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生态学视野的自然课程对农村幼儿园儿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生态学视野下,自然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构成,更是助力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关键路径。对于农村幼儿园而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自然课程独特的教育资源与环境优势。广袤的田野、多样的动植物、质朴的农耕文化等,都能为儿童提供丰富且真实的自然体验,给予他们无数科学探究的机会。然而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一优势,切实提升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一大挑战。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生态学视野的自然课程,研究其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农村幼儿园儿童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时,细致分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希望能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参考和坚实的理论支持 。
关键词:生态学;自然课程;农村幼儿园;科学探究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幼儿教育领域对儿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儿童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其认知能力的拓展、思维的深度发展及未来学习所具备的潜力。而在农村幼儿园,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相对匮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儿童被束缚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缺乏与自然界的深度互动。因此,如何通过自然课程来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生态学视野下的自然课程,基于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互动,着重强调儿童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与自主探索,这为农村幼儿园儿童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思路与实践路径,有望改变农村幼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结合农村环境,感知室内外科学活动的趣味
在农村幼儿园开展的自然课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精心设计一系列丰富的室内外科学活动,以此充分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引导儿童观察和感知身边的自然现象,教师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感,不断唤醒心底的好奇心。课堂教学绝不能被局限于狭小的教室内,应多组织室外活动,比如观察动植物生长、气象变化等,使儿童能够直接体验和感知自然规律。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儿童用科学的眼光去探索身边的事物,组织开展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培养儿童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能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为儿童的科学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地区地势开阔,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教师紧密贴合农村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巧妙地组织室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班级经常会有蚂蚁“造访”,幼儿对蚂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开展了《小蚂蚁 大世界》自然主题课程,利用图片、视频、绘本等资料,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实验、游戏等方式,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还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的家、生态箱饲养蚂蚁,让幼儿直观地观察蚂蚁的巢穴结构,设计一系列简单易操作的“蚂蚁小实验”,例如观察蚂蚁如何找到出口、对食物的喜好、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帮助幼儿验证猜想,发现更多关于蚂蚁的趣事。帮助幼儿树立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意识。
二、利用自然材料实验,提升儿童动手实践能力
在儿童的教育进程里,自然材料的运用是提高儿童动手实践能力的关键。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使用本地可获得的自然材料进行实验和制作,从而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指导,还应鼓励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大胆的提出问题、认真观察实验结果、深入分析现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通过自由探索和反复实验,儿童可以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细致观察、高效的问题解决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筑牢根基。
比如,在《神奇的风》主题活动中,教师需要利用农村周边常见的自然材料,如树枝、草叶、纸板等,带领儿童一起制作风向标。指导儿童选择合适的材料,讲解风向标的原理,并引导他们进行动手实验。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可以亲自操作,探索风的方向如何影响风向标的转动。在完成风向标的制作后,儿童可以通过室外的风速和方向实验,验证风向标的准确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自然材料进行的动手实验,能够让儿童深入理解风的物理特性,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
三、通过自然现象探索,激发儿童科学思维发展
教师应通过引导儿童观察自然现象来激发其科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鼓励儿童对自然现象进行自主观察与思考。通过探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像雨后彩虹、四季更迭等,都是绝佳的教学素材,教师组织儿童观察这些现象,引导他们分析背后原因,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他们的假设。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探索,儿童不仅能够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思维模式。
比如,在开展《区域运用自然材料实验》活动时,教师需要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组织儿童进行土壤实验和植物观察等自然现象探索。教师可以带领儿童收集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如湿润土壤、干燥土壤、沙土等,进行水分吸收实验,让儿童观察不同土壤的吸水速度和保持水分的能力。通过这种实验,教师帮助儿童理解不同土壤的特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进行思考,如“为什么湿润土壤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以绿豆种植为例,教师引导幼儿把绿豆分别种在湿润土壤、干燥土壤和沙土中。湿润土壤中,绿豆发芽快、幼苗健壮、根系发达,因为水分充足;干燥土壤里,绿豆发芽慢、幼苗瘦弱,还可能因缺水停止发育;沙土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绿豆发芽快,但因水分流失快,幼苗难正常生长,叶片易发黄枯萎。这种探索活动不仅增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促进了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通过实验验证和对比分析,儿童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科学概念,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聚焦于基于生态学视野的自然课程在农村幼儿园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方面的策略研究。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教师若能巧妙结合这一优势,精心设计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室内外活动,便可以极大地激发儿童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此外,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材料开展实验,是提升儿童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儿童在操作自然材料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得以增强,科学思维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在探索自然现象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儿童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逐步帮助儿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这些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已被证明行之有效,不仅切实提升了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也为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案与坚实的理论支持,助力农村幼儿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潘榕榕.探究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实践路径[J].家长,2024,(30):88-90.
[2]黄金豆.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9):61-64.
[3] 张博,刘晶波. 农村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11(0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