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新闻传播史之论《申报》研究

石晟甫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2期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212

【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7年,其出版时问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的。《申报》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屹立不倒与它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主要探讨《申报》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独特的经营模式对当代新闻报业的启示。

【关键词】:《申报》的创立以及办报特点、《申报》的改革、《申报》的经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申报》对新闻学的历史贡献。

一、《申报》的创立以及发展

《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由于这个原因,《申报》十分重视办报的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申报》主要任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内容刻意迎合中国读者,没有像其他外报一样刊登宣传西方宗教文章,而是以宣传孔孟思想为主。《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 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初创时期的办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新闻方面,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还注重新国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当地社会新闻。第二,为提高实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如刊出第一条国内报纸的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消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号外。第三,为迎合中国读者,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从办报人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第四,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 “义”不完全对立。重视发表副刊也是其一大创举。第五,在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士产连史纸印报,售价低康;设代销点、雇用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各商号上门送报,买报人还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同时还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等。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局。如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包括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 《瀛寰琐记》;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 《瀛賽面报》;发行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兼营书籍出版等业务。[2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冲破了1日时报纸的局限,己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

《申报》成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标志着我国开始形成了第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

二、《申报》的改革

如果说北洋政府时期,《申报》在求生存中图发展,那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是在以改革图发展。在业务上,申报重点抓评论和副刊的改革。改革前的时评是“温吞水”,且远离时事;改革后的时评笔锋犀利,既应乎“时”,又敢于“评”。重用文艺青年黎烈文改革副刊,使一向是鸳鸯蝴蝶派领地的 《自由谈》成为进步文化的重要阵地。鲁迅、茅盾、翟秋白、郁达夫、郑振铎、陈望道、叶圣陶等一大批进步作家在上面发表文章,抨击国民觉的不抵抗丑行,揭露国民党钳制與论、进行“文化国樂”的劣迹。《申报》的改革还表现在扩大业务范围,开展系列服务活动。从 1932年7月起,发行《申报月刊》;12 月开办《申报》流动图书馆,为社会下层群众自学提供便利。1933年1月,《申报》新闻西授学校正式开学;3月,《申报》业余补习学校成立;6月,《申报》读者服务部开张,代读者订购书报杂志;同年,《申报年签》《申报丛书》出版发行。[3 ]1934年11月13日,国民党特务暗杀了史量才。《申报》改革由此终止,兴盛不在。

三、《申报》的经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1、不断更新设备,提高竞争力;作为一个经营者、企业家,史量才十分重祝更新报馆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以增强同其它报纸的竞争能力。1918 年,史量才购买了美国最新式轮转印报机及一些配套设施,使报纸排印迅速,制版精美,印刷时间加快。1933 年,他又增添套印打印机,同时改造馆舍,使申报馆合成一体。方便了馆内各环节工序的街接合作。到1934 年,《申报》自称已稳定地突破 15 万份发行量大关。每日《申报>截糖至全部印成。[4 ]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依赖于物质技术设备与手段的高低。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印刷能力制约着一家报纸面对重大事件或活动的快速反应能力,追求时效性和杂志化的竞争压力迫使各报在提高印刷能力上你追我赶。只有不断地更新设备,提高印刷技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报纸在时效上的优势。因此,传媒应不吝于在设备上的花费,及时更新,确保生产与竞爭优势。2、“以人为本”的人才机制;在人事制度方面,史量才效法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才来源和质量。这对当今报业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在人事制度上,吸纳多方面的人才,在知识和智力上提有力的保障。在分配制度上,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不断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史量才接办《申 报》之初,内部机构并无定型。他根据业务的优发不断优化内部组织,力求协调运作,提高办事效率。1932 年《申报》成立总管理处,进人现代化结构模式,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轨迹。当今报业虽然已基本完成结构模式的现代化,但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繁杂、配合不当的漏洞,需要逐步改进。[5 ]

四、《申报》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以及新闻学上的历史贡献

1、史学价值 《申报》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料。特 别是记录了上海当地及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再现了当时军 阀、地方势力、中共和其他党派及人民群众的活动。2、报道全国性重大事件 《申报》曾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包括学界如何反对 割让领土、拒绝对德合约;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 迫使他们辞职的报道,学生罢课与学生被捕情况的详细记录。更加 珍贵的是,保存了罕见的五四运动的历史照片,将五四运动的全貌 更直观的呈现给后人。

【结语】

《申报》不仅对当今报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还对新闻报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深入研究的历史文献。

【参考文献】

[1]曾华国.《媒体的扩张》[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

[2]方汉奇.《中国新闻史》[M].华夏出版社,2000年。

[3]罗杰.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商务出版社,1998年。

[4]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陆晓华.《新媒体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6]沙莲香.《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