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媒体给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如何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赢得青年,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作用,是摆在共青团面前的时代课题。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改变人类社会信息传递形态,呈现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发展态势,在社会思想、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渗透,体现出新的时代发展特征,是共青团工作需面对的新时代背景。共青团作为联系人群和社会的工作组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其工作产生深刻影响,亦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
1 新媒体给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 新媒体为了解青年提供新渠道
准确把握青年群体思想与行为状况,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前提。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均体现在新媒体平台上。当前,网络问卷调查、访谈已然成为共青团调查的主要手段。通过新媒体平台采集青年网络言论、行为信息,有助于团组织精确了解青年,继而更好地开展共青团工作。另外,新媒体为联系青年构建新桥梁。共青团组织通过构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平台,便于与青年展开深人沟通交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有利于增强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度、喜爱度,提升共青团工作质量。为引导青年开拓新阵地,各级团组织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阵地,以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为青年传递价值观念、形势政策、正能量思想等,组织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获得更多感悟与收获,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引导作用。
1.2 新媒体深刻影响青年思想观念,加大共青团工作难度
当代青年作为新媒体主要用户,由于自主意识不强,其思想价值观念容易受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影响,形成错误认知、消极思想,甚至走向极端,使共青团工作难度增大。与此同时,新媒体影响青少年生活方式,使共青团工作空间受到挤压。新媒体全方位渗透和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网络学习、购物、娱乐、办公成为主流形式。基于共青团工作视角,社会结构变化、青年流动分化使工作空间逐步缩减,传统工作内容完全被新媒体取代,逐渐弱化传统共青团工作优势,难以对青少年形成吸引力和影响力[1]。另外,新媒体影响青少年组织方式,对共青团工作模式形成冲击。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特点。青少年人际交往模式发生变化,偏向通过新媒体沟通交流。从论坛到QQ群、微信群,这些虚拟人际圈占据青少年的网络生活,致使共青团工作陷入两难,主要体现在介入困难、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广大青少年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团组织的传统工作模式在新媒体动员方式的冲击下,逐渐出现工作效率低下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2 新媒体背景下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2.1 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要通过常态化、多样化和系统化的学习形式,引导大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以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他们懂得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2.2 加强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
使团干部成为应对青年亚文化的行家里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团干部。高校团干部要贯彻党中央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工作能力,从容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破解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思想引领难题,开拓出有效管用的实招和新招,实现对青年亚文化的探索攻关[2]。在建设新媒体阵地过程中,依托未来网、青年网、共青团移动频道等,不断拓展新媒体教育阵地,夯实共青团工作基础。
2.3 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
依托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发挥学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应对青年亚文化中的作用,在充分了解当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创新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形态和传播方式,使严肃的教育内容充满温度和人情味,促进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3]。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中的先锋带头作用。
2.4 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拓展实践平台
创新育人形式,强化项目管理,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高校共青团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巩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品牌实践育人项目,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需求,整合各类优势资源,科学设计相关项目,创新相关育人形式,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服务基层,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让大学生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辨别和抵制青年亚文化发展所导致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 搭建大学生展示交流平台
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发挥“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赛事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培训等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融入社会,加强针对性指导,鼓励他们参与劳动锻炼、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4]。引导大学生增进与不同青年群体的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实现大学生与青年企业家、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等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通过以上平台的搭建,引导大学生增进相互理解、缓解社会压力,避免他们到消极青年亚文化中寻求认同和逃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共青团应培养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将具备积极思想、熟悉新媒体规则与机制的人才培养为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方向,为共青团工作营造绿色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郝景亚.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创新路径探讨[J]. 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7):121-122.
[2]欧阳惟实,李景军,陈浩,兰栋,王浩锋. 新媒体下高职院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优化策略[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6(05):37-40.
[3]刘红旗.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策略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1):4-7.
[4]刘姝. 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新媒体与共青团工作》[J]. 领导科学,2019(0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