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融合: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本文旨在探讨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融合路径,并基于这一融合视角,提出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传播的新需求、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内在联系,以及当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以“外语+”为核心,融合翻译技能、国际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维度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框架。该框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信息化技术的感知与运用,旨在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翻译学;国际传播学;复合型外语人才;“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传播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翻译学作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际传播学则关注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递与接受过程,强调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因此,将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相融合,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于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内在联系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旨在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而国际传播学则研究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涉及信息、文化、价值观等的交流。两者在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通过不同的方式(语言的转换或跨越国界的传播)来传递信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一)翻译学的本质与功能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现象、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仅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更强调文化层面的交流与融合。翻译学不仅限于语言转换,还涉及文化、社会等多因素,具有跨学科特点,如与语言学、文学、比较文化等领域相关。它不仅是技术过程,更富含创造性,可能涉及译者对原文的再创造。所以,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通过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能够跨越语言障碍,了解并接受异域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翻译的功能不仅限于促进语言间的交流,还涵盖着文化的传播、知识的共享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学在理论层面,构建起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为翻译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实践层面,它广泛应用于文学、科技、法律、经贸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强大的应用价值和生命力。翻译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字转换,它蕴含着深层的学术价值,是连接不同文化、促进世界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桥梁。
(二)国际传播学的核心议题
国际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它关注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递方式、接受程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国际传播学的核心议题包括跨文化传播、国际舆论引导、国际形象塑造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融合点
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等方面存在诸多交集。两者都关注信息的传递与接受过程,强调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翻译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国际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因此,将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相融合,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1)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相互依存关系
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翻译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仅传递语言信息,还承载着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国际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国际传播的需求也推动着翻译学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对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促使翻译学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翻译方法,以适应国际传播的新需求。
(2)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融合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翻译研究开始关注翻译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如何通过翻译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国际传播研究也开始借鉴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传播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寻求提高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这种融合趋势为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另外,经济与科技的跨国流动,也促使国际传播的核心目标从 “信息传递” 转向 “意义建构”。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功能已超越语言转换,延伸至文化叙事、身份认同与话语权力博弈等领域。国际传播学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受众分析、媒介策略、效果评估等理论工具。两大学科的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应对全球治理挑战的现实需求。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
对外翻译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桥梁,不仅促进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复合型外语人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还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准确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时也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为构建更加和谐、互联互通的世界贡献力量。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种经济合作和发展构想,旨在通过加强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加强文化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该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倡议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各国的共同繁荣,还有助于解决世界面临的诸多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与特征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宽广,掌握语言文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能力、沟通能力与思辨创新能力,能胜任相关领域工作的外语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还需要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状况,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
(三)“一带一路”倡议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对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出了迫切且多元的需求。随着倡议的深入推进,我们急需一批既精通多种语言,又具备深厚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中国的文化和政策信息,还要深入理解沿线各国的文化特色和社会背景,为中外合作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和协调的纽带。具体而言,这些人才需融合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和政策理解力,同时擅长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特别对于“一带一路”沿线非通用语种的人才需求尤为紧迫,如俄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人才,他们在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培养和储备这类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
具体而言,“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开辟了广阔的合作前景,同时对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迫切需求:
(1)语言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融合
“一带一路”沿线涵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官方语言多达50余种,民族语言更是超过200种,文化多样性极为显著。在此背景下,单一语言能力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复合型外语人才需精通多种语言,并具备深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透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和社会习俗,以促进文化间的顺畅交流与理解。
(2)专业知识与外语技能的有机结合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经贸、金融、法律、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外语人才不仅精通语言,还需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在经贸领域,极需既熟练掌握外语又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及谈判策略的人才;在科技领域,则需求能够运用外语进行高效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专业人士。这种“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模式,将为国际合作的深化提供有力支撑。
(3)国际视野与政策理解能力的双重具备
复合型外语人才需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民意,同时深刻理解国际规则及谈判艺术。他们不仅需精通语言,还需准确传达中国的政策主张和发展理念,推动中外政策的有效协调与国际规则的顺畅衔接,为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4)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需要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有力传播中国声音。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能够运用多语种工具,实现分众化、精细化的国际传播,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他们不仅是语言翻译的佼佼者,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5)非通用语种人才的紧迫需求
“一带一路”沿线存在较大的非通用语种人才缺口,如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孟加拉语等。这些小语种人才在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加大力度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也涵盖专业知识、国际视野和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和储备这类人才对于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融合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重构翻译教学理念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已难以满足当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高校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翻译实践教学活动为主导的翻译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还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实习基地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为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高校需调整外语教育策略,培养“主外语+小语种+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留学计划、国际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二)加强人文教育,助推文化“走出去”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与融合。因此,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时,应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开设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
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时,应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将外语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和人才培养。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时,应注重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组织模拟翻译、口译比赛、国际交流项目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案例分析: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以“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为例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重构翻译教学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和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等措施,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该学院开设了诸如“电力综合英语”、“能源电力日语”、“商务日语”、“电力系统认知实习”等一系列具有校本特色的跨学科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将外语学科与能源人文、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旨在培养既精通外语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同时,学院还注重口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如开设“口译理论与实践(英、日)”课程,提升学生的口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日语簿记基础”、“跨境电商日语”等课程的开设,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就业渠道,为他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复合型优秀的外语人才,助力地方发展,加强国际传播,东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与吉林省吉林市文庙博物馆达成合作协议,签约挂牌共建“传播中国文化·翻译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教育基地”。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外语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基地的建立也将为外语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翻译技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经过持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东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翻译技能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了全面而显著的提升,为中外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沟通桥梁,提供了高效协调的服务。此外,该校还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并派遣留学生赴海外深造,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深度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增进国际友谊与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理论基础与政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
本文的研究基于翻译学、国际传播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翻译学为本文提供了关于语言转换和文化交流的理论基础;国际传播学则关注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递与接受过程,为本文提供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支持;教育学则为本文提供了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二)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高校开展相关教学和研究活动;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七、结论与展望
本文探讨了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融合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重要性,并聚焦于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通过深入分析翻译学与国际传播学的内在联系,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需求,本文提出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该策略强调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旨在为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因此,高校应继续探索和创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还应加强跨学科知识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此外,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尹飞舟,余承法,邓颖玲.翻译传播学十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8,18.
[2]谢柯,廖雪汝.“翻译传播学”的名与实[J]上海翻译,2016(1):15-20.
[3]唐卫华.论翻译过程的传播本质[J].外语研究,2004,(2):45-5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0,(4):17-21.
[6]张威.翻译话语权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 中国翻译,2020, 41(5): 65-73.
[7]张继明.“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设向度及其治理[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25(1): 114-123.
[8]李智:国际传播(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8
[9]李智. 国际传播理论新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3):45-60.
[10]吴承认.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外语专业转型发展新篇章[J].外语学刊,2018(6):89-96.
作者简介:孙哲 副教授 东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 研究方向:翻译与国际传播
本论文支撑项目:2023年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立项课题名称:翻译传播学在《口译理论与实践》(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课题编号:J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