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浅析

曹茹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7期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郑州 450001

作者简介:曹茹(1997-),女,汉,山西运城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摘 要: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形成的道教思想直至当下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思维习惯。《西游记》被认为是佛教经典著作,但也包含着许多道教的思想,从中可以认识到道教的长生思想、清净无为的思想、地仙思想,从而更好的认识这部经典著作的文化内涵,并对道教思想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西游记》;长生;清净;地仙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衍生出许多与其相关的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等文艺产品,更是拉近了读者与文学作品的距离,但大多人往往只去关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或取经途中遇到了哪些妖魔鬼怪等等精彩的部分,却忽略了《西游记》作为一部长久不衰的文学作品,是有其厚重文化含义的,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化,其中《西游记》同道教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有许多道教文化的元素,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道教思想有很大裨益。

一、求长生的思想

《西游记》中不仅描述了许多佛教的形象,而且还描述了很多和道教相关的形象,比如太上老君、镇元大仙、须菩提祖师等人物,他们都是道教中的经典人物。在这其中最为我们熟悉的人物当属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虚构的人物,但其是有现实的化身的,传说中的道家鼻祖老子即为其形象之源。老子是和孔子一样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孔子还曾问礼于老子,可见老子本人的思想文化高度。老子提出了“道”的理念,思想中包含“有”、“无”“小国寡民”等论点,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后世为了纪念老子,将老子尊为道家祖师,受到供奉。“而正是因为太上老君身份的特殊性,《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只能在老子的传统外在形象下进行创作,然后把太上老君的形象刻画出来。”这就是太上老君形象的形成的根源。

除此之外,在《西游记》中的神仙往往会有一样宝物,这样宝物可以助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和道教“羽化成仙”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就比如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制的仙丹,镇元大仙精心栽种的人参果等,这些宝物都是宝中之宝,可以让肉身凡胎的凡人拥有无穷的生命。这是多少人渴望的梦,就连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不能幸免,清人丘琼山言:“始皇即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195出于对死亡的恐怖和对于长生的追求,秦始皇相信了方士的话,认为世界上存在长生不老药,只要自己足够虔诚,就可以得到此药,成就千秋万世的霸业。但事实上,世界上并不存在长生不老药,这只是方士们为秦始皇构筑的一个美好陷阱罢了,并且卢生和候生认为:“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258但为了活命,他们还是答应了秦始皇,并在取得了大量财富之后,逃之夭夭。这场骗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之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导火索。可见,即使是最高统治者对于生命的追求都是长生不老,也难怪在《西游记》中各路妖魔鬼怪总是对唐僧这个“长生不老药”虎视眈眈,毕竟吃一口唐僧肉就可以获得无尽的生命,这是多么大的诱惑。

二、清净无为的思想

“清净”是道家修养过程的一种境界,《清净经》中 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144但西游记中有很多道士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会被各种世俗因素所迷惑了双眼,从而走向邪门歪道,就比如盘丝洞蜘蛛精们的道兄百眼魔君,他真身其实是一只成了精的大蜈蚣精。他一本正经的穿着道士的袍子,每日烧火炼丹,活生生一个清静无为的道士形象。但事实上他不仅和蜘蛛精们在一起,还和其称兄道弟,为非作歹,帮助蜘蛛精和孙悟空打斗882。可见他并非一个清心寡欲之人,这种人又怎能一心一意的修炼呢?还有上文提到的比丘国的国丈,也是被世俗权利迷惑了双眼的不称职的道士,甚至可以说是妖道,该国国王贪恋美色,夜夜笙歌,导致身体羸弱,命在旦夕之间。这个国丈就告诉国王吃人心肝可以治病,而且还必须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儿童的心肝做药引才会有效,面对死亡的威胁,这个昏庸的国王居然答应了此事,大肆杀生。之后在唐僧一行人到了此地后,该国丈又告诉国王唐僧肉乃长生不老药,吃了唐僧肉比吃儿童心肝更为有效,可见其心之狠毒。在《西游记》中除了这两位妖道形象外,还有很多受到世俗诱惑的道士,这些道士都没有真正理解道家修行的根本,即求清净,就比如道教修行中的净室制度,该制度就要求修行者与外部处于隔绝状态,并且要求极为严格,首先净室建筑不得与其他建筑相连,而且内部时刻保持清虚,不得摆放杂物,且应该经常打扫,保持一直都有神灵存在的状态,这需要完全的虔诚之心,且内心不能浮躁,这对道士个人而言,是极为严格的要求。

三、地仙思想

在《西游记》中,除了高高在上的生活在天宫中的神仙之外,还有一种神仙,和普通百姓生活在一起,也是最和普通百姓联系紧密的神仙,称为地仙。葛洪认为神仙分为三品,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16即葛洪的‘神仙三品说’。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仙和普通人生活的地方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就将普通人和神仙的区别大大减弱,神仙的神秘性也大为减轻,神仙变成了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样子了。

《西游记》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地仙就是土地公、土地婆了,每次孙悟空遇到什么困难,最先做的动作就是会用金箍棒重重的敲击地面,把土地公、土地婆搅的不得安生,连忙现身去帮助孙悟空,这其实会导致神仙的形象大打折扣,毕竟本来神仙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土地公、土地婆在《西游记》中似乎有种被逼无奈的感觉。

《西游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而且不仅仅针对地仙,就是在天上的神仙,在《西游记》中记载的形象也不是战无不胜的,比如孙悟空经常对太上老君出言不逊,和李天王斗嘴等等,这些平常生活化的描述其实将神仙和普通人的距离大大缩短,神仙不再是高高在上、触手不及的样子,不再是远离人世间、不食烟火的形象,这其实从侧面体现出当时很多修道之人为了得到飞仙,就远离人事、不理人事的批判。神仙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都可以成为神仙,都可以通过修行得到真理,表明修仙者应该在人世间也要积极努力,而不能不管不顾,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的表现,更体现出人情味和世俗性。

四、结语

道教思想有着复杂且多端的结构,其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经过长时间的吸收、演变,已经形成了一整个宏达的体系,形成了众多高深的思想。《西游记》就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其中存在道家思想中求长生的思想、清净的思想和地仙思想,艺术来源于生活,《西游记》小说中的道士形象并非随意编造出来的,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一定是来源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经过艺术化的加工而形成的,这对于我们去了解和认识道教的思想,以及探求时代背景都有很大的帮助,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参考文献

崔雪茹、赵芃果.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2):20-27.

袁了凡.纲鉴合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还初道人.新镌绣像列仙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娄红岩.《西游记》中的道士形象浅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23-25.

葛洪著,胡守为校释.神仙传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安小利.《西游记》中神仙形象的塑造[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3):139-140.

韦卫.道教“地仙”观及其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