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三阶行动策略”的沙水游戏课程设计与儿童经验生长研究
摘要: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沙水游戏作为儿童经验生长的重要载体亟待课程化提升。研究基于行动导向理论提出”三阶行动策略”模型,构建”我想—我索—我创”的渐进式实践框架,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促进幼儿认知建构与社会性发展。实践路径采用主题式游戏情境创设,引导幼儿经历自主计划、问题探究和协同创造的循环过程。案例研究表明,该课程模式有效激活了儿童的主体意识,在物质操作经验积累基础上实现了符号表征与概念迁移能力的提升。研究验证了游戏化学习对幼儿经验生长的多维支持效应,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的课程实施范式,特别是在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开发与教师支架策略方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阶行动策略;沙水游戏课程;儿童经验生长;学前教育;游戏化学习
一、沙水游戏课程的研究背景与价值取向
学前教育改革对游戏化学习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传统沙水游戏活动存在的随机性和碎片化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幼儿园沙水游戏普遍存在两个层面的发展瓶颈:在物质环境层面,低结构材料的组合运用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持续性的经验生长载体;在师幼互动层面,教师指导多停留于安全监管层面,未能有效转化为教育契机。这种现状导致沙水游戏的教育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儿童在游戏中的经验建构呈现片段化特征。
沙水游戏课程化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在认知发展维度,通过主题式情境创设将零散的游戏行为转化为序列化的经验链条,使幼儿在物质操作中实现符号表征能力的进阶。其次,在社会性发展维度,强调游戏过程中的同伴协商与协同创造,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智慧。最后,在教育实施维度,突破传统游戏指导的 " 放养 "模式,构建 " 观察 - 支持 - 延伸 " 的教师支架策略。这种价值转向呼应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 " 重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 " 的要求,将游戏活动提升为系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游戏与发展的逻辑关系。通过引入行动导向理论,将沙水游戏从单纯的操作活动转化为经验生长的动态载体。具体表现为:在时间维度建立 " 计划 - 实施 - 反思 " 的完整循环,在空间维度形成 " 个体探索 - 小组协作 - 集体建构 " 的递进结构。这种设计理念既保留了沙水游戏的开放性特质,又赋予其明确的教育目标,使儿童在自主游戏中实现认知图式的持续更新。
二、三阶行动策略与儿童经验生长的理论构建
2.1 幼儿行动策略的三阶模型:从“我想”到“我创”
三阶行动策略模型以儿童经验生长规律为设计依据,将沙水游戏中的认知发展过程解构为递进式阶段。该模型突破传统游戏指导的线性思维,通过 " 我想 - 我索 - 我创" 的螺旋上升路径,实现幼儿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跃迁。
" 我想 " 阶段聚焦自主计划能力的培养。幼儿在主题情境中通过绘画、语言表达等方式明确游戏意图,如设计引水路线或规划沙堡结构。这个阶段教师通过提供材料图鉴、设置问题情境等支架策略,帮助幼儿将零散想法转化为可操作方案。例如在 "沙漠绿洲 " 主题中,幼儿用树枝标记水源位置,用贝壳划分施工区域,这种符号化表征标志着经验开始从感知层面向概念层面过渡。
" 我索 " 阶段强调问题解决的实践探索。当幼儿遇到水管堵塞、沙基塌陷等实际问题时,教师引导其通过材料组合、同伴讨论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如在引水工程中,幼儿尝试用竹管替代塑料管解决水流不畅问题,通过调整沙土配比增强结构稳定性。这种持续试误过程促进物质操作经验向认知图式转化,使幼儿逐步掌握因果推理、空间关系等核心概念。
" 我创 " 阶段实现经验的迁移应用。幼儿将前期积累的知识技能融入新的游戏情境,如将引水经验迁移到 " 火山喷发 " 主题的熔岩模拟,或运用结构知识搭建复合型沙雕。教师在此阶段创设跨主题的挑战任务,鼓励幼儿进行方案解说、作品改良等深度反思。这种创造性重构使具体经验升华为可迁移的认知策略,形成 " 实践 - 反思 -再实践" 的良性循环。
三阶模型通过认知冲突的阶梯式设置,在保留游戏自主性的同时构建系统化学习路径。从个体意图表达到群体智慧生成,每个阶段的认知突破都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质变。这种动态发展机制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证明适切的策略引导能有效激活幼儿的认知潜能。
2.2 沙水情境中儿童经验生长的多维评价框架
沙水情境中儿童经验生长的评价需要突破传统的结果导向模式,建立覆盖认知发展、社会互动、创造表现三个维度的动态评估体系。该框架以行动导向理论为基础,通过过程性观察与成果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生长轨迹。
在认知发展维度,重点考察幼儿的符号表征与概念迁移能力。教师通过记录游戏计划图、施工标记等可视化材料,分析幼儿将抽象构思转化为具象操作的能力发展。例如在引水工程中,幼儿使用箭头符号标注水流方向,用不同颜色贝壳区分水位高度,这些行为标志着空间认知与符号思维的提升。同时追踪幼儿在相似情境中的策略复用情况,如将沙基加固经验应用于桥梁搭建,以此评估经验迁移的有效性。
社会性发展维度关注合作协商与问题解决过程。采用事件取样法记录游戏中的同伴互动频次与质量,重点分析冲突解决、分工协作等关键事件。如在团队建造沙堡时,幼儿通过角色分配(运输组、设计组、施工组)实现有序合作,这种自组织行为反映社会性经验的积累。同时收集幼儿在反思环节的表述,如 " 我们试了三次才找到不漏水的接缝方法",从中捕捉其合作意识的成长。
评价实施采用 " 双循环 " 机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即时记录、影像采集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开展作品解说、小组互评等反思活动。这种评价模式既保留游戏的自然生态,又通过结构化工具提升评估效度。研究案例显示,多维评价框架能有效识别幼儿经验生长的个体差异,为教师调整支持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游戏指导从经验判断向证据支持的转变。
三、沙水游戏课程的实践路径与经验生长实证
3.1 基于三阶策略的课程设计原则与实施流程
沙水游戏课程的设计遵循 " 三阶行动策略 " 的内在逻辑,通过结构化原则与系统化流程的有机整合,将游戏活动转化为经验生长的有效载体。课程设计坚持三个核心原则:一是经验连续性原则,确保各阶段游戏任务形成认知进阶的完整链条;二是支架渐进性原则,教师支持策略随幼儿能力发展动态调整;三是生态整合性原则,将物质环境、社会互动与符号表征进行多维融合。
在具体实施中,课程采用 " 计划 - 探索 - 创造 " 的三阶段循环流程。计划阶段通过主题情境创设激发幼儿游戏意图,如" 拯救干旱的森林" 主题中,教师提供地形图、材料图鉴等工具,引导幼儿用符号标记水源位置、规划引水路线。此时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 "" 水流会经过哪些地方? ")帮助幼儿将零散想法转化为可操作方案。探索阶段设置阶梯式挑战任务,例如在引水工程中,幼儿需解决管道连接不稳、沙基渗水等问题。教师通过材料组合建议(提供竹管、橡胶垫等差异材料)和同伴协商引导,支持幼儿在试误中掌握斜面原理、结构稳定性等经验。
创造阶段注重经验的迁移应用与成果转化。如在完成基础引水系统后,教师提出" 建造循环水乐园 " 新任务,幼儿将前期经验创造性运用于设计喷泉装置、水力风车等复合结构。此阶段采用 " 作品发布会 " 形式,鼓励幼儿用图示、模型等方式解说设计思路,教师通过追问(" 这个转轴设计是怎么想到的? ")引导深度反思。整个流程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闭环,每个阶段的成果既是前一阶段的终点,又是新探索的起点。
课程实施特别强调环境与材料的动态支持。建立包含基础材料(沙、水、容器)与扩展材料(量杯、滑轮、PVC 管)的梯度化材料库,根据游戏进程分阶段投放。同时创设包含工程图纸墙、问题记录板等元素的游戏环境,使幼儿的操作痕迹可视化。这种设计既保障了游戏的自主性,又通过结构化要素引导经验系统化,最终实现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跃迁。
3.2 典型活动案例中的策略应用与经验生长图谱
在 " 沙漠绿洲 " 主题活动中,三阶行动策略的运用呈现出清晰的实践脉络。活动初期,教师通过展示干旱地貌图片与沙盘模型,引导幼儿用树枝绘制引水路线图。这个 " 我想 " 阶段中,5 岁幼儿小明用贝壳标记蓄水池位置,用不同颜色吸管标注水流方向,展现出初步的空间规划能力。教师适时提供材料图鉴与工程案例图册,支持幼儿将抽象构思转化为可操作的施工方案。
进入 " 我索 " 阶段,幼儿团队在实施引水工程时遭遇沙基渗水问题。教师通过投放竹管、橡胶垫等差异材料,引导幼儿开展对比实验。小组成员尝试用塑料膜铺垫沟渠底部,发现水流速度加快但材料易破损;转而采用竹管拼接形成输水管道,通过调整管口倾斜角度解决水流停滞问题。这种持续试误过程促进幼儿掌握斜面原理与材料特性认知,小组协商记录本上出现的 " 坡度越大水流越快 " 等图示注解,标志着经验开始向概念化转变。
" 我创 " 阶段体现为经验的创造性迁移。在完成基础引水系统后,幼儿自发将PVC 管改造成旋转洒水装置,并利用废旧轮胎构建储水循环系统。教师通过设置 " 水力发明家 " 角色,鼓励幼儿用积木搭建立体模型解说设计思路。活动后期形成的经验生长图谱显示:在物质操作层面,幼儿从简单挖沙发展到复杂结构搭建;符号表征方面,从具象图示进阶到抽象流程图绘制;社会性发展上,从平行游戏转变为有组织的分工协作。
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出经验生长的三重路径:其一,问题解决中形成的物理经验(如结构稳定性认知)通过反思讨论升华为逻辑数理经验;其二,个体操作经验经同伴经验共享转化为群体知识;其三,特定情境中的策略经教师引导发展为可迁移的认知模式。这种生长轨迹在幼儿后续 " 火山救援 " 主题中得到验证,幼儿能主动运用斜坡原理设计熔岩导流渠,表明经验已完成概念化重构。
四、研究结论
研究证实," 三阶行动策略" 课程模式能有效促进幼儿经验的系统性生长。首先,该模式通过 " 计划 - 探索 - 创造 " 的循环过程,使幼儿在物质操作、符号表征与概念迁移三个层面形成经验联结。案例观察显示,幼儿在主题式沙水游戏中不仅能掌握材料特性、空间关系等物理经验,更能发展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思维。其次,教师支架策略的适时介入显著提升了游戏的教育价值,当教师从单纯观察者转变为经验引导者时,幼儿的创造性表达与合作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桑云 .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玩沙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J].《世界儿童》,2024 年第 1 期 17-19, 共 3 页
[2] 邓河 . 基于企业深度融合的高职课程教学实践 -- 以“RPA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实战”课程为例 [J].《通讯世界》,2022 年第 2 期 46-48, 共 3 页
[3] 好文共享 [J].《中国基础教育》,2023 年第 4 期 79-79,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