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渭源县第一中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
摘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德育工作,根本目的在于依托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了解,最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本文首先分析铸牢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渭源县第一中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构筑一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更多正直担当、爱党爱国、爱家爱校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德育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领域对于人才素质及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有了大幅度增长。面对此种情况,中学应当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当高度重视德育,秉承“饮水思源·明德报国”的核心育人理念,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环境、全过程,力求高质量地完成德育目标,努力培养一批批正直、担当、感恩、爱党、爱国、爱校、爱家,并为之奋斗的新时代追梦人。
一、铸牢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个人成长与文化认同
中学在面向高中生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通过强有力的教育引导,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立更加深入地了解,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发展历程,让这部分内容成为滋养内心的精神食粮,在面对重大人生选择时,可以坚守正确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1】。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引领其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强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既能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从中吸取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守正创新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维护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虽然存在共性,但是受到地理、历史、风俗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民族文化也客观存在着很多差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极其容易产生冲突。对于高中生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能够欣赏和汲取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成就,如此一来就能进一步减少民族间的冲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各民族人民和睦团结【2】。高中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德育工作中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中,为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推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
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年轻一代是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高中生群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做到思想上与国家保持一致、行动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地参与到科技研发、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国家建设活动中,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国家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3】。高中生作为年轻一代,理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使命,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起来,致力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努力让自己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渭源县第一中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
1.思政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侧重点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革命文化、“四史”教育,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深入调研,并对调研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分类,从中筛选出符合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我振兴”“改革我见证”“长征在渭源”等富有校际特色的课程【4】。组织学生参观定西市境内的腊子口战役遗址、榜罗镇会议旧址等长征遗址,加深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将其爱国情怀充分激发出来。
2.学科课程。除了思政课程之外,学科课程中同样要渗透德育。在语文课程中,充分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地开发《国学诵读》课程,使之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历史课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豪感。在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刻体会承载在地理风景中的深厚文化底蕴,使之增加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则要把教育侧重点放在解决复杂问题、实验探究上,让学生在面对难题时学会保持头脑冷静,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努力成长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开展班会活动
学校不仅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功夫,还需要充分应用好班会活动这一载体,全面促进“润心”行动提质增效,引导学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实践中,学校需要充分考虑高中三个年级的实际学情与基本特点,立足于学校整体发展与规划,努力建设层级分明、系统全面的班会活动体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5】。班会活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诵读竞赛、经验分享会、读书会、讲座等形式有序进行。
(三)创设德育环境
在创设德育环境的过程中,学校应当从校园建筑、道路景观设计入手,把传统文化元素、德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在路面铺设象征诚信图案或者文字,道路两侧设置诚信故事展板等;在道路两侧或者交互处,以智慧或者友谊为主题设计小型花园,将花园作为开展德育的户外课堂【6】。以渭源历史为核心,在教学楼内设计一条文化长廊,在长廊内悬挂名人传记、历史故事、道德楷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念,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渭源县第一中学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既能让德育的内容丰富起来,同时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此,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扣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特点,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开展班会活动、创设德育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地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努力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打造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德育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子崟,刘力波.“大思政课”助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1-10.
[2]赫英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10):72-76.
[3]吴建涛.扎实做好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4,(10):9-12.
[4]周晓燕.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基于宁夏中小学校的调研分析[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3):61-69.
项目名称:铸牢高中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建设路径研究
项目来源: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 甘教民函〔2024〕3号
作者简介:姓名:陈雨航(1982.4.16),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甘肃省渭源县,学历:本科,工作单位: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职称: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学校德育、高中数学课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