同时强化信息处理跟踪,专人负责分类建账,紧急问题一周内调查,一般问题一月内反馈处理方案并跟踪整改、定期回访,增强师生对体系信任,营造良好的导学生态。
三、结论
剖析导学关系特征,明确其对研究生成长的支撑作用,为评价体系定方向。审视现有体系弊端,重构以品德修养等为核心指标,细化量化。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动态贯穿培养全过程。通过奖惩与反馈激发导师动力,促进导学和谐、师生发展,是科学评价范式。
参考文献
[1]张永然.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导学关系构建路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9):5-10.
[2]中国社会科学网.【强国教育丛谈】“平”“亲”“清”:构建新时代和谐导学关系价值维度[EB/OL].(2020-11-30)[2025-01-07].https://www.cssn.cn/jyx/jyx_jyqg/202209/t20220913_5492815.shtml".
[3]薛锋,李青青,户佐安.基于NVivo质性分析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构建及综合指导能力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05):107-114.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5.006.
[4]吴恒璟,李金慧,吴静,等."双一流"高校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09):713-716.
[5]钱玲.破"五唯"背景下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9):88-90.
[6]王欢芳,陈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3):22-26.
课题信息: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教学教改课题“深化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综合评价机制的研究”
课题编号:LNYJG2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