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田野调查的豫剧新编历史剧《义薄云天》创作探究

栗筱涵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1期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454600

摘要:当代社会,呼吁弘扬传统文化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新编历史剧作为豫剧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入挖掘历史故事重蕴含的思想价值,并将其传递到豫剧舞台之上,长期以来发挥着寓教于人的作用。本文由剧目《义薄云天》创作出发,对现阶段创作背景、戏剧矛盾与主题场次的设置、艺术形式的现代转换综合进行分析,以期深入明晰豫剧新编历史剧《义薄云天》的发展现状及艺术表现手段。

《义薄云天》剧目是河南豫剧二团打造的大型豫剧新编历史剧目,延续前三部“忠(《程婴救孤》)孝(《清风亭上》)节(《苏武牧羊》)”的发展理念,完整构成了“忠孝节义”四部曲体系,其中在主场团队方面:编剧--《程婴救孤》的编剧陈涌泉[ 注:陈涌泉,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品《程婴救孤》《义薄云天》等.]担任,作曲--由赵国安[ 注:赵国安,豫剧作曲家,《梨园春》乐队指挥,代表作品《程婴救孤》《义薄云天》《我爱我爹》等.]进行唱腔设计,配器--李宏权[ 注:李宏权,国家一级指挥,代表作品《朝阳沟》《香魂女》《红旗渠》等.]担任配器指挥,导演—丁建英[ 注:丁建英,文华导演奖获得者,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品《苏武牧羊》《红高粱》等.]执导。该剧选取了关羽一生中的重大典型事件 ,对关羽义薄云天,情义并重的情怀进行深入塑造。

一、创作历程与背景

豫剧二团从2002年伊始,先后排演了《程婴救孤》、《清风亭上》(2007年)、《苏武牧羊》(2012年),并对三部剧目所传递的主要思想价值进行凝练概括,被称为“忠孝节”三部曲,通过笔者对编剧陈涌泉的采访,在苏武牧羊走上舞台之后,三部曲形成,社会各界便对“义”篇有了很大的期待,基于这个背景下,历经几年的沉淀后,准备工作在2018年末萌芽,正式启动在2019的5月,在王全书书记,王明义老常务副省长等省里的领导亲自带领下,召集了“义”篇的相关主创人员,确定选取关公这一人物来进行第四篇“义”的创作与排演,以此延续传递“忠孝节”三部曲中华美德精神,形成“忠孝节义”四部曲。之所以选择关公这一人物,主要是关公在历史上的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围绕这个人物的作品创作也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由此,在社会的期待与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促进《义薄云天》剧目的诞生。

2019年5月正式启动后,随之进行首次的研讨会,对后续的创作方向进行探讨。在此之后,就开始正式进入题材的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构思,于九月份形成初稿,并在十月初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继而完善。在2019年年底开始进行排练前的准备工作,正式于2020年7月21-23日在汝州市进行彩排和试演,后于8月5日、6日于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正式上演。次年10月30电影版在浙江横店影视基地开机,同年11月14日顺利杀青。经过近两年的后期制作,最终在2023年9月22日第34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上重磅亮相。

二、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剧本的守正与创新

该方面主要体现在结构,人物以及思想的变化三方面:

在叙事结构方面,更新架构,变换剧目情节的组合形式,拣选出较为典型,且能够进一步突出“义”字的情节,进行重新组合,深入刻画人物形象。以往的关公戏,往往截取关羽人生中一个事件进行创作,极少有展示关公一生的剧目。《义薄云天》剧目便突破了传统的局限,通过 “桃园结义-下邳之战-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灞桥挑袍-古城会-华容道-走麦城”几大场次表现“义”字主题的连接,描画了关羽的一生。剧作家陈涌泉也表示:“其在“义”字主题上选取关公这一人物,在剧本确定之后,又结合当下关公戏各剧种的演出情况,摆脱现阶段戏剧中只演出关公人生某个人生片段戏的单一性,集合历史事实与艺术真实进行巧妙的布局,最后形成了《义薄云天》剧目的演出版本”。 既遵从“历史事实”,又恪守戏曲本体,实现了剧本创作的新发展。

在人物关系的塑造方面,将关羽的忠勇大义上升到民族文化性格的高度,对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刻画,从桃园结义里的兄弟情怀到华容道中义放曹操家国胸怀,最后“败走麦城”“哭赤兔马”段落更是描述关羽内心个人情怀。另外,剧中在对曹操的人物塑造上,也颇为用心,利用《短歌行》一词的化用,塑造出了曹操不仅仅只是为一己之私而收服关羽,而其中还充斥着曹操的自身家国天下的情怀,希望收纳人才、贤才,能人智士,共同开创百盛安居乐业的盛视之景的渴望。突破传统戏中对曹操的固有印象,刻画出其与关羽之间惺惺相惜的新型关系。除此,剧作家陈涌泉对两位老军的设置,交代了剧情中不必浓墨重彩描述的关羽一生中“非义”的片段,巧妙的体现了该剧目相较以往关公戏的又一创新之处。

思想的深入挖掘方面,围绕“义”字来设置情节,通过刘备、关羽、张飞的兄弟情,曹操关羽之间的相敬相惜之情,关公与下属(两位老军)之间的仁爱之情等,实现“义”主题升华前的铺垫,最终由“三情”连贯的上升到“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之中,实现思想方面传统向现代连贯统一性的转换。

(二)导演手法与舞台表现的守正与创新

在导演手法方面,在遵循传统美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导演丁建英表示:“剧本给了很多的平台,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上,压力很大,提前做了很多功课,想用什么形式来展现这出戏,最后基本上敲定用“背靠传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这一原则来进行二度创作。其中,背靠传统也就是恪守戏曲本体,比如说戏曲程式运用到了极致,不管演员上场还是演员的表演,还是武打,整个运用传统的戏曲程式,这个是主调。立足现在也就是结合现在的观众的审美,比如说“火烧战船”有舞蹈,“夜读春秋”的“舞女”,也借用了现代的元素和姊妹元素,揉到一起。除此,舞美也是在传统的一桌二椅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的创作和构思,例如夏商时代的“一个鼎”的形象,明确交代了时代背景与时间,并且在不同场次里的运用,和戏曲内容构成呼应,相得益彰”。可见,《义》剧颇为重视舞美与人物的契合度,谨记不能喧宾夺主的原则,辅助性的舞台与灯光设置,作为丰富剧目表达的手段。

(二)表演的守正与创新

饰演关公的李树建,饰演曹操的高红旗,都在遵循传统戏曲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其中,衰派老生李树建挑战红生关羽,融武生勇猛威武的气派、老生稳健凝重的风度、花脸刚健的工架为一体,允文允武。突破前三部曲中“衰”派的表演程式,延续戏曲中的“抖手”规律,结合“红生”表演体系,塑造豫剧关公的新型形象,实现表演方面守正与发展。而曹操的表演则在遵循传统花脸的程式特点之上,吸纳京剧“裘”派的表演手段,尤其在赤壁之战的“三声笑”的表演中,细致入微的刻画了曹操的形象,实现了豫剧曹操的新型表演程式。除此,剧中马童、张飞、刘备、甘夫人、糜夫人及两位老军的表演也体现了整个剧目表演方面的守正与创新,比如,两位老军便结合传统丑角的表演程式实现了剧目表演的守正,而在推动剧情发展,侧面烘托关羽“仁义”精神、以及作为叙事者阐述关羽其他事件时,又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侧面转换。

总之,《义薄云天》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系列的最后一个剧目—“忠孝节义”四部曲的“义”篇,该剧目的诞生意味着豫剧艺术完成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除此,该剧目不仅在筹备之际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之中,通过“金珠串联”式的剧本编创、“耳目一新”的舞台呈现、“独树一帜”的表演手段,不仅让传统强势回归,而且逐步实现了从剧本创编到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现代转换,丰富了当代豫剧新编历史剧剧目的现代化表达。

参考文献:

[1]张大新.传统理念与人格范式的颠覆、消解与重构——新编豫剧《程婴救孤》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启示[J].戏曲研究,2008(02):38-57.

[2]任增吉.豫剧“忠孝节”三部曲对当下文化社会发展的启示[J].艺术研究,2015(03):46-47

作者:栗筱涵 硕士研究生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