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赵立志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5年19期
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核与语文课程人文性特质存在天然契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教学案例研究,系统梳理革命文献、英雄事迹、红色地标等资源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塑造正确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红色资源;课程思政;教学策略;革命精神;校本开发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文化传承载体单一的现实挑战。统编教材虽已增加革命文化选文比例,但静态的文本解读难以激发学生深层情感共鸣。部分教师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停留在事迹复述层面,未能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语言建构与审美创造,导致革命精神传承效果受限。与此同时,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正向文化滋养的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具有感染力的教育载体实现价值引领。因此,将红色资源融入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传承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性

红色文化传承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种契合体现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四个维度。革命文献中鲜活的语言表达为语言积累提供优质素材,例如《沁园春·长沙》中大气磅礴的诗词韵律,既展现革命者的豪情壮志,又包含丰富的修辞手法,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既能感受革命激情,又能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红色经典文本的解读过程,本质上是通过语言文字实现革命精神解码的思维训练,如分析《红岩》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审美创造层面,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革命烈士家书中的情感张力、红色地标建筑的空间美学、革命戏剧的舞台艺术,共同构成多维度的审美教育载体。例如《荷花淀》中战争背景下的诗意描写,让学生在语言品味中感受革命浪漫主义的美学特质,这种审美体验比单纯的说教更能引发情感共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期红色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可以培养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红色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目标的对接最为直接。统编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等革命文本的教学,不仅需要解析文学价值,更要通过背景史料补充、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东山中学将谷文昌治沙事迹转化为剧本创编任务,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既锻炼了表达技巧,又深化了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使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规律。

两类教育载体的深度融合,为学科育人开辟了新路径。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价值观念,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养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则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系统化实施框架。这种双向互动既避免了生硬的价值灌输,又能使革命精神在语言建构与审美体验中自然内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高中语文红色资源开发应用策略研究

(一)基于统编教材的红色经典文本课程化重构

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内开展红色经典文本的课程化重构,需要建立教材内容与革命精神传承的有机联系。教师应系统梳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红色文本,按照“历史脉络-文学价值-精神内核”三维度建立教学图谱。例如,将《沁园春·长沙》的青春志向与《红岩》的坚定信仰进行主题关联,通过比较不同时期革命者的精神特质,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传统的时代传承。

课程重构需注重文本资源的立体化开发。针对《记念刘和珍君》等经典篇目,可补充烈士日记、历史影像等辅助材料,构建多维认知框架。某校在教学《长征胜利万岁》时,同步引入老红军口述史资料,通过今昔语言表达的对比分析,既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又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这种重构方式使教材文本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教学实施中应创新文本解读方式。采用“文本细读+情境还原”法,引导学生从语言细节中体悟革命精神。例如,分析《荷花淀》中水生嫂“你总是很积极”的潜台词,通过角色扮演体会革命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东山中学开发“红色文本语言密码”专题,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叙事视角等角度解读革命文献,在语言训练中实现价值观渗透。

跨媒介转化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将教材中的红色故事转化为短视频脚本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在保留核心精神的前提下进行现代话语转换。某教师在教学《党费》时,组织学生将小说改编为广播剧,通过声音表演体会革命者的心理活动。这种创造性转化既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又促进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使红色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沉浸式教学法在红色资源开发中的创新应用

在高中语文红色资源开发中,沉浸式教学法通过创设多维感知空间,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参与度与价值认同感。该方法突破传统课堂的平面化教学,借助环境营造、角色代入和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实现革命精神的内化。

情境化环境创设是实施沉浸式教学的基础。教师可结合红色地标开展实地研学,例如在革命纪念馆组织《沁园春·雪》的现场诵读,让学生置身历史发生场域感受诗词意境。某校在教授《荷花淀》时,将教室布置成白洋淀芦苇荡场景,通过灯光音效还原抗战时期氛围,学生在情境对话中更深刻理解人物抉择。这种环境重构使文本解读从文字分析升华为情感共鸣。

数字技术赋能拓展了沉浸体验的维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长征场景,学生佩戴VR设备体验《老山界》中的行军过程,在360度全景中直观感受“之”字形火把的视觉冲击。增强现实技术可将革命家书立体呈现,扫描课文插图即能观看动态历史影像。某教师开发“红色剧本杀”互动程序,学生在解密过程中需运用课文知识完成革命任务,这种游戏化学习显著提升参与积极性。

角色代入式活动设计强化学习深度。通过“革命通讯员”情境任务,要求学生以特定身份整理红色素材:或作为战地记者撰写《百合花》续篇,或扮演博物馆讲解员设计红色文物解说词。东山中学开展“时空对话”活动,学生需用当代视角给革命先烈撰写回信,在书信往来中实现价值观的跨时代碰撞。这类实践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

沉浸式教学需注重体验与反思的平衡。在虚拟场景体验后,应设置“情感日志”写作环节,引导学生梳理所见所感;角色扮演活动需搭配“第三视角”分析任务,避免娱乐化倾向。某校在VR体验后组织“精神坐标绘制”,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将革命精神与自身成长联结,这种设计使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实现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深度转化。

参考文献:

[1] 罗先平.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年第1期188-191

[2] 吴晗清.“服装”中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年第3期37-4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