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N”模式探索

韦杏霖
  
社科学术交流文集
2022年14期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高校对全党同志进行了党史学习教育,很大程度上辐射了在校学生,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囿于各种因素,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重困境,本文试图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探索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高校对全党同志进行了党史学习教育,很大程度上辐射了在校的同学,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一般在社会实践的时间较长,为了方便实习,也在校内住宿,同时也囿于各种因素,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重困境,本文试图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探索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一、多重困境包围下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顶岗实习认识的错位

对顶岗实习认识的错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老师对于顶岗实习认识存在错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住校,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容易出现大幅度的松懈;另一方面,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存在错位,认为顶岗实习期间并不是课程的一环、实习已经算是在工作了不应该受老师和学校的管理,出现了不实习、不学习甚至休学、退学现象。由于对顶岗实习的错误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学生的顶岗实习既没有没有达到职场适应的预期目标,也没有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2.难以达到百分百的组织覆盖

学生在顶岗实习岗位的选择上具有自主性。高职生参加顶岗实习,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就业的环境、家庭的要求等,前往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因此呈现出实习地点分布广、人员分散性大、流动性大、难以集中管理的特点。甚至,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实习岗位作息时间各有不同,学校的管理者很难在同一时间将学生组织起来。同时,企业往往更重技能,更关注于顶岗实习学生与岗位的匹配度,以及能否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由于区位的限制对于思政教育方面是重视不够且难以统一时间进行的。

3.考核评价机制的缺位

考核评价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岗实习是毕业实践的必修课程,课程的考核包括实习的时间、实习的效果和实习材料的提交等。大多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体系相对简单,更重形式,缺乏系统完善的考评机制。主要体现在考核形式单一,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为例,我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以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总结、实习鉴定表、实习检查相结合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所有的材料按要求提交便视为实习合格。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实习效果是有实习指导老师的实地走访检查得出的,囿于各种原因每个学期每个学生只能走访一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其次,考评内容简单,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评更侧重于实习时间、工作质量等方面,且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只集中在辅导员通过网络手段进行,效果轻微。

4.职场适应困难

新人进入职场首先要适应职场,但没有工作经验且对职场认知片面的大学生更容易遭遇职场适应困局。首先,学生对顶岗实习自我期望总体偏高。大多实习学生在基层岗位,或者从事不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与学生外出实习之前的想象相距甚远,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落差。其次,角色转换的不适应。从“学生”的角色变成“员工”的角色,对角色的理解、角色的扮演,都与现实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角色扮演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会产生“打退堂鼓”的情绪或行为。第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通常较为单纯和简单,进入企业后,学生需要同不同性格、不同职位的人打交道,人际关系更为复杂,使得很多实习学生出现畏缩心理。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直面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等会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构成一定的直接冲击。种种主客观因素增加了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三全育人”的必然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涯的各个环节。顶岗实习作为其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主要战场,更要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顶岗实习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细致深入,引领学生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内化到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实现品德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学生适应社会的迫切需要

实习是学生真正踏入社会的最后一步,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开始独立面对生活环境、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工作责任等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因此他们往往会受到思想上的冲击和波动,甚至个别学生还会产生偏离轨道的行为,例如休学、退学甚至选择回家啃老。因此,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需结合学生面临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完善认知结构,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面对社会以及未来的挑战。

(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需要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具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和过硬本领的青年一代是新时代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一起进步,共同担当”,这是青年的社会责任,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定目标。青年群体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基础,又是继续执政的未来社会的领导者。社会主义大学,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是培养反对派、异见者或者骑墙派。高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做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坚定拥护者、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