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宋代风俗画中女性形象浅议

冯煦晨
  
社科学术交流文集
2022年3期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宋代风俗画并不是简单展现了宋代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画面,我们应该看到其在独特历史环境下与众不同的人文风俗和文化底蕴。宋代风俗画在历史文化研究上有不可低估的地位,也在宋代历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多方面的向我们展现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商业贸易、生产生活等。特别是宋代各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具有独特地风格,通过对宋代风俗画里女性形象的划分,能够看出宋代女性中存在的阶级差别和社会关系。本文利用艺术学的知识,比较宋代风俗画里出现的女性形象,从描绘方法和审美选择两个方面总结宋代画家的作画风格,进一步增加对宋代风俗画的了解。与此同时,在了解宋代风俗画的审美选择时,还能够分析宋代女性社会生活现状,给妇女史研究充实资料。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女性形象

一、宋代风俗绘画概况

中国古代风俗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其内容通常为一个时代的生活场景,通过绘画的手段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人文景观。从中国原始社会开始,人物画就有了描绘生产生活的内容。发展到唐宋时期,其中宋代最具代表,宋代国泰民安,政治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也为宋代风俗画提供了充足内容,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宋代风俗绘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展现的宋代各阶层女性特征鲜明,独具魅力。宋代时期,政治环境稳定,统治阶级更加注重农业、手工业等经济方面的发展,通过许多有力政策的颁布,宋代经济蓬勃发展,商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丰富的商业活动、生活场景成为了宋代绘画者的主要创作来源,其中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具有代表性。

二、宋代风俗画中的女性形象

1.《清明上河图》中的女性形象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人来人往的街市,街面的商贩摊位排列很满,酒肆茶坊等商铺也是满座,汴京街市有着各种男性的出现,比如叫卖的小贩、运输的劳力、高谈阔论着的文人和聚集着的小吏,可是女性出现的很少,仔细看会发现在画面角落偶尔有几个女性出现,因此可以发现,宋代女性更多的还是深居闺中,特别是高阶层女性鲜少外出活动,更别说到如此热闹的街市中来,就像司马光在《居家杂仪》里写道的“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上层女性都受到听从家主,闭门不出的道德约束,能在热闹街市出现的大多是一些仆人和下层已婚妇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种女性,身穿直领对襟措子,发髻梳成两丸样式,但是也只露出半边身子,探究的表情听着说书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其对闹市中的新鲜见闻十分好奇,这一描绘和曹星原书中说的:“说书人在路口的肉店招徕了十数男女围聚,男性冠冕堂皇地勾肩搭背、凝神而听。女性却半挑门帘,似乎在听书,但又东张西望,左右顾盼,似乎借听书为由,满足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很是相同。

2.《骷髅幻戏图》中的女性形象

《清明上河图》虽然展现了各阶层人物的形象特征,但是很少有对女性的描绘,而是男性占大多数,这就对进一步了解宋代女性形象提供了难题,不过宋代风俗画中也还可以找到对女性形象描绘生动的作品,比如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货郎图》。《骷髅幻戏图》的内容是在街市上,傀儡木偶戏表演者带着家人展示着提线骷髅戏的绝活,有两个小孩正兴奋地围着观看表演,其中还描绘了两名女性,一个是表演者的家人,虽在闹市,她也没有避讳,正敞开衣裳给怀中的孩子哺乳,另一个是小女孩,她穿着对襟旋袄,下身是一条罗裙,女孩正伸出手像是要抱起地上的婴儿以保护他。这位哺乳的中年妇女,跟着卖艺的家人到处流浪,是对宋代下层女性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而不论是从发髻还是衣物来看,都是来自上层阶级的小女孩,画面中关于女性阶级差异和新生儿与骷髅的对比,都让《骷髅幻戏图》表现出更深奥的含义。李嵩的《货郎图》中画面相对更热闹些,描绘了一个挑着货担的老汉,货担上满是些新奇古怪的小物件,老汉身上也是挂了许多小玩意,头上还插着几个,欢呼雀跃的孩子们围着老汉和他的货担,除此之外,还描绘了两名女性,其中一个女性头裹长巾,典型的村妇模样,正带着自家孩子挑拣着老汉的货物,另一位是村妇也戴着头巾,发髻梳得十分随意,手上抱着一个孩子,腿边还跟着一个想拉她去看老汉的货担,其身后一个孩童拿着拨浪鼓和她抱着的孩子玩闹着。两名女性身份相同,共同点自然不少,首先是因辛苦劳动的需要,两名女性都是肥硕健壮的模样;其次是她们的穿着打扮,明显地简单和随意;最后是围着她们的很多个小孩,细细数来竟然有十三个之多,不难看出两名女性的生育压力。不过尽管描绘的这两名女性生活简单,完全不能和其他阶层的女性相比较,但是她们脸上带着笑容,丰富的画面体现出一种热闹又温馨的感觉,欢呼雀跃的孩子们,就连一旁的小狗也跟着欢快了不少。很明显,宋代下层女性不仅需要劳作,还有着生育的压力,而且受时代背景影响,像这样的女性生育特别多,又自己承担着养育任务。

3.《蕉荫击球图》中的女性形象

宋代风俗画不仅仅体现市井生活,还经常以孩子玩闹为主要内容,偶尔有一两个女性在旁边看顾着。《蕉荫击球图》就是典型代表,画面中描绘了上层阶级女性如何和孩子生活的画面,画面中是一块芭蕉奇石,奇石旁边一个女性正弯身在桌前,两只手撑在桌子上,更近距离的看着她在桌前玩闹的小孩。应该是这名女性的女儿就站在她身旁,小女孩也认真的两人玩捶丸游戏,完全是一幅温馨动人的家庭生活图画。

三、风俗画展现的社会审美风尚

通过对一些宋代风俗画的解读,可以看出上层和下层女性虽然生活环境、个人形象千差万别,但是都少不了孩子的存在,两种女性也都有着照顾孩童的任务,表现出了宋代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分工。宋代风俗画内容真实,不刻意回避,画面中出现了上层女性,也少不了对下层女性的描绘,两种不同身份的女性,无一例外的和养育子女这一事件关联,这甚至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社会给她们设定的各种角色中,“母亲”这一角色是最主要的。

仕女画所描绘的贵族阶级女性很多以士大夫们的审美为主,但是绘画者在那个时代背景影响下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审美,因此那些存在于风俗画中的劳动女性同样具有美感,正是这样,结合着风俗画才能全面的反映出宋代女性各种各样的形象特征。和贵族阶层女性的柔美不同,下层女性的健硕也是一种美。《纺车图》就有这样的形象,画面左侧是一个老妪,从她打补丁的裤子和松垮的上衣不难体现下层女性的艰辛,可是这些外在服饰并没有完全掩盖住她抖擞的精神面貌,她手里忙着纺线,一旁的儿媳也没闲着,她一手抱着婴儿,另一只手摇着纺轮帮着婆婆。两名女性穿着都很破旧,各种补丁,布料也松松垮垮,但还是能明显感觉到两个人身体还是很壮硕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很立体,给人的感觉虽然不是贵族阶级女性的那种传统女性的柔弱美,但是这种健硕的下层女性的美完全不输她们,反而更具特色。

通过对宋风俗画女性形象方面的分析,宋风俗画艺术特征由此可见。宋代风俗画创作者们不在把目光局限在贵族阶层,随着商业化的扩大,更多的关注到市井生活中,普通民众身上,随处可见的热闹集市给他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底层人民生活的机会,细致的观察反映在绘画作品中,绘画者们从丰富的生活场景中有意识的截取了能抓人眼球的有趣场景进行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画作不仅真实,还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出更为真切的宋代城乡风貌与自然淳朴的风俗民情。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世俗文化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以往的“忌俗尚雅”的观念也逐渐发生转变,艺术创作的重心也不再局限于“雅”文化,而是逐渐转向“雅俗共赏”。在绘画创作中,不仅有文人之雅,又有市井之俗:有的在其画面内容上展现“通俗有趣”;有的在其绘画技巧上表现出“工致细腻”;有的在其作品意境中追求“宁静致远”“也就是说‘雅’、‘俗’之间,并非只有非此即彼的单一选择,而是打通雅俗、圆融二谛,才是最终的审美目标。

结语

宋代风俗画描绘出的女性来自不同阶层和年龄阶段,以女性为题材进行绘画的创作是宋代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是宋代书画创作者个人意志与情感的体现。通过女性题材绘画,可以向世人展现出宋代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状态,这是宋代女性题材绘画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宋代风俗画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有着多种多样的身份,包括闺中女性、农村妇女、女商贩、织女、女伎、母亲、妻子等等,描绘的女性生活场景也是各有不同,如参与经济活动、纺织、炊煮、哺育孩子等。可以说,宋代风俗画中所刻画出来的是不同阶层、多重身份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生活。将宋代风俗画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作为图像的一种,它是对宋代社会的艺术反馈,它的不可避免的烙印上了宋代社会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宋人的思想、时代审美及宋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玉华. 历代婴戏图中女性形象的演变[J]. 艺术研究,2019(03):4-7.

[2]张梦甜. 两宋宫廷风俗画与民间风俗画中母亲角色比较研究[J]. 艺术研究,2019(03):11-13.

[3]李玉华. 宋代婴戏图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研究[J]. 艺术研究,2019(04):1-3.

[4]冯志洁. 明代风俗画中的民俗建构——以《上元灯彩图》为中心[J]. 民族艺术,2019(05):139-146.

[5]李婧怡. 宋代女性形象的深层次解读——以图像史料为证[J]. 书画世界,2020(03):94-95.

[6]赵无云. 南宋风俗画中的人物表现与艺术特色——以市井风俗画为例[J]. 美术大观,2021(12):54-6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