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书画同源”在中国美术史进程中所占据的意义

龚鸣
  
社科学术交流文集
2022年35期
广西师范大学 541004

摘要: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书画同源”这一理论在中国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这一观点的影响十分深远,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宋代文人画中有重大影响,但是“书画同源”这一观点理论在文人画中却显得含糊不清容易误解。本文通过梳理“书”与“画”之间的关系,从源头、发展、差异等方面来详细展开讨论。

关键词:书画同源、文人画、书法

自古以来“书画同源”这一观点就在书法界、美术界广为流传,它已成为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事实上,许多资料显示“书画同源”的概念早在唐代就被提出了。直至在宋代,这一概念得到了正式的确认,并且成为一种有规模影响的观点。宋代的“文人画”中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如“以书入画”、“书画本来同”等观点,并且大多数书法家在宋代时期都转变为画家,这一时期“书画同源”这一观点的演变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一、“书画同源”的由来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首先创造了图画,在岩壁石头等地以简易的形式来进行记录,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时间的演变进化得来了文字。在原始社会中通常以歌舞祭祀等活动宣泄表达人类的情感,辅以图画的形式将其记录于身边易于记录的载体之上,图画成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手段。而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文字逐渐成熟,成为了独立的传递信息的载体并与语言相辅相承。在此过程中图画也独立发展成为一种表现艺术,而不是单单只为记录传递信息而存在。

图画本身的目的是为了留下信息,将语言概括表达下来以达到传播信息的用途,这就是文字的本质性的表现。早期的图画如岩画等都是以一种形象简练粗糙的形式出现,并不是精美复杂的,在当时实用性还是占据第一位置。但是在简单的线条、粗糙的形体间却形象的提炼出了准确的信息含义,如而后的甲骨文等形象的象形字。在演变成"象形文字"之后,其中的线条形体等都更加精细精致,并且含义更加准确,表达的信息更加丰富,而后成为了现今系统的整体字形构造。

“书画同源”在我国的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都有相关记载,最早在《周易系辞上》中就有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部分在学术界也有相应的解释:据说在古代伏羲时期,洛阳东北部的黄河上出现了一匹龙马。在龙马的背上,头发上有一个墨迹斑点状的图案。这种特殊的图案被称为“河图”。在此基础上,伏羲演绎了后世认为是《周易》渊源的八卦。而到了大禹时代,洛阳以西的漯河中又出现了一只海龟。它的龟甲上有奇异的裂缝,就像各种符号记号一般。这种裂缝被称为"洛书"。在"洛书"的加持下,大禹成功地控制了洪水,于是世界被划分为九个洲,并制定了九章来统治社会。这一故事被广为流传并收入书籍《尚书洪范》。现如今部分研究者便因此将"河图洛书"这两段历史作为“书画同源”的最初起源与历史依据。

商代殷遗中出土了名为“甲骨文”的铭文,根据形状与结构来看“甲骨文”类物的形态,似乎是由事物真实形态改编而来。有学者认为,这些“甲骨文”起源于书画统一的时代,是“书画同源”的最真实证明。“甲骨文”被雕刻在龟壳上,用于占卜、祭祀和记录一些重要事件。它的字符形状首先表示为记录注释的工具。陈梦家先生著的《殷墟卜辞综述》中也明确指出“甲骨文”上雕刻的文字使用范畴包括巫术祈福、征战、祝福、占卜等等方面。大部分甲骨文在被创造之初就多为依据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形态特性,所以也被称为象形字。其演变成文字的过程和目的结果是相似的,都为记录表达内容传递信息的内容符号,而没有任何艺术表达性以及绘画性。

到了唐代时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提出了类似于“书画同源”的理论,其中“书画异名而同体”这一理论被张彦远所提出后引起世人关注,引起共同讨论,这也就是后面许多画家学者所认为的“书画同源”的真实含义。尤其是在宋代,宋代文人画随着文人士大夫的不断增加而得以发扬。文人士大夫多为在朝官员或书法家出身,他们本身具有高尚的品格以及对高雅艺术的审美,所以倡导诗、书、画三者的融合,由于大多以书法家出身,所以尤其重视用古法用笔,正所谓“以书入画”。元代画家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题跋:“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然而,张彦远所提出的“书”应指文字,而赵孟頫的“书画本来同”中的“书”则指的应当是书法的笔法,所以这其实应该是两种概念,一种是具象的载体文字,一种是一种技法笔法,完全是两种概念,后世也因此容易混淆概念。书法的产生是文字演变过程中到达一定程度阶段的精神产物,书法为文字载体而生,文字是书法的美学载体。

二、“书画同源”的审美价值

从历史渊源中看,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书法题跋的发展自雏形到如今较为成熟的阶段经历了一道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历史资料参考中我们可以得知,最初从汉代的石刻画以及帛画中就初步具有了这种书法题跋的模式。在此过程中一直到宋代也都可寻觅到许多书画结合的参考例证。由此可以参考得出,将书法与画面相结合并不是由宋元“文人画”开始诞生,但是这一情况兴盛流行还是自宋元开始,之前的情况还是较少,标志性时期依旧是士大夫时期。

据史料记载宋代以来,书法题跋情况渐多,但仍不多见。直至元代时期,文人自主将“以书入画”的形式普遍地采取到画作之中,书法题跋这一方式自此流行于当时的绘画风格之中,成为绘画创作的方式。自此书法与画面的交融由此更为和谐紧密。书画合璧的方式加以“文人画”写意手法的转变突破了绘画的美感形态。书法元素的切入,彰显了画面的精神格局洒脱传神、收放自如。升华了整体画面的精神格局以及画面整体构造。中国画讲究精神意蕴,而当时这一阶段性的转变更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书法绘画巧妙结合的里程碑,自此中国绘画的经典格局样式由此成立。

在现代的世界许多人对中国画的印象多为“写意”,认为中国画注重神而不注重形态,但其实更早以前的中国画也是强调对“写实”的要求。例如唐朝之前的人物画都讲求“传神写照”的前提是“以形写神”,在形态准确的基础下才能准确的描绘出被表达者的神韵。而通过形体的写实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神韵,就是所谓“图写真形”。后来到两宋时期绘画作品更为注重形神兼备,两宋是山水、花鸟画的高峰,如"黄家富贵"的宫廷画师黄笙,其笔下的昆虫花鸟造型准确,并且有立体的感觉,类似照片,形象十分丰满,并且设色十分浓丽,采用工笔手法一点一点晕染而成,几乎不见笔迹,似具有立体感,其所绘昆虫鸟类触手羽毛都丝丝分明,造型能力极强。但在当时的阶段写实派画家们并没有否定文人画的独特价值,甚至在宋代许多画家都一再强调了绘画文人的鉴赏价值。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