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高四新背景下常德市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
摘要:在“三高四新”背景下,即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效率创新以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常德市乡村振兴战略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人才振兴方面。本文旨在分析常德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通过分析发现,常德市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存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人才振兴的成果,导致乡村地区的发展还有待改进。为此,针对常德市人才总量、结构、外流等各个方面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路径,包括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以期为常德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常德市;三高四新;现实困境;解决路径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常德市作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三高四新”背景下,常德市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人才振兴方面。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难以实现[1]。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常德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一、常德市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常德注重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致力于优化和提升村干部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同时注重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这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大量青壮年流失,导致一些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即便是很多毕业生就是从农村出来的,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2]。这就导致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
(二)乡村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农村人才的种类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常德市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与新兴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相关的专业人才。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与人才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使得一些有潜力的项目和产业难以得到有效推进[3]。通过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本地所急需的人才类型”发现,对农村怀有深厚情感并愿意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人士占调查对象的41.62%,担任产业领导角色的人士占25.31%,表现出色的村干部占14.57%,而农业领域的专家则占11.73%。根据这样的人才结构来看,农村急需培养和引进产业相关的人才和农业技术专家,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三)乡土人才现状欠佳,农民主体意识淡薄,人力资本开发困难
受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限制,使得农村地区整体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也就导致常德乡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量均不高。在乡村振兴阶段,乡土人才未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管理知识,也就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4]。且乡土人才长期在农村生活,对新兴产业和市场化的运作了解不多,思维和视野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农村主体意识来看,受传统农耕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知以及自身参与农耕的认知不到位,也就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且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培训和教育机会相对有限,人力资本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农村地区相对稀缺,很难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四)人才外流严重,农村人才单向流动难以回流到城市
截至2023年末,常德市户籍人口总计为584.7万人,相较于2022年末下降了3.21万人,降幅为0.55%。通过测算,常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较户籍人口少了66万,这一数据反映出该市存在显著的人口流失现象。其中农村人口的流失更为显著。城市相较于农村而言,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工作机会,农村人才多会选择在城市打拼。同时,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薄弱,为考虑后代的教育环境,农村人才也愿意向城市发展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设备保障的层面来看,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较于城市而言不完善,包括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不足,这也是农村人才选择留在城市的原因之一[5]。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才向外流。
(五)人才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环境缺乏吸引力
乡村振兴进程中,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各项政策和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正确的价值体现和合理地利用。目前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因此,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人才可能面临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难以吸引人才到农村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农村环境的质量和生活水平较低。这使得许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从事工作,选择留在城市或者其他地区发展。
二、常德市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困境的解决路径
(一)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总量和质量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常德市而言,立足于“三高四新”背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向乡村发展。针对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困境,当前采取三步战略。其一,引才。政府要从政策上提供支持,建立人才扶持机制,帮助地方将流失在外的乡土人才“引”进来,从而助力乡村的发展。常德市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和有志于农村发展的青年人才回乡创业。例如,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创业指导等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让年轻人才向农村下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其二,育才。针对现有的农村人才,加强教育与培训,以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将其培育为新型农民,进而让这些人才带着技术、创意助力家乡的发展。政府应当注重此类人才的培育,通过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农村人才的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农村人才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激发人才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其三,留才。留住人才才能确保人才用到实处。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常德市政府要强化政策扶持,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乡土人才有归属感,做到真正的知人善用,进而发挥人才振兴的最大价值。
(二)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为了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常德市需要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加强与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联系,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制定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开设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乡村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6]。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村现有青年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青年风采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合作等方式,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同时,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对农村人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再次,常德市应积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特别是那些在农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创业支持、住房补贴等措施,吸引人才到农村地区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挂职锻炼,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最后,常德市还应当注重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村干部,提高乡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增强乡村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提升乡土人才素质,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提升乡土人才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提升乡土人才素质,可分别从以下层面展开:一是加强乡土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教育,提升乡土人才的发展思维。常德市可以开展与特色美食文化相关的教育培训,在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知识等一系列对应的课程基础上,提高乡土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巩固乡土人才的培育成果,政府可与专业的机构合作,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班、研讨会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帮助乡土人才在实践中中学习和成长。二是,注意培养乡土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在三高四新的背景下,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常德市应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乡土人才的创新精神,鼓励乡土人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支持人才开展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基金,为有潜力的乡土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的机会。通过建立农业创新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乡土人才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和市场拓展等服务,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潜力。同时,还应加强乡土人才的组织和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乡土人才奖励基金,对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通过媒体宣传、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
注重乡土人才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引导乡土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乡土人才的整体素质,使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四是深化乡土人才的主体意识。乡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乡村发展的进程。因此,常德市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深化乡土人才的主体意识。通过健全乡土人才参与决策的机制,鼓励乡土人才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和管理决策,使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决策者和参与者。通过建立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平台,让乡土人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人才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再次,加强乡土人才的组织建设。成立各类乡土人才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将分散的乡土人才聚集起来,形成合力。通过组织活动、交流经验、共享资源,促进乡土人才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提高人才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四)建立人才回流机制,减少人才外流
为降低人才流失对常德市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产生的不良影响,政府要抓住三高四新的
发展机遇,建立有效的人才回流机制,吸引在外人才回归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一方面,政府为确保人才回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提供住房补贴、创业贷款以及子女教育优惠等措施,从而为农村人才创造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这些政策的完善为更多在外打拼的常德人减轻经济负担,不断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人才留在家乡的意愿。另一方面,同时,常德市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提升农村的整体生活环境。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因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人才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建立一个农村人才信息平台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发布农村发展项目、招聘信息以及其他与就业和创业相关的信息,帮助农村人才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发展需求和机会。这样的信息平台不仅能促进人才回流,还能为人才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从而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最后,常德市还应重视农村教育体系的完善,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改善农村学校条件、引进优秀教师、增设特色课程等措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鼓励农村学生回乡创业,为人才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激发人才的家乡情怀和创业激情。此外,常德市还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有效解决人才外流问题的基础上,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才,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工作环境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常德市需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乡土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确保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获得应有的回报。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乡土人才给予奖励。同时,通过提供职称评定、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增强乡土人才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政府应定期组织座谈会、交流会等活动,听取乡土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人才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增强乡土人才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营造良好的农村工作环境,政府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工作条件。通过加大投入,提升农村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为乡土人才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最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乡土人才的精神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乡土人才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通过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体育设施等文化设施,为乡土人才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
四、结论
综上,在“三高四新”背景下,常德市乡村振兴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人才振兴方面。通过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为常德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未来,常德市应继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伍音子."三高四新"战略下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服务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2):134-136.
[2] 邓泽邦,王雨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实践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 2022(3):3.
[3] 贾一波,薛宏春,王小航."四新"理念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22):134-137.
[4] 王建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J].新湘评论, 2023(19):29-31.
[5] 辛治杰,龚佑臣.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现状,困境与对策——基于湖南省常德市的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21):116-120.
[6] 王云,汤建国,杨春龙.常德乡村振兴战略与措施研究——以常德市桃源县为例[J].时代人物, 2023(21):0051-0053.
基金项目:2024年度常德市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CSP24YC130),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2A0713)
通讯作者:袁剑,男,湖南常德人,本科,实验师 主要从事网络与实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