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困境与对策

范文敏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5年44期

作者简介:范文敏(1970-),女,重庆人,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中职教研员、中职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主要从事中职学校教育科研研究。

本文系重庆市学分银行建设研究课题一般课题“1+X证书制度下中等职业教育 ‘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3XFYH027)

摘要: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驱动下,1+X证书制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深度融合,破解“重学历、轻能力”的痼疾,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在构建“学分银行”过程中面临多重机制性困境:其一,学历证书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互认机制缺失,导致“持证”与“学分积累”脱节;其二,教学标准与行业技能标准不统一,学分认定缺乏权威依据;其三,课程资源实践性不足,难以支撑职业技能的学分化积累;其四,“双师型”教师结构性短缺,制约学分认证的专业性与公信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实证调查与混合研究方法,提出系统性实施策略,为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课证融通”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助力职业教育体系对接产业升级需求,为制造强国战略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学分互认、课证融通

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行1+X证书制度,旨在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衔接。当前,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速,企业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迫切。然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在构建“学分银行”过程中,仍面临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互认机制缺位、校企协同不足、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脱节等核心问题,严重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效率与质量。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建设相关理论综述

(一)理论基础

学分银行是一种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管理制度,通过学分的积累、认定与转换机制,打破传统教育的阶段性与体制性壁垒,支持学习者在学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非正规学习间实现衔接。该制度赋能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生态:其一,构建开放式终身学习支持体系,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持续学习机会,助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动态提升;其二,建立跨机构学分互认标准,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学习成果的可信转换,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其三,支持学习者主导学习路径设计,通过模块化课程组合形成“学分存储-证书兑换”的弹性发展模式,既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又激发自主学习动能。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衔接,为构建终身学习提供制度性保障。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其政策逻辑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学历与技能并重,以学历证书(“1”)为基础,叠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打破传统教育“重学历、轻能力”的桎梏,强化技术技能的核心地位;其二,产教融合导向,通过企业深度参与标准制定与考核评价,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其三,复合型人才培养,以“课证融通”为核心路径,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者协同形成“育人为本、需求导向、能力优先”的职业教育改革框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表明,1+X证书制度自2019年试点实施以来,在高职院校层面已初步实现证书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存在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标准衔接不足导致的“课证分离”现象,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和认证过程的深度仍有待提升。

国家开放大学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了学习成果存储与转换的学分银行标准化体系,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经验。但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分银行建设,仍面临挑战。一是缺乏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而是跨校际、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尚未健全,制度性障碍称为制约终身学习体系贯通的关键瓶颈。

2.国际经验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企业实践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了职业资格认证与学历教育互通的典范。该模式以企业为主导制定培训标准,学习者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获取可累积学分,经行业协会认证后可转换为学历学分,形成了“培训-认证-升学”的完整闭环。澳大利亚则创新性地建立国家资格框架(AQF),将职业教育证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纳入统一分级体系,通过标准化学分模块实现跨层次、跨类型的学历衔接。其10级资格等级制度不仅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更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可量化的转换标尺。这些国际经验表明,制度化的资格认证体系与标准化学分转换机制,是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关键支撑。

(三)研究缺口

尽管国内外对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一定基础,但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仍显不足。其一,实证研究呈现结构性失衡,已有成果多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而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学分银行构建路径尚未形成可推广范式;其二,制度衔接机制亟待创新突破,特别是如何实现中职学历证书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深度互认,以及建立动态响应产业需求的学分转换规则等核心问题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三,区域适配性研究严重缺失,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与区域产业结构深度绑定,但现有研究对地方特色产业需求与学分银行制度耦合机制的探索明显不足。这些研究空白导致理论供给与实践需求之间形成断层,制约了学分银行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效能释放。

二、1+X证书制度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困境

(一)学分互认机制缺失,学历与X证书难以有效衔接

学分银行的作用在于学分的积累与转换,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历证书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分互认机制尚未建立。企业普遍反映,学生虽持有X证书,但其对应的学分无法直接转化为学历教育学分,导致“持证”与“学分积累”脱节。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考取了与专业相对应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X证书,但因缺乏统一的学分换算标准,无法纳入学分银行体系,削弱了证书的实际效用。究其根源,两类证书的考核维度(即理论体系与实践能力)未形成互通框架,阻碍了学分银行在“课证融通”中的桥梁作用。

(二)标准体系不统一,学分认定缺乏权威依据

学分银行的运行需以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X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学校课程设计多基于学科逻辑,而X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更侧重行业实操要求,导致学分认定时缺乏权威依据。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企业技能标准匹配度低,学分银行难以通过现有课程资源有效认定X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学分。校企协同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标准分离——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比例低,行业技术动态未能及时融入教学体系,使得学分银行的学分认定脱离实际需求。

(三)课程资源支撑不足,学分积累缺乏实践载体

学分银行要求课程资源与X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点高度契合,但现有资源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普遍缺乏虚拟仿真、实操案例等实践性内容。例如,建筑类专业X证书要求的BIM技术应用,因教学中缺乏配套的虚拟实训平台,学生难以通过课程学习积累相应学分。资源开发的滞后性导致学分银行的学分积累流于形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削弱了学分银行的公信力。

(四)“双师型”教师短缺,学分认证专业性受限

学分银行需依托“双师型”教师实现职业技能学分认证的权威性,但当前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短板。一方面,具备X技能等级证书考评资质的教师比例较低,导致学分认证过程缺乏行业认可;另一方面,教师企业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将行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学分认定细则。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设备操作类学分认证,因教师缺乏对行业新工艺的深度理解,常出现认证偏差。师资能力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学分银行在职业技能评价中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三、1+X证书制度下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施策略

(一)构建动态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

1.学分银行框架设计:技术赋能与跨机构互认

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学分银行底层架构,实现学分存储、认证与追溯的全程透明化。通过分布式账本记录学生的学历教育学分与X技能等级证书学分,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且可跨机构共享,破解传统学分管理中“信息孤岛”问题。例如,将PLC证书的实践技能学分(如6学分)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课程学分(如《电气控制技术》4学分)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匹配,形成完整的学分积累链条,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技术支撑。

2.校企协同:制定科学化学分换算规则

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制定“X证书学分换算表”。基于岗位技能需求与证书等级,明确X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学分的对应关系。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工业机器人编程(中级)”证书可折算为8学分,涵盖《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PLC编程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实践学分。通过校企联合评审机制,动态调整学分换算标准,确保学分认定的时效性与权威性。

(二)推动标准对接与课程改革

1.企业深度参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吸纳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与修订。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邀请建筑企业工程师共同设计《BIM技术应用》课程大纲,将X证书中的BIM建模、施工模拟等技能点直接嵌入教学内容,实现“课标”与“证标”的无缝对接。同时,通过定期召开校企联席会议,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标准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

2.模块化课程设计:技能导向的课程重构

以X证书技能点为单元,将传统学科课程拆解为模块化教学单元。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X证书的技能要求分解为“PLC硬件配置”“梯形图编程”“故障诊断”等模块,每个模块都对应独立得学分,学生可根据职业规划灵活组合学习获取学分。模块化设计不仅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还为学分银行实现“按需积累、精准转换”提供结构基础。

(三)开发虚实结合的课程资源

1.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破解实操资源短板

开发与X证书技能点匹配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模拟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例如,针对智能制造领域,搭建“智能生产线调试VR平台”,学生可通过虚拟操作完成设备安装、程序调试等技能训练,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数据并生成学分认证报告。此类资源不仅可以弥补实操设备不足的缺陷,还可通过学分银行实现跨校共享,提升资源利用率。

2.项目化教学案例:强化课证融通实效性

将X证书培训内容转化为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中,以“汽车焊接生产线调试”为项目载体,整合“工业机器人编程”“传感器技术”等X证书技能点,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积累相应学分。项目化教学通过“做中学”提升技能掌握效率,并依托学分银行形成可追溯、可转换的学习成果。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1.政策激励:强化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将教师寒暑假期间参与企业行业实践、获取X证书考评资格纳入考核体系,并给予专项津贴与职称晋升倾斜。同时,对获得X证书考评员资质的教师,额外增加绩效奖励,并在岗位聘任、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通过制度约束与激励并行,引导教师主动利用假期深入行业一线,掌握技术动态,提升职业技能教学与学分认证的专业性。

2.校企双向流动: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建立“企业技师进课堂、教师入车间”的双向流动机制。例如,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负责X证书技能实训与学分认证指导;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定期赴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双向流动,既弥补“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短板,又确保学分认证标准与行业实际需求的一致性,为学分银行提供高质量师资保障。

四、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需通过制度创新回应产业升级需求。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的协同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向开放化、灵活化方向转型,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当前,需破解学分互认机制缺位、课程资源支撑不足等现实问题,并通过技术赋能(如人工智能学分匹配系统)与多区域实践验证,进一步完善学分银行运行机制。释放1+X证书制度的改革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董存田,潘瑜,李德方,等.“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41-46.DOI:10.13694/j.cnki.ddjylt.2012.02.019.

[2]王婷.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研究现状及热点探析——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J].广州开放大学学报,2024,24(05):84-90+97+111.

[3]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5-11.

[4]沈孟锋.1+X证书的关键问题审视与推进策略[J].职业教育,2024,23(27):76-80.

[5]张玉姗,朱书研.数字化赋能1+X证书制度的价值目标、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机械职业教育,2024,(07):35-39.DOI:10.16309/j.cnki.issn.1007-1776.2024.07.008.

[6]冷静,卢俊.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学分银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24,(02):120-122.

[7]刘晓南.服务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07):9-12.

[8]陈巍.韩国学分银行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59-62.

[9]杨晓燕,刘文波.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宁夏学分银行建设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6):119-124.

[10]杜沙沙,唐德军.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的内在关联及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2023,22(05):45-50.DOI:10.19552/j.cnki.issn1672-0601.2023.05.008.

[11]鲍依蓓,谢恩普.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分银行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3):264-267.

[12]杨晓燕,刘文波.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宁夏学分银行建设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6):119-1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