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徐晓晨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4期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摘要]信息数据可视化是一种将抽象的信息通过图形、图表、动画等视觉方式直观呈现的技术。它通过将大量的数据整合并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改变了信息的呈现和成像方式。在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中,人们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或查阅繁复的图表才能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的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但是,信息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本文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构建信息可视化模型以及思维可视化模型的扩展,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和深入理解。同时,这也为文博信息的挖掘、管理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信息可视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遗产呈现的方式,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创新和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设计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遗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的数字化手段越来越丰富,非遗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成熟,数字化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发挥带动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的多元赋能作用不可估量,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数字化保护的传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文化理解与尊重的加深、文化实体与数据的不断递增,对文化遗产从自然性的自生自灭、局限性的自律保护发展为全球性的协作创新,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和艺术的羽翼让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可视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补充和发展,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概念、模式与功能,多维、虚拟、交互、动态化地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还原损坏的文化形态、再现已逝的文化历史。

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激活和重塑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利于萃取中华文化符号和标识。“非遗与数字的结合,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是文化数字化扎根群众的实践。如何将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可视化设计,形成被现代人接受的信息,将进一步丰富非遗保存保护、传播传承的方法途径[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应用领域分为考古研究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化、文博信息网络化。考古研究数字化,对文化遗产原始面貌进行高精确的数字化复原、模拟与再现,利于遗址的修缮,为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信息,打破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将文化遗产的实物信息转化成易于叙事、交互、传播的数字信息,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最大化地展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信息化”是对信息内容其他感觉形式依赖性的剥离,通过文字符号、色彩、音乐、图形图像等信息语言媒介形态化与“会意”性的转换和建构,达到客观揭示信息内容各种重要属性,提供评价机制的信息创造与远化释义过程[2]。信息可视化用视觉形象来呈现文化遗产内部和外部结构多维、抽象的非空间数据,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营造“真实”的多维数据场,运用直观、动态、交互、虚拟形象建立文化遗产创生系统和文化信息感知的模拟环境。

二、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构建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一种将信息与设计相结合的视觉表达方式,它是一种可读可视的复合体系,由图像、文字和数字等元素组成,以使信息能够更高效地交流。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准确性和艺术性同等重要,这有助于以简洁、有效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信息。同时,信息可视化设计需要以美观的表现形式呈现,以便通过感性的方式将理性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信息可视化设计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呈现在各种媒介中,如地图、图表、时间轴等。不仅可以出现在印刷品、产品中,还可以在其他载体上展示。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我们能够将复杂的数据或信息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使得观众更容易获取并吸收其中的内容。

创新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的手法和方法,设计师能够将信息可视化的效果最大化,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创新可以包括图形设计的样式、配色方案、布局等方面,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工具和软件等。通过创新,我们能够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实现更丰富、更有趣的表达方式,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因此,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一种将信息与设计结合起来的视觉表达方式,它以图像、文字和数字等元素组成,使得信息可以更高效地交流。它需要准确性与艺术性并重,以简洁、有效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信息。信息可视化设计具备美观的表现形式,并能在多种媒介中展示。创新在这一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的手法和方法,我们可以实现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三、思维信息可视化的扩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用户将自身的物质自我和精神本我置入数字化文化遗产中已成为可能。这种趋势为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多元交互信息的多维动态视景中,用户与视觉化信息进行视、听、触、嗅等多通道感官交互,可以生动地表达感觉,有效引导信息的探索、理解和感悟。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重新呈现、模拟和仿真,减少信息呈现中的失真和认知遗漏,从而增强文化遗产的体验效果,并缩短用户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时空距离。

在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展示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路径选择、行为轨迹和信息理解,创

设出独属于自己的信息解读。通过智能算法和个性化推荐系统,用户可以获取符合自身兴趣和需求的文化信息,从而使用户在信息的世界中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学习。

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建立使得用户可以从感官体验到智慧体验,为用户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文化体验。通过将物质自我和精神本我置入数字化文化遗产中,用户可以在多通道感官交互的环境中感知文化,缩小与文化遗产的时空距离。在这种交互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个性化的信息解读,完成由理性智慧向知性智慧和感性智慧的转变。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与用户的和谐关系,还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林夏,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R]. 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学术报告,2006, 2.

(作者单位:郑州工商学院)作者简介:蔡玉静(1989-) ,视觉传达设计教师。

[2]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