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筑史视野下延安景区中的延安精神
摘要:延安作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其对于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了延安精神的延续上,本文通过分析延安景区建筑(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旧址),去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延安精神,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延安景区价值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带动延安精神的继续传承
关键词: 延安建筑,延安精神,传承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其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多种历史因素形成的结果。延安景区是延安精神传承的具象载体,同时也是近现代文化遗产,体现着延安地域文化、凝聚了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奋斗岁月,也是我们追忆的寄托。这些建筑诠释着延安延续至今的精神风采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延安时期的历史信息和艺术气质。
一、延安景区中的延安精神
(一)建筑材料
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建筑多采用陕北人居住的当地建筑--窑洞,其以黄土为原材料,既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资源,且有选择性地借助黄土土层隔热保温的作用,在节约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旧址中的中央大礼堂是砖石结构,其中的柱子就是用石头做成的,所用的砖瓦材料是请当地人烧制而成。因为当时延安缺乏木材,就从山沟里砍伐,用最原始的材料、最简单的方法,发挥了最高的效益。
枣园后沟礼堂的建筑材料上采用的是炸毁钟楼上拆下的木料,设计师将这些已经废旧的材料没有舍弃而是材尽其用。礼堂建成后,因礼堂回音太大,担心影响演出的正常效果,为了节约费用,又将当地通用的毛毡作为吸音材料钉了上去。在建造中央办公厅大楼时设计师杨作材仍然坚持勤俭节约,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了当地的石山上的毛石砌体,既省工又省钱。当地的石匠技术水平非常高,将石头做成了石拱结构。那么在这些建筑材料的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反映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延安精神。
(二)建筑风格
延安精神还体现在延安景区的建筑风格中。
枣园旧址的窗格子极具特点,其将陕北剪纸与延安精神融合在一起。剪纸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其图案多为通过对主体的夸大来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窗格子采用对称的方式:运用《+》或《x》形状将窗户划分为一个个小小的格子,均匀的分布其中,给人以严谨之感。在领导人的住址中,其窗户格子在此基础上融入五角星的造型。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红色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窗户以五角星为中心,左右对称,将五角星紧紧围绕在中间,代表着人民拥护着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周围分布着发散性线条,则代表着党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人民,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央大礼堂是为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而专门修建的。其作为中西艺术交融的产物,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外观模仿苏联,具有拱形运西式特点;侧面的大柱子借鉴希腊建筑,似少女的手臂;内部拱形借鉴赵州桥以及陕北窑洞的结构,既充分利用黄土高原这一地理特色,又充满历史的韵味。正面大门上方有一个圆形窗户,五角星内有“1940”的字样。五角星与枣园旧址窗格子中的五角星所蕴含意义相同,“1940”的字样,代表着开始修建的年代。
(三)建筑设计
建筑大师杨作材曾负责设计了“中央大礼堂”“枣园后沟中央工作会议礼堂”“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七大会址)”等,他带领下的工人团队,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巧妙融合延安文化、充分发挥延安精神,赋予建筑以厚重的意义。在建筑设计建造中,实事求是,从现实实践出发以符合当时对会议场地建筑结构的独特要求。比如在特殊时期的延安办公厅,既要具有保密的特性又要实用,所以杨家岭办公楼的东厅窗户小,没有向外开设的门,就是源于保密的要求。
1943年,钟敬之接下设计七大会场的重任,此时中国共产党已处于经历千辛万苦走向抗战胜利的前夕,而此次七大会议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对于这样的历史节点,会场的设计应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万众一心,争取胜利的坚定信念,所以就有我们所看到的七大会场内设计重点放在主席台。会场廊道尽头挂毛主席与朱德侧面像、6面鲜红党旗向两面撒开,大V形展现。
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里,无论是杨作材、钟敬之还是其他人的设计,这一时期他们都选择用有限的材料、经费去设计符合要求和能够体现延安精神的建筑。而这些建筑也成为了现在的延安景区,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也在如今来来往往的游客以及延安本地人的代代教诲中得到了传承
二、延安景区价值的现实意义
延安是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延安的旅游也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通过将延安的遗迹发展为景区以供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和学生的参观学习并带动延安旅游业的发展。
(一)史料价值
文物的史料价值是指其作为过去某一重要事件、重要的发展阶段以及与重要人物密切相关的线索和物证,能够解读出我们人类历史一个群体的文化史或者一个地区的发展史的相关方面。延安景区是我们研究延安文化、延安历史的重要线索。
(二)审美价值
延安景区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建造的,其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风格和建筑设计的独特促使其形成了别样的审美体验。此外,延安地区的一些独特风貌也能给人以审美的体验,不仅包括自然风景,还有当地的风土人情,无一不具有审美价值。
同时延安景区的审美价值带动了景区周边现代建筑沿用景区建筑的建筑风格,比如窑洞宾馆、房屋以黄色为基调。
(三)教育价值
延安景区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所处地区的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延安景区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大批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习,同时也有外来干部、军人、警察等不同职业人群来到景区。延安市对于文化的传承给予极大的重视使得延安精神、延安历史广泛传播。这也成为延安这一地区的独特教育形式。
(四)经济价值
由于延安景区有着前面所述丰富的史料、审美和教育价值,其任何一方面都可衍生出经济价值,因此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比如:延安景区本身作为红色旅游对象能直接发挥经济效益;延安景区的知名度能为当地带来经济繁荣和附近相关地段的地价增值等。延安景区发挥经济效益同时对于本地的建筑风格也有着积极影响:延安的建筑风格并没有现代化的发展而受到过大冲击反之许多宾馆、学校建筑大多采用窑洞风格以及具有黄土文化特色,从而掀起“窑洞”风,使得窑洞成为每位外来旅客必体验的一项旅游活动。
结语
现今在城市不断发展、扩张的压力下,如果能够通过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去充分发挥其史料、审美、教育、文化价值,那么不仅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可以在延安构成完整的红色旅游线路。在发掘和保护延安景区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延续在建造这些建筑时的延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不只是一味地去改变这些建筑的历史面貌,而是要秉承着尽量恢复建筑原貌的精神,严格遵守原真性、完整性、发展性的保护原则,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强化延安精神的意识形态功能。
本文的研究本着学习、思考、总结的思路和方法,在建筑史的视野下就延安景区中的延安精神的传承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初步得到以下几点收获:
对延安景区中所体现的延安精神从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选址、建筑工人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强调了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里延安建筑都本着艰苦奋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建造。
通过对延安景区价值的进行得出发挥好延安景区价值可以使延安精神得以良好传承同时对于延安景区的保护提出建议,延安景区的保护要遵循原则原则、保护应立足特色、利用应突出特色。
总而言之,本文试图较为严谨的提出延安景区中的延安精神传承以及景区的保护措施办法,但本文尚存许多不足之处,有问题研究不够全面深入,还有待完善,望得到各位专家斧正。
参考文献:
张强.《黄土窑洞的形态研究与特色分析》[J].居舍(家居家居),2021.3
侯振龙.《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3
王文权.《陕北窑洞窗格子研究》[J].文艺争鸣(艺术地理),2010.20
陈福荣.《中共七大‘密’闻》[J].保密工作(密事解码),2020.11
呼雪娇.《延安鲁艺革命旧址保护与核心景区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4.6
作者简介:张雨佳(2001.10.12)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本科,延安大学,研究方向:文学
课题项目:探索延安文化在建筑中的映射及其应用价值(项目编号:D20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