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地方文化融入外语课堂基于四川工业故事的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创新探索

王曦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5年35期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730

摘要:本文探讨了将四川工业故事融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旨在通过地方文化的引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研究显示,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土历史的理解和认同,还促进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构建基于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结合多元化的评估机制,高校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外语教育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设计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并引入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为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地方文化、外语教学、四川工业、课程思政、创新探索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技能的任务,还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将地方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途径。四川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工业遗产的省份,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引入四川工业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外语课堂中有效实施这一创新模式,构建既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又彰显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家乡的理解,也为外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一、地方文化在高校外语课程中的现状与挑战

地方文化在高校外语课程中的融入现状反映了教育界对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融合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部分教师对外语教学目标的理解停留在语言技能训练层面,忽视了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导致地方文化的渗透不够深入。现行教材多以国际通用话题为主,缺乏对特定地区文化的反映,这使得即使教师有意加入地方文化元素,也往往因缺乏合适材料而难以实现。评估体系侧重于语言能力考核,对于文化理解方面的考量相对不足,这也间接影响了地方文化在外语课堂中的地位。

面对上述挑战,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外语课程设计,确保地方文化的有效融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关于本地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题讲座或讨论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加深对家乡的认识。鼓励教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如编写结合当地工业发展故事的阅读材料,或者组织参观本地企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家乡的魅力。再者,改进评价机制,将文化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能力测评范围,引导他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逐步构建起一个既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又彰显地方特色的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保证外语教学质量不受影响,又能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四川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丰富的工业遗产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应用水平,为未来参与国际交流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也为外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构建基于四川工业故事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

构建基于四川工业故事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旨在将地方工业文化遗产与外语教学结合,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和了解本土文化的平台。该体系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增强他们对家乡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可结合四川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介绍四川机械制造业的兴起或电子信息产业的繁荣,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术语的感受家乡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设计听力、口语练习,如模拟商务谈判或工厂参观讲解,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为了确保这一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高校应当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深入探讨四川工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鼓励跨学科合作,邀请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发融合多领域知识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在线平台,创建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如虚拟现实工厂游、线上讨论区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实践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评估机制的完善是保证该体系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考量。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项目报告、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全面衡量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认知以及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为教师提供了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定期收集反馈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确保其始终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期待,从而实现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赢局面。

三、实施效果评估及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

实施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是衡量基于四川工业故事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成效的重要标准。评估不仅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增强。通过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课堂观察、学习日志和项目作业等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掌握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而期中、期末考试则考察知识掌握情况。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互评,有助于反思学习过程并获得反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

为了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要涵盖语言技能(听、说、读、写)、文化知识(地方工业历史、企业精神)等硬性指标,还需考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等软实力方面。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四川某知名企业的国际化策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见解,以此考察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组织模拟商务谈判或国际会议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跨文化交流技巧,进而提高其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评估方式有助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结语:

本文探讨了将四川工业故事融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旨在通过地方文化的引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土历史的理解和认同,还促进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构建基于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并实施多元化的评估机制,高校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外语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林晓峰,陈雅婷.地方文化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外语界,2023,37(4):56-62.

[2]周文博,徐静怡.工业遗产视角下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24,40(2):98-105.

课题/项目:成都工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用外语讲四川工业故事’ 创建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新品牌”(KCSZ202315)

王曦(1983-05),女,汉族,籍贯:四川彭州,职称: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