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产教融合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郭菲 李文娟
  
社科学术交流文集
2022年35期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本文基于校企深度互嵌、面向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进行研究。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对接企业需求,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实习员工—企业员工的有机衔接。通过对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现状的深入调查,剖析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研究新形势下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合作育人

一、引言

立足十四五规划期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创新引领、产业景气、区域集群三个维度来看,我国战新产业的发展基础良好,规模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面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产业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重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业界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典型企业,参照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共建专业群课程资源开发团队;重组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全面更新和模块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师分工协作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重中之重。

本文构建以岗位对应的技能为标准,践行职教改革政策,强化“产教融合”意识,深化“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职业院校发展新理念,推进“三教”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教学内涵建设。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最终落脚点在高校的供给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符合新时代对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要求,丰富教育教学载体和资源,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拥有较高的信息化职业素养和合作创新意识,满足区域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对接产业需求探索彰显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据统计,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在有条不紊的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一些高校来说,校企合作实训室较为浮于表面,很难真正落实,例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技能变为职业所需技能,也可能导致课堂设计不够完善、学生脱离社会岗位、达不到企业需求。

三、人才培养层次逻辑

瞄准批量培养实用高技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目标,建设好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平台。根据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靶向不同技术领域和产业链全过程,通过专业聚集,提高资源共享度,以岗位工作内容为教学载体,定位相同技术体系下不同的应用场景、个性化的业务需求和类别。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企业学院,试点企业现代学徒制;随动产业升级专业,优化专业结构,迭代培养体系;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围绕“职业能力本位”,渗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发的技能要点;推进“三教”改革,全面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和升级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学资源;打造具有先进职教理念的高水平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育训赛研创服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一)制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践行职教改革政策,强化“产教融合”意识,深化“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职业院校发展新理念。校、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推进“三教”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制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与项目研发紧密结合,给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泛、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培训机会,缩短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距离”,构建起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计算机人才输送渠道。以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为依托,推进基于实境、实例、实战的“课堂革命”,实现教法改革。改变以往教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程度。在真实运维业务中把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实现“上课即工作、毕业即成才”,与信息类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开发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能力本位原则、职业活动导向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原则。以“岗位能力”为标准来设计课程,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采用项目式教学与任务驱动法等现代职业教育方式方法。

引进业界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典型企业,参照企业技术标准,依托平台建设,积极吸纳技术能手和一线教师加入教材编写队伍,组成混编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围绕真实生产任务,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以满足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能手与一线教师的专长,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共同制定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资源建设标准、资源开发与建设管理规范。校企共同开发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广泛应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教学,促进专业学生的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全面更新和模块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师分工协作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多种信息化资源为辅,利用多种措施优化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式教学的开展,实现个性化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引入企业岗位、重构专业课程、对接职业证书、积极参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渗透职业素养,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扩大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范围,以企业导师考核、学校教师考核、职业鉴定考核、竞赛成绩考核组成的综合考评,实现多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精细化。

推进基于实境、实例、实战的教学,授课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按照“引情境、析任务、定方案、练技能、评效果”五个步骤实施教学。推进考试常态化,增加过程性评价,改变一考定所有的局面,开展常态化考试和过程性评价;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围绕信息类省赛国赛系列,开设竞赛课程模块;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1+X项目,推进职业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的融通融合,同时探索校企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认定,反哺教学,实现教法改革。

(三)共建示范型生产实训基地

为践行职教改革政策,强化“产教融合”意识,深化“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职业院校发展新理念,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三教”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按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育、训、赛、研、创、服深度融合专业实训室,以项目案例库作为实训载体,贯通实训室和工作场景,建设体现智慧、自主和自觉,集AR、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多领域融合的实训中心,利用数字资源建设课程,实现智慧化教学平台;对接“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智慧学习平台建设;打造集能力输出、技术体验、知识迭代、素质提升于一体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创新新高地。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平台,打造“真实项目融通、实境训练融合、创新创业融汇”,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业务运营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建设高水平混编教师队伍

围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发展融合创新发展进行设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来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及师资队伍的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遵循认识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课中实现以学生动手实操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研修项目,实现双师互补的新型教书育人格局,将企业对人才要求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实现交融,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的方法,进行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让教师融入企业真实信息化业务中,直接参与到真是项目的工作过程,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全面服务于学校智慧服务人才培养战略,让教师真正融入企业真实信息化业务中,直接参与到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学习进程即是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教学过程以课堂面授、目标规划、设计实践和结果验收等过程为主线,实现教师与学生人人出彩。

四、结论

在新形式下基于“导师制”以校企合作实际项目产品研发生产为平台,建立校企深度互嵌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强化深层次合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通过产教融合,还原真实的工作情景,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实施考察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课程安排、实习实践、走出去、请进来等将校园文化与具体企业文化进行交汇,提升文化品味和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实习员工—企业员工的有机衔接。实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本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国内一流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打造“双师型”高水平服务团队,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智慧实训平台,真正跟踪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缩小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黄 婷,吴 威,产教融合下“岗课证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高职电商专业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

[2]陈学菊, 上海市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宋思华,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通讯世界,2019(10).

[4]赵国光,孙伟,李爱华,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3).

[5] 乔大雷,戴立坤,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产教融合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2).

作者简介:

郭菲(1993-),女,山东东营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管理;

李文娟(1990-),女,江苏南通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管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