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有关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杜哲岚
  
社科学术交流文集
2022年36期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省绍兴市 312000

摘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教育的起点。本文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标准、概念界定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综述。并得出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已经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时缺乏专门的理论指导,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界定;影响因素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身心发展是否健康对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重要影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的提升,但是学前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也还不完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不少学者都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有一定的思考,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特征,我国学者积极探索既符合学前儿童又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教育方法。

一、概念界定

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源可以从20世纪30年代初说起,受西方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注意心理卫生问题,倡导心理卫生运动。台湾的儿童心理辅导兴起于 50 年代,香港特别行政区兴起 60 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的儿童心理辅导,正式开展于20纪80年代开展。[1]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未有准确的定义。

学界普遍认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针对其鉴定标准我国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如中国健康月刊提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常的治理、正常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善于与人交往 [2];学者崔元慧认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能发育正常、情绪积极乐观、人际关系适应良好、自我意识发展健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全的个性特征。[3]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出发,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陈述。学者喻梅认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对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2];孟万金教授认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开发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其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根据儿童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期应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好奇心、创造力、自制、坚持、社交智慧、责任心、审美、希望与乐观[3];学者谭丽丽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4]学者刘晓年认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以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为依据,利用相关心理教育手段来促使学前儿童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精神状况。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是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预测我国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及标准进行思考并统一。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经过对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文献资料的阅读,我国学界普遍认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幼儿自身心理因素、家庭和幼儿机构的影响三大类。但是近年来有学者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所补充说明。

学者孙莹莹认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除上述三大类普遍认可的因素外,幼儿的早期经验以及儿童自身的调节也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其通过分析并阐述二十世纪初心理学家大卫的孤儿院智力跟踪实验,以及对儿童能够用自己的意识和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以达到平衡状态支撑其观点。[7]。与学者孙莹莹的观点相近,学者江晖认为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8]

我国学者积极探究与挖掘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这对于我国教育者对于如何预防和治疗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地指导意义。

三、总结和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已经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对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时缺乏专门的理论指导,并且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教育方法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2]心理健康标准[J]. 中国健康月刊,2002(12):86.

[3]崔元慧.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钦州学院学报,2018,33(07):96-100.DOI:10.19703/j.bbgu.1673-8314.2018.07.0096.

[3]喻梅.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5(10):117-117.

[4]刘玉娟.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16-19.

[5]谭丽丽. 浅析当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 文渊(高中版),2020(5):39.

[6]刘晓年.新媒体技术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1(20):125-126.

[7]孙莹莹.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J]. 家教世界,2013(11):18-18.

[8]江晖.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05):131-133.DOI:10.13398/j.cnki.issn1673-260x.2015.05.05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