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OBE理念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地理类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OBE理念,以“经济地理”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对策。通过分析课程思政融入不够、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旨在加深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入程度,提高经济地理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从而为经济地理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OBE理念;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课程思政”理念一经提出,在教育领域内引起高度重视[2],核心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又可以在思想政治方面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达到知识的传递和价值的引导[3]。课程思政要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经济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把认识人类经济活动现象的规律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把德育的要求融入到专业的课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专业知识对人类经济活动现象的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关注社会和民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培育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4]。
一、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OBE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运用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引入到经济地理教学中,正是对OBE理念核心要求的积极践行。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地区的战略规划,学生可以对国家的经济状况与发展态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作用。
加强经济地理学思政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创造力。通过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将真实的案例、热点问题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培养路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课程思政融入不足
在经济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聚焦于讲授理论,忽略了对思政元素的导入与渗透,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思政教育的价值,进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和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方法缺乏深入理解,未接受系统的思政教育理论培训,实践经验也较为匮乏,导致在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时难度较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授课方式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参与性、体验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程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老师没有将学生的认识特征和接受程度都考虑进去,很难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削弱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现行的《经济地理学》课程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以期末试卷、作业为主要内容。这样的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素养。另外,考评方法缺少与思政要素的有机融合,很难反映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缺少对过程性评估和考核方法的多样化,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实践能力。
(四)实践环节缺相对薄弱
经济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目前在该专业中,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实践教学内容不足,造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与思政要素相脱离、缺少针对性的思想指导等问题。由于缺少实践机会,学生很难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需要多主体、多环节的协同合作。课程思政的实施尚未建立跨学科的协同模式,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紧密衔接,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到位,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难以凝聚统一的育人目标和实施方案。此外,没有将思政教育向校外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利用好,限制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空间,很难达到全方位、全程的育人目的。
三、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一)挖掘思政元素
首先,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在经济地理课程中,教师要对思政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使学生对国家政策、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估系统,用以评估与反馈课程思政的成效,并对其进行适时的调整与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要提高教学方式、手段的有效性,首先,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强化多媒体教学、网上学习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互动性,提高教学趣味性。第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密切。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反馈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体验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要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把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度、实践表现等都包括进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将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评估上,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表现。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应重视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对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五)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为推进经济地理学科思政建设的深化,须建立协作育人机制。可以通过组建高校思政教育团队,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其它院校、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结语:
在OBE理念指导下,经济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路径,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应进一步深化OBE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刘遵峰,张春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及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23(11):45-51.
[4]杨亮洁,罗亚玲,俞啸,等.“生本理念+课程思政”引导下经济地理教学研究:BOPPPS教学模式[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04):61-69.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2023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3K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