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

李国玲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3期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401120

摘要: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承担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职责和应然使命。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责任和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引言

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如何利用大思政平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让大思政课成为生态文明意识全方位入耳、入脑、入心的工具,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育生态公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1“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价值

1.1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美丽中国建设对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正是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撑。生态文明教育担负着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共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担当。

1.2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也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辩证的、整体的认识,注重对时代特点的把握,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更加强大的育人合力。生态文明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建设感知、认知、行为、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促进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全域视野的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建设好生态文明思政课程,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贯穿高校育人全过程。

2“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路径

2.1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和三全育人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考核评价等环节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构建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通识课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其一,针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要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辩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涵,引导学生深入透视生态危机与人格危机的内在联系,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其二,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课程”紧密融合。教师要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将绿色低碳理念、环保法规、生态治理措施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用生态文明教育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程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2.2构建大师资体系,优化协同育人队伍

建设一支政治理论强、专业功底厚、师德师风正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人才引进制度,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聘请机关单位干部、行业企业模范代表、革命博物馆讲解员,通过相关制度保障,形成校内外教师协同育人的长效沟通交流机制。通过有序安排教师外出培训、挂职锻炼、委托重大项目和组织访学研学等方式,多途径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育人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利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积极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做法,同时组织专题培训、集体研讨、交叉备课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2.3依托校本课程,校地共建生态家园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将绿色发展理念、智慧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等相关内容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通过校园融媒体、微博、微信、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平台,建立“绿色校园”“最美家乡”等微互动话题,开展生态文明专题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定期举办生态文化节、开展生态文化主题名家论坛和讲座,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态知识竞赛、摄影、微课、微电影、主题征文和微演讲等活动,使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资讯,激发大学生兴趣,进而使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4丰富教学素材,优化“丰富多彩”的大思政育人内容

教学素材是“大思政课”的重要依托,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有利于增强“大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的教学课堂,为“大思政课”供给源源不断的教学素材。“大思政课”教学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时事热点、国家发展、国际政治、道德伦理、生活常识、人生哲理等,利用社会生活的丰富素材开展教学活动是“大思政课”的独特优势。丰富教学素材,优化“丰富多彩”的大思政育人内容,必须将抽象理论与生活世界关联、探索宏大理论背后的生动故事,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让历史人物绽放时代光芒,探寻社会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将生活育人资源搬进思政课堂。

结束语

“大思政”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类课程扩展到其他各类课程的发展目标,在思政课程建设中体现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在全球疫情影响加剧与中国防疫抗疫实践取得重大成效的历史节点上,提出“大思政课”这一重要命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毕冠群.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2(17):126-128.

[2]刘晶.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9):110-1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