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学评”一致性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脱节、学习主体地位弱化、评价方式单一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教学环节、创新评价机制等策略,旨在构建教学设计、学习过程、评价反馈三位一体循环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评价体系、营造开放互动课堂氛围、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能有效增强“教学评”一致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评一致性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生本课堂理念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重点。然而实践表明,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与评价体系间缺乏有机联结,导致“教学评”不一致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一致性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阻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思维能力发展。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评”不一致的表现,探索构建策略,旨在促进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质量提升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推动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一、剖析现状,明确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教学评”不一致的表现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际评价却仍侧重知识掌握程度,导致学生为应对考试而机械记忆公式定理,忽视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方式与教学理念不匹配,课堂上提倡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但课后作业与测试题多为固定答案题型,缺乏开放性思考空间,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作为唯一评价者,学生自评互评机会有限难以形成全面客观评价。
评价时效性大多集中于单元结束或学期末,缺乏及时反馈机制无法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调整,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衔接不紧密,未能全面涵盖数学核心素养各维度,造成能力评价片面化;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预期不协调,部分活动趣味性强但数学价值不明确或活动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导致评价结果失真。
二、优化教学,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
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路径首先需从教学环节入手进行系统优化,包括深化课程标准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确立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有机融合,使教学活动设计与目标评价标准保持高度统一;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引发学生思考,将教学过程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历程,教师适时指导启发,注重发现学习规律;重构课堂结构,预留充分思考空间与展示机会,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解题思路,关注解题过程而非结果,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注重分层教学实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梯度任务,确保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同时得到适当挑战。强化教学反思习惯,教师定期分析教学效果与评价结果差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形成螺旋上升教学路径。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设计发现图形秘密主题学习活动,课前准备各种长方形正方形实物与图片,创设购物情境引入长方形包装盒,让学生触摸观察特征,引导归纳不同边长特点而非直接讲授概念定义;接着组织找朋友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手中图形特征寻找同伴分组,促进同伴交流合作;随后设计梯度任务,从简单辨别图形类别到复杂测量计算周长面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课堂中适时融入随堂检测,采用红黄绿信号牌反馈学生理解程度,对出现问题区域即时调整教学节奏;布置开放性作业我身边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关图形实例制作小报告,实现知识迁移;评价环节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表现、知识应用水平等多维指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制定评价标准,增强学生参与感确保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标准一脉相承,形成闭环,真正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于实际教学实践中。
三、创新评价,完善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机制
拓展评价主体,建立师评、生评、家评三位一体评价网络,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反思习惯。关注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册等工具记录学习轨迹,注重进步幅度而非绝对分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实施动态评价机制,设置阶段性评价节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学习方向,形成评价—反馈—提升循环模式。注重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信息转化为改进教学依据,指导后续教学设计真正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使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促进“教学评”的高度契合,最终实现生本课堂理念深入落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全新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实现:课前设计时间管理小达人学习任务单,包含时间单位转换、时钟读写、日常生活时间估计等多层次内容,明确每项任务的评价要点与标准;课堂伊始组织猜一猜活动,让学生估计一分钟时间感知时间流逝,通过小组计时比较培养时间感。学习过程中融入计时挑战赛,学生分组完成不同难度任务,教师根据任务完成质量与用时情况综合评分,引入学生互评环节,让小组间相互点评解决问题思路与方法。设置时间日志项目,让学生一周内记录自己作息时间,分析时间利用效率,培养时间管理意识,评价标准注重记录完整性、分析合理性、改进计划可行性。课后布置我与时间主题调查报告,采用等级评价替代传统分数,关注学生调查方法、数据收集、结果呈现等过程性表现。同时建立时间小博士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对时间概念理解进步过程,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教学评”一致性是构建高质量生本课堂关键因素,需要通过系统设计确保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标准协调统一;优化教学环节应着力于转变教学方式、重构课堂结构、强化反思习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机制需聚焦多元标准建立、评价主体拓展、过程性评价强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更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知识内容下“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艺雯. 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C]//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
[2] 杨春喜. 积极生长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初探[J]. 数学之友,2024(12):32-34.
[3] 王杏娜. 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Q小学为例[D].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