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变化和应对对策

刘莉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7期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 528000

摘要:语文是高考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语文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目前情况来看,受到生活教育理念影响,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发生了变化,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应对,应该明确应对对策,让学生在语文高考中适应题型变化,并取得优异成绩。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从而促进更好发展。同时,分析近几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发现其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应从生活教育理念出发,并针对变化提出有效应对对策,让学生对命题变化更加熟悉,从而在高考中有稳定发挥。

一、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变化

(一)直观变化

1.名称变化

之前叫“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试卷改为“现代文阅读Ⅱ”。

2.题量和赋分的变化

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有之前的一道客观题、两道简答题变为两道客观题、两道简答题,多了一道客观题,赋分也由2017年的14分(1道客观题3分,1道主观题5分,1道主观题6分),2018年、2019年、2020年的15分(1道客观题3分,2道主观题各6分)提高为2021年八省联考的16分(2道客观题每题3分,共计6分;1道主观题4分,一道客观题6分)。

3.文本选择更加宽泛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文学类文本选择主题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形式上表现得更加灵活。以前文本选择以当代为主,但从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窗子以外》(林徽因)、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有声电影》(老舍)、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节选的《理水》(鲁迅),这都是现代文学作品。从国别上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以中国为主,但在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的《越野滑雪》(海明威)是美国作品,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小步舞》(莫泊桑)是法国作品,有更多外国作品。从体裁上来看,有小说、传记等。

另外,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选择值得关注,主要是采用了非连续文本,并且尝试将文学类本文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贯通起来。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试卷的文学类文本有两个明显变化。第一是文本类文本阅读采用非连续性文本,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之前的高考试题中就出现过。第二个变化是文学类文本材料一还是文学作品,但是材料二却发生了变化,以文艺短评为主,这属于讨论类文本,这个变化说明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联系更加密切。

对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变化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的变化。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材料具有代表性,一般都产生于特定时代环境中,这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甚至在认知上存在隔阂,增加了学生考试的难度。例如,选文《理水》(节选),如果学生对借古讽今的手法不了解,那理解起来难度就比较大。结合2017年以后的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来看,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考察内容和方式上。出现的这种变化,让高考语文试卷更具创新性,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难度有所增加,这需要加强关注才可以。

二、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变化的应对对策

(一)教师应对对策

针对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变化,教师应该积极应对。第一,加强语文核心素养研究。根据试题的变化,教师要意识到传统训练方式已经不管用,应该注重学生审美健康能力培养,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第二,关注学科热点和时代热点。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其与时代热点联系密切,而且命题更是涉及到多个学科。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科热点和时代热点引入进来,同时,教学中引入更多新的内容,学生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第三,灵活运用教材。高考试题来自于教材,但是,和教材又不会太紧密。因此,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第四,提高选修课教学重视程度。选修课可以对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补充,这在高考试题中也会体现出来。例如,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9题题干中提到的“冰山理论”就出自于选修教材。[2]

(二)学生应对对策

为了确保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应该加强学习。第一,加强理论修养。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还是发展思维品质,都要以理论指导为基础。因此,学生日常要学习文学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文学文本,从而加深理解。第二,增加阅读量。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考查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要扩大阅读量,这样才能应对试题的变化。同时,学生要合理选择阅读内容,保证符合高考需求。第三,学会审题。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试卷中第9题提到的“新世说”,这个概念有两个要件:“新”和“世说”,考生只要结合文本,分别理解这两个词语,作答不是很难。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9题要求用“冰山理论”分析课文,题干引用海明威的话对这个概念作了诠释,考生抓住重点进行分析,这就容易作答。有些题目不清楚问题的意义时,学生要善于进行提问转换,提问转换就是将问题的题干转换成直白的、具体要做什么的问题。例如2020新高考二卷第8题: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可以进行提问转换:文中多次写到“板凳”的目的意图(作用)是什么?这里考查的点其实是细节作用与物象的作用。审清题意进行提问转换有利于同学们更明白问题是什么,也更清楚考察的点是什么。[3]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就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变化和应对对策展开探讨,先分析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的变化,再提出了教师和学生的应对策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关注试题的变化,并对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应对策略,确保学生在高考中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冬梅. 精研·赋能·建模 ——浅析高考文学类文本主观阅读题[J]. 课外语文,2023(5):91-93.

[2]邵然.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评研究及教学启示 ——情境化视角[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21(8):13-16.

[3]蒋文华. 上下联结,综合运用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层级目标达成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0(12):65-6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