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

阎小强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5年32期
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8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亟需突破传统模式,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与品格并重。本文立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分层化、情境化、实践性等原则,探索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通过创新作业形式、重构内容框架、完善评价机制,本文提出以主题探究、跨学科融合、长周期项目等策略,激发学生历史思维、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等素养的协同发展。研究表明,优化后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科兴趣与实践能力,为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提供支撑。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作业优化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作业设计的理论框架‌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维度,要求作业设计突破“知识复现”的局限,转向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辨析、问题探究、价值反思等路径形成学科思维‌。如通过解读文物图片重构历史场景,或围绕历史人物评价展开辩论,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实证意识。

(二)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分层递进‌:根据学生认知差异设计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等层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2.‌情境嵌入‌:创设真实历史情境,如模拟考古报告撰写、历史人物访谈等任务,增强作业的实践性与代入感‌。

3.‌评价多元‌:引入自评、互评及过程性评价,关注思维过程而非单一答案,促进学生反思与改进‌。[1]

‌二、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多维素养发展

1.主题探究型作业

教师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设计“选题引导—史料整合—逻辑建构”的探究链条。例如,围绕“丝绸之路”主题,提供不同文明的交流史料包(如粟特商队文书、敦煌壁画等),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技术三个维度梳理历史影响,最终以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或短视频呈现研究成果‌。这种作业通过任务分解和资源整合,可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解释的框架,避免浅层复述‌。

2.跨学科融合作业

教师需打破学科限制,设计“历史+地理+艺术”的复合型任务。如学习“宋代城市发展”时,可要求学生:①基于《清明上河图》分析汴京的城市布局(艺术鉴赏);②结合气候变迁探讨运河功能演变(地理关联);③撰写《宋代市民生活观察笔记》(文学表达)‌。此类作业通过学科交叉点激活学生综合思维,同时避免庞杂案例堆砌,聚焦核心素养的横向迁移‌。[2]

3.实践体验类作业

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体验活动。例如:①博物馆研学实行“三步法”——展品观察卡填写(细节捕捉)、策展方案设计(叙事重构)、参观导览词撰写(价值提炼);②历史剧编演设置“角色档案卡”,要求学生在演绎秦始皇、文成公主等人物时,结合历史背景撰写人物心理独白‌。通过具身参与促进历史理解向家国情怀升华‌。

(二)重构作业内容:强化思维进阶训练

1.‌史料实证训练:教师可分梯度设计史料分析任务:①基础层(辨识史料类型与来源),如对比《史记》《资治通鉴》对楚汉之争的记载差异;②进阶层(交叉验证与逻辑推导),如通过唐代墓葬出土胡人俑与文献记载,论证民族融合程度;③创新层(撰写微型学术报告),如针对“南海一号”沉船文物,推测宋元海上贸易特点‌。通过阶梯式训练强化“孤证不立”“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

2.‌历史问题辩论:设计“争议性议题+方法论支架”的辩论框架。以“隋炀帝功过评价”为例:①准备阶段提供《隋书》《贞观政要》等正反史料,要求学生标注证据等级;②辩论中引入“动机—行为—后果”三维评价模型;③总结环节撰写《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备忘录》,归纳唯物史观的应用要点‌。通过结构化思辨避免碎片化争论,培养历史解释的严谨性‌。

3.‌长周期项目化作业:以单元为周期设计“三阶任务”:①启动阶段(主题规划与资料搜集),如“唐朝盛世”项目中制定“政治制度”“对外交流”“文学艺术”子课题;②实施阶段(专题研究与过程记录),使用“研究日志”跟踪学生史料辨析、观点修正的轨迹;③展示阶段(成果发布会与反思报告),要求用数据可视化呈现安西都护府疆域变化,并结合当代“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历史关联阐述‌。长周期设计可以破解短期作业的思维割裂问题,促进核心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三、作业优化设计的实施保障‌

(一)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优化设计,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经验主义思维,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创新形成系统性突破。教师需深入研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理解“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内涵与教学转化路径,避免将核心素养简单等同于知识目标的叠加。比如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解剖”的教研模式,定期组织教师对“史料实证类作业”“跨学科项目设计”等典型范例进行集体研讨,分析其素养落点的逻辑框架及实施难点‌。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区域性“作业设计工作坊”,如威海市推广的“三大常态化运行机制”,将作业创新纳入校本教研体系,形成“理论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在此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如参照大单元教学理念,将课时作业与单元核心问题相衔接,既确保单次作业的针对性,又强化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最后,还应建立教师作业设计资源库,收录优秀案例、评价量表等工具,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支架,逐步实现从“模仿”到“创生”的专业成长‌。

(二)家校社协同支持

作业优化的实施效能,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深度协同。针对实践体验类作业,可构建“场馆—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例如,与博物馆合作开发定制化研学课程,设计“观察记录卡”“策展任务单”等工具,将场馆资源转化为结构化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文物解读、场景还原中深化历史理解‌。家长群体则可通过“亲子历史访谈”“家庭口述史记录”等活动参与作业实施,如引导学生采访祖辈关于改革开放的生活记忆,既增强代际沟通,又促进“家国情怀”素养的生活化渗透‌。社会力量的介入需注重资源适配性,如依托文化遗址设计“考古模拟实践”,邀请文保专家指导学生用洛阳铲、毛刷等工具体验发掘流程,通过具身认知理解历史研究方法‌。这种协同机制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如定期召开家校社联席会议,明确各方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避免资源闲置或重复投入,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三)动态反馈与改进机制

作业优化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迭代,这要求建立“数据驱动—精准诊断—策略优化”的动态调控体系。首先需设计多维评价工具:除传统作业批改外,可引入“学生作业反思日志”,记录完成过程中的思维卡点与情感体验;开发“素养发展观察量表”,从史料辨析准确性、历史解释逻辑性等维度追踪素养进阶轨迹‌。其次,构建多主体反馈渠道,如每月开展“作业满意度调研”,通过问卷星收集学生对作业难度、兴趣度的评价;利用教研组例会分析作业批改数据,识别高频错误背后的素养薄弱点‌。最后是建立“问题归因—策略生成—效果验证”的改进链条,如果发现学生普遍在历史解释类作业中存在论据单薄问题后,可针对性增设“史料互证训练模块”,并在后续作业中嵌入同类型任务以检验干预效果。[3]

‌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历史作业优化设计,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通过形式创新、内容重构与机制完善,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智能化作业工具的应用,推动历史教学向更高效、更立体的方向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孙博.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研究[D]. 渤海大学,2023.

[2]李超. 初中历史课堂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渤海大学,2022.

[3]姜明娟. 走向核心素养,落实“双减”要求——谈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J]. 求知导刊,2023(2):113-115.

作者简介:阎小强  1973年8月  男  河北省任丘市  中学高级 本科 初中历史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