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医检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混合式教学工作路径探索与实践
摘要: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彰显教育特色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的内在需求,也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对于培养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优秀的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文关怀的医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调研发现,当前医卫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为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中推行课程思政,特对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相关工作路径进行探索与实践,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夯实自身课程思政的理论水平,从课程、专业以及学科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思政课教师育人同心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医卫类高职;课程思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路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强调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意蕴,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协同育人功效[3]。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彰显教育特色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立足时代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的内在需求,也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4]。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改变原本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时代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对于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医卫类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挑战,因此,探究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在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大健康背景下,我国急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培养出一批可以适应当今社会局势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优秀的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文关怀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各个课程均初步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并初见成效,但在深化推进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不断深入改善[5]。
1.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课程,因此,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特别重要。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自身育人角色认识不足、思政育人能力不足、思政育人实践经验不够丰富,找不到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最佳融合点等问题[6]。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还未在部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师中入脑入心,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并不认同,更不用说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入融合;有些专业课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属于专业课教师工作职责范畴,而应该是思想政治课老师或者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这一错误思想归根到底是没有搞清楚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育人育才””是全校上下多部门共同承担的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真正理解“立德树人”的内在含义,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全员参与,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德育课程同心同向同行,最终实现“三全育人”;也有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未对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契合度做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片面地照搬硬套,强行把思政元素加入本专业的教学中,一方面影响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更加让学生对直接的说教感到反感,反而对实施课程思政起到了负面影响;
为顺利地在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任课教师都必须自觉意识到自身的“育人育才”效用,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不断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积极汲取储备专业的德育知识,锤炼高超的思政“育人育才”才能,切实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7]。
1.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材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医卫类高职院校,某些专业课程的部分教材未紧扣时代脉搏,内容乏味、单一不够生动,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点的层面,不利于专业课教师对本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专业课教师教学主要还是围绕着教材开展,如果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上下了功夫,做到了教材在涵盖精确的专业知识之后,还结合对应的专业知识点补充了相应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教育、职业素养等丰富的思政元素,有了教材统一的指导意见,各专业课老师在实施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才可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1.3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医卫类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占据了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仅仅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和感情上都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要求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多多发现某些知识点背后隐藏的思政元素,在上课时,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优秀的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文关怀的医学生。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专业知识的讲授,主要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可以掌握医学检验技术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但是这种传统单一的知识点教学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技能,但是缺乏思政育人环节,只是在“教书”而未真正在“育人”,从而导致就算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停留于表面[8]。因此,想要课程思政更好地与专业课教学融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年复一年循环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中国局势和所面临的挑战,挖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使课程教学有深度、温度、广度和厚度。
1.4 医卫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课程思政是一项全校多部门全方位共同参与的系统的工程,单靠某一个专业课教师,某一个专业教研室,甚至是某一个二级学院都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有些医卫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制度尚未完善,规章内容较为笼统,没有将相关制度具体化、系统化,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很难实现;有些医卫类高职院校直接照搬其他学校的成功做法,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接受程度等,导致照搬的制度无法落地生根;有些医卫类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绩效考核不够科学,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标准仍然停留在课时量多少,发表论文和获奖项目等科研成果的数量上,从学校层面,绩效考核并没有对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成效加以关注或者关注了但是重视程度还不够,更有甚者,有些高校过度强调成果导向,导致部分教师不是为了育才而育人,而是为了绩效而育人,对教师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不对的。
在医卫类高职院校顶层设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相关制度时,要充分调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程度、课程思政工程建设的特点和专业课教学的相关情况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需要立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充分讨论调研,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课程学时安排、责任明确与分配、教学成果评价标准、教学育人效果评价标准等多维度进一步完善细化,并要真正贯彻落实到医学检验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去,从教材选择、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实训内容选择、课外活动设计等各个方面入手。医卫类高职院校也应该对专业课教师“育人育才”能力的提高给予积极引导、激励和反馈,以日益完善的专业课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予以保障,以思政育人结果为导向,对育人能力优秀、效果显著的教师予以多种形式的激励[9]。
2 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路径
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医卫类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育人育才”意识和能力,以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课程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
2.1 树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建设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自觉意识到自身的“育人育才”效用,坚持教书育人的信念,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和学习,积累课程思政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加强自身课程思政的水平,切实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授课过程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的正能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讲好感动中国故事和中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史,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吃苦耐劳、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也可以结合相应内容,用反面事例给学生以警示。另外,专业课教师应多和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汲取思政教师思政育人的精华,结合本专业课程内容,做到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同心、同向、同行协同育人[10]。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加强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领域杰出人物的合作,借校企合作的大平台,让专业课教师可以紧跟时代前沿技术动态,发挥企业杰出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强化教师队伍的工匠意识,在课堂上,更好地把工匠精神传播给学生,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2 改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材,开发融合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研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各级医院、血站、防疫、检验等部门进行医学检验、卫生检验等。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主要涉及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等,但是,传统的纸质教材多多少少都存在着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与时代脱节,尤其面对中专已经在医院实习过的学生来说,学习动力就明显下降,其实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有很多德育故事可以挖掘,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思考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结合对应的专业知识点补充相应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教育、职业素养等丰富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以微视频、动画、图片、文字、思维导图等数字教学资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材中,加入“三鹿奶粉”事件的介绍,课堂上,在学生学习了蛋白质元素组成等专业知识后,播放相关事件介绍视频,抛出问题,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探究,最后让学生知道蛋白质检测的实际意义。在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教材中,加入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工作场景模拟,让学生在学习了核酸检测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个专业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增加职业认同感。
2.3 优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当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就是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信息化终端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专业课老师应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要过度抵触现代信息化终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现代信息化终端,改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古板的教学方式方法,把信息化终端作为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巧妙地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进去,把信息化终端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放入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利用信息化终端,将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融入“翻转课堂”理念,借助“课堂派”和“腾讯会议”等线上师生学习互动平台,将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按照课程设计要求定时推送,学生按需观看学习,并对学生的课前完成情况进行前期评估和记录,确定课堂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课程重难点,让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沟通交流,使学生体会团队协作、互助的作用。课后,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宽度,并了解知识点中蕴含的职业素养[11-13]。
2.4 完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且必要的一环。它是对整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过程是否扎实、效果是否明显的检验,也是对专业课教师思政知识传授能力和“育人育才”能力的最终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质量评价应该至少包括最终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两项。例如: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上课时,出现无故的缺勤、迟到、早退、旷课等,专业课教师一定要严肃处理,进而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守时严谨的品质;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精益求精、专注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的评价,对学生基本仪器操作,如移液枪的使用操作,按照高标准,提出高要求,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在讲解“职业暴露”的主观讨论题中,引入各种工作场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查阅文献,整理成有体系的汇报材料,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把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站上讲台分享,增加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敬畏感。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健康的时代背景下,医卫类高职院校培养基层人民健康的守卫者,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课程思政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培养新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通过树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建设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改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材,开发融合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材、优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完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等工作路径,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推进医卫类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课程“育人育才”质量的提升,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雪虹.“三全育人”视域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2,(06):100-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EB/OL],教党〔2016〕58号,2016年12月13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612/t20161223_292849.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教高〔2020〕3号,2020年6月1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刘睿媛.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2022,21(08):1-8.
[5]赵巧妮.“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建设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2,(14):86-89.
[6]朱思琦,武守辉,孙瑞霞,等.将课程思政融入汽车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J].时代汽车,2022,(16):63-65.
[7]刘晖,楼霄.基于众创空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实践——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3):239.
[8]廖瑜.“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教师“育人育才”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科技资讯,2021(03):253-256.
[9]郎振红.理工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特色研究——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8):92-97.
[10]张策,吕为工,李剑雄.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软件导刊,2023,22(07):164-168.
[11]孙娜.“工匠精神”在大学数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应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123-124.
[12]赵巧妮.“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建设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2(14):86-89.
[13]张宜蓓,冯晓灵.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建设路径[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38-41.
作者简介:冯盼盼(199106),女,汉,甘肃平凉,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微生物与生化药物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曾宇(1994.12),女,满族,辽宁省凤城市,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化分析及微生物检测,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混合式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实践 项目编号:JA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