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层住宅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

张放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5年27期
231003199205313515

摘要:本文聚焦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水技术。在防水结构设计原理方面,明确防水等级划分与设防要求,剖析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卷材及涂料防水等设计要点,详述施工缝、变形缝、穿墙管等节点防水设计。施工技术涵盖施工前图纸审核、材料工具准备、基层处理等工作,介绍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卷材及涂料防水施工流程与操作方法,强调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与安全措施。针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渗漏、卷材空鼓等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材料质量控制、施工工艺优化、加强施工管理等方面探讨解决措施。最后对新型材料研发、智能化施工技术应用以及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地下室防水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水;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下室作为高层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水效果直接关乎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居民居住的舒适度以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然而,地下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面临诸多防水挑战。深入探究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水结构设计原理与施工技术,对提升建筑防水水平、推动行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层住宅地下富防水结构设计原理

1.1防水等级与设防要求

在设计方面,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主要将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水等级分为四个层次,一级防水指的是最高要求,一般为人员长期停留场所,不渗水,无湿渍。二级即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不超过100平方米防水面积1处湿渍,总湿渍面积应小于总防水面积1‰。三是人员临时活动场所,存在少量湿渍,不超过100m23处,一个湿渍面积不超过0.2m2。

1.2防水结构设计要点

基层处理,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是基础。从配合比优化、控制水泥用量、水灰比、添加外加剂等方面控制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常达P6及以上;同时,合理设置后浇带、加强带,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卷材防水方面,根据地下室的环境条件选择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高分子防水卷材,并根据耐水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铺贴要确保卷材搭接宽度(长边不少于100mm,短边不小于150mm),阴阳角、管根等部位要设附加层。涂料防水设计,结合地下室的潮湿状况选择防水涂料,控制涂膜厚度(一般不小于1.5mm),分遍涂刷要确保均匀覆盖。

1.3节点防水设计

施工缝是防水薄弱点。采用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等止水措施,钢板止水带厚度不小于3mm,宽度不小于300mm,居中埋设于施工缝处,搭接长度不小于50mm,双面焊接。变形缝防水需考虑建筑沉降、伸缩,设中埋式止水带与外贴式止水带,中间填充密封材料,保证密封性能。穿墙管防水,在管道周围设止水环,止水环与管道满焊,套管与管道间填充密封膏,再在套管周边做防水附加层,确保防水严密,杜绝渗漏隐患。

二、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

2.1施工前准备工作

图纸熟悉在施工前十分重要。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须认真查看和分析地下室防水施工图纸,核查地下室防水施工各节点构造及做法与设计图说明是否吻合,找出地下室防水施工的各种部位的相关防水要求。如果图纸不清楚或者施工部位设计不清楚的地方应当及时同设计人员联系,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修补的现象。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讲解防水施工方法,讲明具体施工技术要点、质量标准及安全事项,确保施工人员对施工工序清楚明白。材料准备情况。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准备施工材料,对地下基层使用的防水涂料、防水卷材、止水带、密封材料及施工工具如喷枪、搅拌机、刮板、电焊机等进行全面准备。严禁使用无质量证明材料、检验不合格或无标识材料以及不合格材料。

2.2施工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

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施工为例,钢筋绑扎后进行模板安装,拼缝严密,支撑牢固,以免在浇筑混凝土时漏浆。混凝土浇筑前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300~500mm,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避免蜂窝、麻面缺陷出现。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性能的正常发展。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模板并进行模板清理与周转。接着进行防水层的施工,严格把控材料及施工质量,确保防水效果。

2.3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措施

抓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抓好材料质量控制,每批材料进场均抽样检测。严抓施工工艺控制,对施工工艺进行监督管理,如混凝土浇捣质量振捣、卷材铺贴平整度及搭接宽度、涂料涂刷厚度等等。设置质量控制点,对重点工序进行旁站监督。同时,安全措施也是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每位施工人员熟知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对危险区域进行隔离防护,防止人员误入。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修,确保其性能良好,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安全事故,为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水技术的发展趋势

3.1新型材料研发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开发的防水材料逐渐出现,自愈防水材料成为研究的新宠,自愈防水材料在遭到破坏后发生裂缝时,其内部的修复材料会自动向裂缝内移动,产生化学反应将其修复,使材料恢复正常防水状态,从而提高地下室防水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纳米防水技术的应用也是逐渐兴起,将纳米材料掺入传统防水材料中,改良其组成形态,提高防水、抗渗、耐候性。纳米改性的防水涂料在基层上所形成的防水涂膜更加密实,防水性能更好。

3.2智能化施工技术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施工的各个工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BIM技术在地下室防水施工中广泛应用,通过建立三维模型,模拟优化地下室防水施工的全过程,在施工前借助模型,可以对防水节点构造、防水施工过程直观地展现,将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前发现并处理;在施工时,应用传感器测量卷材铺贴时的平整度、涂膜厚度,如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系统第一时间提示,便于工作人员调整。智能化监测系统对地下室渗漏情况进行24h不问断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渗漏险情,为及时维修提供依据,提高防水施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3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地下室防水方式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理念,研制可生物降解型的防水材料,在防水作业完成后,自身的防水性质可逐步实现降解,从而不会对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重视在防水材料的应用过程中,将雨水收集再利用的技术进行推广,将地下室的施工过程产生的雨水收集进行利用,用于混凝土养护或者场地降尘等,在此过程中起到对水资源利用的循环使用效果,从而降低水的浪费,从而确保地下室防水方式达到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趋势。

结语

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水从结构设计原理到施工技术,再到质量把控与安全保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随着新型材料、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绿色环保的追求,地下室防水技术正迈向新高度。期望后续能进一步深化研究,将先进技术广泛应用,持续提升地下室防水水平,为高层住宅建筑的安全与品质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潘迪涛.高层住宅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J].居舍,2025,(07):103-106.

[2]朱昱菡.高层住宅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J].城市建筑,2013,(18):4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