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应用型民办艺术类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孙园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4期
河北美术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针对应用型民艺术类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弥补市场的人才缺口,以及提高提高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水平,提出艺术类院校应当充分运用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文章分析了建立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且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以河北美术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重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把教学的实践环节放到课程教学的中心位置,依托企业,共建创业实训基地等方面。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艺术类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院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本科层次教育的主力军,且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成为地方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层次。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严重不满足企业需求;教学方式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相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如何和行业接轨、和企业接轨,提高就业率的问题不仅是高校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急需解决新入职员工的职业能力的问题。

一、民办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民办艺术类院校是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人才培养方向,是综合性的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打造应用应艺术人才。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让生不仅能够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学校的人培模式在不断的调整,开始逐渐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倾向于教育理论研究、理论设计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稍显不足。相较国外而言,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积累了丰富有效的实践经验。河北美术学院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考虑到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潮流的推动下,需要对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革。目前,河北美术学院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在讲求实效的原则下,深入推动校企双方产学合作,探索产业学院新模式,协同育人,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院校的分类发展日益明确,建设高水平地应用型大学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这为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实现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与企业良好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的通过密切合作达到了互利共赢,培养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解决传统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矛盾,企业培养和发掘优秀人才,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实现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利和共赢。

二、应用型民办艺术类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提高师资力量、丰富教师工程经验的有效途径。

虽然地应用型民办艺术类院校也比较重视师资的引进和养,但是由于所处区域、社会影响力不强等原因,师资依然比较紧张。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缺乏与企业的交流和联系,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紧张、时间上的限制,进入企业学习的教师也很难真正参与到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去,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获得全过程的、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等方面密切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仅靠自身力量办学的传统思维,将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源融入到高校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作中,共享实习、实训的场地及设备,大大提高了学校任课教师的工程经验。

2、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与传统本科大学相比,民办艺术类院校政府支持资金少、市场认可度低,如果在同一环境下直接面对大众化、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劣势地位是非常明显的。面对如此的困境和压力,民办艺术类院校更应立足于本科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地方性是该类院校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当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以满足地方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将人才培养由传统培养方式转变为校企联合培养,即企业与高校共建课程、共享教育资源和教学平台,培养的合格人才直接向企业输送。这种方式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河北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是以艺术类专业为支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作为应用型民办艺术类本科院校,这一点尤为突出。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建设投资的各个阶段能够应用绘画、设计、艺术、文学、法律知识去传承与解决生活中的美学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光靠学校的教育是很难让学生深入到项目中去,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的,所以,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的,所以校企合作是突破这种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多个方面。校企合作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教学沟通和实训联系,高校开展校内工作室,重视企业资源与工作室的联系,将企业项目不断地引入到工作室,通过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促进教学实践,借助项目操作,将系统地统筹计划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带动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间、教师与学生间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用,开展协同教学协同育人,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其次,参加专业大赛是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设计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最后,交叉学科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艺术设计专业也应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联合培养方案,同时制订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二是校企互动,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和完善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设计项目研讨,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分工明确,协作教学,共同育人。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设计工作室,承接设计项目,进行设计实践。同时,方便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设计大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最后,学校与合作企业协调,由企业提供场地,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与企业的日常项目。校企合作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让学生接触到专业的设计项目,培养设计思路;在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提高设计能力。

三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可密集进行人才交流,民办高校教师多次到设计公司、生产车间实地参观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双师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工作拓宽道路。

四是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民办艺术类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需符合艺术类专业的特性,以夯实艺术理论基础、培养专业的艺术设计思路为基本目标。将学生的设计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成品,以企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设计实习,由学校的教师、企业的设计师和服务的客户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设计大赛的比赛作品以及获奖情况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指标之一,最后引入拓展学习的考察项目,如参观艺术展览、听取讲座等。

三、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开展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

为了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河北美术学院与沈阳品索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开展人力资源提升项目。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矛盾,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强化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与企业良好合作,将企业的用人需求纳入高校教学和培养体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企业培养和发掘优秀人才,培养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对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实现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利和共赢。

人力资源提升项目举办“沈阳品索设计有限公司”特色班,定向输送紧缺实用人才;互动工作人员挂机交流,打造真正的“双师”开展人力资源建设研讨,形成紧密的人才供需对接关系;将企业项目不断地引入到学校,通过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促进教学实践,借助项目操作,将系统地统筹计划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带动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间、教师与学生间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用,开展协同教学协同育人,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项目依托沈阳品所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基于当下河北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特点与人力资源提升战略联盟机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构建沈阳品索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与河北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人力资源提升战略联盟机制。项目的主要内容如下:

(1)校企互动,进行课程改革。

将企业用人需求纳入高校教学和培养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总额和素养。建立和完善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设计项目研讨,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分工明确,协作教学,共同育人。

(2)构建全新人力资源提升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建立“沈阳品索设计有限公司”特色班,定向输送紧缺实用人才;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教学沟通和实训联系,高校开展校内工作室,重视企业资源与工作室的联系,将企业项目不断地引入到工作室,通过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促进教学实践,借助项目操作,将系统地统筹计划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带动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间、教师与学生间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用,开展协同教学协同育人,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互派工作人员挂职交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和企业双方可密集进行人才交流,高校教师多次到设计公司、生产车间实地参观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校企双方协同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行业发展、团队建设等专项研究,深化互利合作。“双师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善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工作拓宽道路。

(4)开展定向招聘,创立人才输送基地

公司与学校建立定向招聘关系,有限到协议高校举办校园招聘活动,优先向公司推荐优秀毕业生,打造人才输送基地。

(5)开展人力资源研讨会,提升公司人力资源建设水平。

旅行设计研学,每年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公司,参加设计相关行业论坛,举行行业交流活动;组织优秀在校生参与企业的设计实训项目,增加学生实战经验。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的效益

(1)搭建产学研平台,将设计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利用课题学术梯队与企业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实现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利和共赢,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政校企有机联动的协同育人的模式。

(2)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将设计实践经验转化成教学资源,服务于学生。

将研究理论与设计实践成果作为教学新案例,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设计专利成果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塑造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3)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扩建创新教学模式实验班,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孵化项目,引导学生就业。

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中引入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和真实案例,实现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衔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己和专业设计师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快速成长。 利用现有技术与资源,指导学生注册公司,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孵化项目,引导就业,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五、结语:

对于地方应用型民办艺术类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且已经不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与教育改革以及拉动经济增长,应用型民办艺术类院校应当继续坚持“校企合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应当从上到下逐层深入,从上层制度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到实习基地建设三方协同入手,逐步实施“校企合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峥.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41-44.

[2]陆仁强.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构建———以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J]. 学周刊,2016,(2):40-41.

[3] 杜怡君,许雁翎.将“非遗”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0( 3) : 21-23.

[4] 陈薇.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 24) : 57-58.

作者简介:孙园,(1991-),女,汉族,河北邯郸,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河北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项目编号:XJG20224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