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儿童作品中的狼的形象,分析儿童教育观及现实价值

郑蒙朦 华来盈
  
社科学术交流文集
2022年36期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本文试从儿童文学作品中所刻画的动物形象狼入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儿童教育观的内涵。首先,选取中外儿童文学中有代表性的关于狼形象的文学作品事例,然后,着重梳理并归纳关于动物现象下的儿童教育观的变化发展。最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儿童教育观,阐述动物形象在儿童文学中的现实价值。本文不仅可拓展认识儿童文学重要性的视角,更可为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儿童教育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文学;狼;儿童教育观;现实价值

一、中外儿童作品中的较为典型的动物狼形象

狼的形象很耐人寻味,在童话故事中一提起狼,第一印象是伪善贪婪 、狡猾凶残的形象,常被当作惩罚者的典型形象来教育儿童不应该做某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儿童教育观的变化,狼的现象也发生了变化。

关于第一印象,狼大多数都是纯粹的动物形象——凶残、捕食弱小的动物,没有名字。深层次来说,这些儿童作品中的狼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作者用来突出美德、提供警示意义的工具。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中,最为典型的是《狼来了》的故事,放羊的儿童一时调皮的谎言为自己带来了沉重的代价,这警示孩子们不应该说谎。在其他文学中更是存在着很重的“仇狼”情结,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也叫《东郭先生和狼》说的是一匹受伤的狼被东郭先生救下。危险过去后,它反而想吃掉东郭先生。在这个故事中,狼的形象是典型的忘恩负义的形象。在外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三只小猪》,故事讲述的是猪妈妈让自己的三个孩子去盖房子,老大呼呼、老二噜噜和老三嘟嘟分别跟大灰狼斗智斗勇,最后大灰狼被聪明的小猪一起设计,跌进了热锅被开水烫伤了,从此大灰狼再也不敢来捣乱。上述作品中的狼都只有一些简单的动作描写,并没有十分细致的关于狼十分凶狠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只是一个给予人警示意义或者突显美好品质的反面角色。另外,格林童话里的《小红帽》和《大拇指的故事》里狼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在《小红帽》里,大灰狼狡猾了许多,它先是在路上从小红帽那里骗来外婆的住处,然后吃掉外婆假扮她,但是结果还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樵夫救出了小红帽和她外婆并往狼肚子里逢进了大石头,让狼最后坠河淹死了。这里对于狼的描写稍微具体了,“胳膊粗、眼睛大、耳朵大、牙齿大”等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也只是用来反映狼假扮行为的粗陋以及狼形象的丑陋。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学的多样性的潮流下,狼的形象出现了儿童化的趋势。列宁曾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童话的(任何童话都有现实的成分)——如果你给儿童讲故事时,其中鸟儿、猫儿不会说人话,那么儿童们便不会对他发生兴趣。”。中国作家汤素兰的童话故事《笨狼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笨狼的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可爱的狼的形象。笨狼是一只和现代人类过着相似生活的狼,他心地很善良,乐于助人,单纯爱幻想,爱动脑筋搞发明但总是弄巧成拙。在这里的笨狼形象近似于一个可爱的幼童,它身上有着许许多多儿童生活行为习惯上、思想上的映射。比如:笨狼总是问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为什么天气一冷,就不能像花背鸡敷小鸡那样多孵几个小太阳呢?(《孵太阳》)”等等。狼从配角蜕变为主角,以及狼的形象也从凶恶、丑陋变得天真可爱又带有点愚笨,它们身上拥有着许多孩子的纯真、善良与天马行空思想的特质。

二、动物狼形象下的儿童教育观

狼形象从动物狼到儿童化的狼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儿童教育观的转变。首先,恶狼形象总是能带给儿童警示作用,这与教育观所希望达成的目的息息相关。例如,1920年的文学研究会曾发动过一场儿童文学运动。郑振铎(1898-1958)、茅盾(1896-1981)、叶圣陶(1894-1988)等文人学者高举“为人生”的旗帜,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的学术问题。那个时期的儿童文学有着很明显的时代性,作者们试图向儿童展现当时社会的残酷无情和成年人的痛苦无奈。总之,他们希望通过儿童文学,传递给儿童的观念是以揭示当时社会阴暗面为宗旨,以启发儿童认清社会现实为目的,最终引导儿童熟谙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并以此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努力做一名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国人。简而言之是希望儿童养成明辨是非善恶,惩恶扬善的品格。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儿童教育观发生了改变。在儿童教育观的影响下,儿童文学中的狼的形象很明显出现了两个巨大的改变:一是其动物的特征更加具体,二是其逐渐童化。当代社会注重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儿童本位”的儿童观认为:儿童的精神生活是独具魅力的。儿童在自己的游戏、梦想中可以上天入地、降魔伏道,他们的世界要比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所发现的那个客观宇宙更为广大。因此,儿童化的狼是现代社会对于“重视儿童个性”“希望儿童对未来抱有梦想和希望”的儿童教育主旨的文学化映射。其适应了儿童教育观“重视儿童天真美好的心理”的诉求。以儿童为原型的狼,它们天真、稚拙、善良,虽然会犯错误,但总是充满好奇心,乐于游戏,这与儿童文学的读者群的天性不谋而合。动物的狼变为儿童化的狼或者是“狼童”,文学作品中的狼,具有象征性的狼,随着自我意识的加深会不断具有新的含义。

三、存在动物形象的儿童作品的现实价值

动物形象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符号之一,常常用于映射作者以及时代的创作诉求:

(一)有助于儿童对自我的建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故事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总能在不知不觉中与动物角色感同身受。孩子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体验主角惊心动魄、啼笑皆非等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反面的动物角色如大灰狼,引导孩子改正不好的习惯,通过正面的动物角色如机智的猪老三,在孩子们心灵深处激发起一些做人的重要品性:勇敢、坚毅、扶助弱小,矢志不渝地坚定目标追求等等。

(二)有助于增强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

如果把儿童作品局限在反映真人世界,那是多么的无趣,也远远地削弱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带有动物形象的儿童作品总是能够凭借自己梦幻般的情景,让孩子们在童话故事里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如同日本学者土屋靖明所论述的那样,“儿童有着纯真的本性,自发的奔放的活动性,处于自由快活的生命状态。儿童们的灵魂是自由的,是不被束缚的,儿童的内心更是充满着无限创造力的。”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能够极大地拉近儿童与自然的距离,并通过动物形象,表现“以善为美”的价值观念,从而深化了一般教育所不能达成的教育意义。

(三)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思想,尤其是关于生命的教育

纵观文学发展史,人与自然一直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亘古不变的话题,动物作为大自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自然成为了文学创作重要的元素之一。儿童文学家王泉根认为动物文学是少年儿童的重要精神钙质,包括动物小说、自然文学、少年生态文学在内的动物文学创作,正在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重要趋向。那么动物形象在儿童文学中也必然十分重要。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开始向多维度、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运动也逐渐兴起,有力地支持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将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开始逐步推向实践。带有动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会唤起我们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将重视生态作为自觉行动,而从小增强我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播撒下维护人与自然共同体利益的责任的种子。

(四)有助于引起成人在育儿方面的思考

《狼会来吗》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狼会来吗》中“兔妈妈”对待狼的态度,就映射了成人在教育过程中,因自身的思维僵化而可能给子女带来的不良影响。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偏见,是社会环境和成人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教育过程中,父母不应该是永远的主导者、决定者,而应该成为引导者、建议者、尊重者,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保持善良向上的本心。当然在家庭亲子互动中,这些作品还会逐步影响和改变着成年人的认知,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逐渐着眼于儿童本位的思想,强调人文关怀,一个个越来越鲜活鲜活、灵动。动物形象被赋予了人性的光辉、特点,使动物形象更加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以适合儿童的审美方式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本质,反映儿童的生活状态,深入儿童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 张学敏. 来自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狼”[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1):218-219.

[2] 刘卉,张晨晖. 二年级《笨狼的故事》小说教学及评析[J]. 小学语文教学,2018(10):11-13.

[3]王利娟. 周作人“儿童本位”观的理论资源及脉络[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06):42-53.DOI:10.16287/j.cnki.cn11-2589/i.2014.06.003.

[4] 刘晓东,卢乐珍,等. 学前教育[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5] 韦苇. 俄罗斯一枝独秀的大自然文学[J]. 昆明师范髙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PP.1-5.

[6] 王泉根. 近年我国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的演变趋 势[J]. 编辑之友,2012(5) 6 -9,18.

[7] 陆维玲.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显性的生态伦理思想[J]. 城市学刊,2015,36(4):101-104.

[8] 瞿艺洁. “可爱”或“可怕”——《狼会来吗》中动物意象剖析及思考[J]. 世界文学研究,2021,9(1):49-53.

郑蒙朦,女,汉族 浙江杭州,2002年4.19,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