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VR技术传承地域非遗文化
——“用方言看中国”
摘要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然进入了紧迫性状态,而针对作为最具地域文化代表性同时也是最直接最容易被忽略的方言在当下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极少占据重要地位。从全球性语言濒危的视角看当下汉语方言濒危的境况愈加严重,由此针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都亟待提出新的研究视野和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策略。本文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现状方向创新性地提出基于VR技术传承地域非遗文化-“用方言看中国”的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跨学科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针对方言呈现式微的现状,分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角度和城市形象传播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此实现对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方言的传承保护并形成又一种城市形象传播新思路,同时借此向世界各国提供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崭新视角,向国际社会传达独特多元且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汉语方言,虚拟现实技术VR,文化创新传承与保护
1.背景和现状
1.1.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口头传统的保护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五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其中第一条就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的第一条即(a)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b)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5项[1] 其中明确类别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花儿”、“玛纳斯”、 “赫哲族伊玛堪”等九项,以上项目都直接或间接的体现语言的非遗性质,但从语言价值的濒危性分析而入选的笔者认为仅有“赫哲族伊玛堪”和“花儿”能作为代表。“赫哲族伊玛堪”和“花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简介中分别被划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兼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截至2021年国务院公布了前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分类统计整理如下:
截至202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630个,涉及140个国家。而纵观名录众多项目,作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而被列入的项目寥寥无几,其大部分是以表演艺术即音乐、戏剧、曲艺、诗集等而被纳入。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提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中检索字段“语言”、“语”搜索到仅5项结果如下:
1.2.全球性语言濒危和濒危汉语方言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是每一个国家都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已知全球的语言大概有7000多种,而在这7000多种语言里,只有不足700种的语言称得上“安全语言”,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语言中,在21世纪里至少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可能仅存在20%的语言种类。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全球性的语言濒危无疑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丧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语言地图”的形式绘制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目前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语言被明确列为濒危语言,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直接作为语言保护的项目屈指可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以上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多文明性质。我国众多法律条例明确规定了坚持语言平等,积极维护语言的多样性与和谐统一,尽管如此,汉语方言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濒危性质。中国濒危语言的保存与保护在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上力度稍显较大,然而,在汉语方言的保护上,相比来看力度欠缺。据了解,濒危语言领域研究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展开,而有关濒危方言这一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大致是在21世纪初才出现,并发展到现在。
如表中内容所示不论是世界各国还是中国在对语言濒危、方言保护、濒危汉语方言的研究都尚处在发展阶段,中国是世界罕有的方言文化资源大国,当下汉语方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消亡。
1.3.现状问题
1.3.1.方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事实上,方言式微的现状并非近几年才出现,最近该现象的发展愈加显著方才逐渐被大众所知,同时,与之相对应的保护呼声和方案也并非没有产生和出台实施,只是从目前来看相关保护政策的成果并不显著。
“语言遗产”“方言文化遗产”等概念即“将语言遗产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6年起出现。从2000年至今,方言文化保护研究起步并不断发展,在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启动,该工程可谓引领了方言文化保护研究的新热,众多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对外传播建设、开发应用研究等硕果累累。当然把语言、方言列入非遗名录的呼声也适时出现,如徐源远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将方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也有学者孙宏开将濒危语言的保护从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其必要性并提出建议。我们由表1- 1可以知道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尽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都明确将语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但仍没有出现语言遗产类项目的突破。近些年来,无论国际国内在对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上都已达成了一致意见。庄初升[4]指出,关于濒危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认识,完全适用于濒危汉语方言,当前各种濒危汉语方言亟待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使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保护濒危汉语方言绝不单独是方言学者或是社会研究学者的任务,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濒危汉语方言的保护亟需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为其创造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条件。
可以见得,将方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和发展是针对解决当下方言式微、方言濒危这一现象的重点突破口,更何况方言本身无论是从语言价值角度还是保护传承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角度,都极具意义。同时,笔者认为在针对方言保护工作中除了需将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下也亟需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具有创新性的方言保护策略以此实质性地解决这一困境。
1.3.2.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隐性传播因素-方言
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5]简单来说,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形象传播相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隐性传播因素。隐性传播通常具有内隐性即可将传播内容渗透入人们生活中、互动性即可将传播内容转化为人们全民参与的活动、生活性将传播内容更具情感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6],这三大特点。而我们发现方言完全具备上述三大特点。杨秀国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隐性传播策略——以城市民谣为例》中指出,“方言”作为特定区域内使用的语言,是区别地域的显著性标志之一,具有明显的族群文化特征[7]。由此,可以见得在彰显城市地域性特征方面,“方言”极具代表性。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每种方言都承载着一个地域的独特“文化密码”、承载着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例如地方戏、地方曲艺多为方言演唱表达,上述杨秀国所研究的城市民谣亦是如此。故在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极具地域特征性的“方言”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一定的助攻作用。
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语言遗产”“方言文化遗产”等概念的出现和发展、方言文化保护研究的新热,方言在国内发展现状方向是趋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方言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影视作品和相关书籍。诸如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讲河南话、《受益人》全片讲重庆话、《我不是药神》穿插上海话、《地球最后的夜晚》讲贵州凯里方言等,陕西的贾平凹的作品中有全篇以方言写的文章、孙智正的《南方》等。其次,在手机应用商店里也存在一些有关方言的APP,但部分APP只针对粤语或上海话等部分地区的学习与功能板块,展现形式较为单一且传播效果并不突出。再次,方言小程序、方言翻译器等相继出现并应用,方言短视频、方言表情包等。值得一说的是,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中曾间断地出现了“方言热”“方言潮”的现象,各类诸如“方言对颜值影响有多大”“方言搞笑”“各省份+方言”“方言大挑战”等话题接连在一段时间内登上各短视频软件的热榜。此类现象的呈现方式通常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传播上具有主体年轻化、动机自发性、效果短期不稳定性的特点。最后,部分地区政府分别成立了各自的线上、线下方言博物馆并已对外开放展出,诸如最新2023年3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一期正式开馆上线(网址szyb.smartedu.cn)、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山西太原的方言博物馆、广东佛山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等。可以见得,无论是来自民间普通大众还是官方地区政府,方言的存在感和价值已经为大众所注重并利用其独有的特点对服务自身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化和利用,特别是有关城市形象传播领域里面。同时笔者认为,城市形象传播问的研究其受益主体并不仅局限于城市,成功的城市形象传播案例对乡村形象的传播同样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在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无疑是一大助力。
2.基于VR技术传承地域非遗文化—“用方言看中国”的研究路径
2.1.研究方法与内容
虚拟现实(VR),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构想性和自主性。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人们愈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引得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传播方面掀起了一股接一股的新热。一项由Mendoza、Maria Antonia Diaz等多名作者联合完成的文献综述(SLR)《Technologi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报告中指出,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能够保存、促进和传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方法要素中涉及使用最多的技术是3D数字技术(44%显示技术应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简称AR/VR(15%)。[8]
基于VR技术“用方言看中国”整个研究路径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第一,交叉研究法,运用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来对方言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和整体内容上的布局安排。第二,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根据文字记载的资料,研究方言发展变迁的历史。通过收集整理方言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以补充实地调查法的不足,从而探明在新媒体时代下和新一代年轻人中方言发展的现状,明确方言式微、方言濒危的主要问题和可探索方向。第三,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言和当地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的方法,或是对比当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方言保护的策略和实施方案,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较好的掌握不同方言文化的特点、差异和共同点,找出它们可行的共通的发展规律,认识它们的本质并从中找出各自的独特点。第四,调查法,通过观察、实地访谈、直接参与手段获取得第一手数据的过程,从而更加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时性。
2.2.基于VR技术传播地域文化的国内案例
(一)《飞向德国的山西高平开化寺》
现代VR技术让山西高平开化寺“飞”向德国。2017年6月24日,《飞向德国的山西高平开化寺》展览,于德国凯泽斯劳滕市博物馆正式开幕。通过资料搜集得到整个项目的流程展开如下:首先,在山西高平开化寺当地进行数字采集。其次,将制作加工后的数据传输到自主研发的资产视觉化管理平台上并通过其协作功能,跨国制作VR。再次,制作3D和平面并制作配乐。最后,展示成果。此次展览的基础数据均由正度数据提供,制作VR,3D,平面,配乐三个都是通过资产视觉化管理平台(VAM)的协作功能完成的。
《飞向德国的山西高平开化寺》,由广州正度数据处理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双百爱玲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为期七天的展览,吸引了近万名欧洲人前去参观。开化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本次展览成功地让开化寺“飞”向德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VR姑苏城
2017第六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上,由苏州幻境视界文化传播公司推出的一个项目——【VR姑苏城】,目的在于将姑苏文化与新科技相结合,带来一种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该项目利用姑苏城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于VR技术,从《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乾隆南巡图》等描绘姑苏鼎盛时期的画作中汲取了精华,为姑苏这座城市打造了一套独属自身的VR之旅。其中,作为【VR姑苏城】项目中的一个互动功能—“时空之环”,分为六个圆球,通过圆球可以进行“空间”与“时间”的穿越,感受其中的玄妙。在享受视觉体验的同时还伴有温润女声的“吴侬软语”,向体验者婉婉道来有关老照片的历史。体验者由此开始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姑苏印象之旅,使其身临其境,沉醉于姑苏文化的熏陶,以此实现姑苏文化的普及与延续。
姑苏的吴侬软语在逐渐消逝、担负传承传统手工的艺人在老去…《姑苏城VR》所做的不止是将二维变成三维,更是将历史唤醒,将姑苏记忆留存,让独属于姑苏的地域文化得以继续传播和传承。
2.3.创新路径
2.3.1.项目创新内容
以“方言”“虚拟现实技术(VR)”为主要内容,进而构建基于VR技术传承地域非遗文化—“用方言看中国”的整体思路。现如今的语言生态、社会上对待方言的语言态度、方言本身的式微现状加之方言保护工作的片区零碎式、进展缓慢性、方法单一式对方言保护工作的长远性发展非常不利。本项目利用VR技术建立虚拟场景,实现对方言的“体验式学习”,致力于打造一套可视、可听、可看、可感、可交互体验的方言文化体验之旅从而分别对方言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城市形象传播方面提出新的思路。
首先,运用地理学视角利用现今中国地貌3D地图打造一套全景式地图景观,在这一基础上依据各地域实际方言分布划分详细的方言片区,按照全国-省-地级市-区县-乡镇-村落的区域划分范围分别依次统计该范围内的总体方言种类数量、现存方言种类数量、面临严重消逝程度的方言种类数量、已逝方言种类数量并罗列呈现在地图上方。
其次,依据每个方言片区的特色地域文化(包括历史、服饰、美食、建筑、自然景观等)打造每个方言片区的详细内容呈现,同时创建代表每一方言片区的人物模型,人物模型基础功能即在必备普通话沟通能力时确保其可以无障碍地与游者进行本地“原汁原味”的方言交流,并依据其地域文化打造独属该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呈现,以此实现人们在具体的每个方言片区游览时,都会有一个“本地导游”与游者进行交流互动。
再次,在“导游”带领游者参观时,可利用历史学的角度借助该地域方言的发展变迁史通过叙事和画面呈现对游者进行情感的引导使其沉浸当下的情境。同时,可以从方言作为文化载体的角度向游者展示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方言民俗或艺术,诸如歌谣、曲艺、说书、口彩禁忌、服饰、饮食文化等,并为游者打造可实践操作的虚拟平台空间,使游者真正身临其境,充分体验蕴含其中的丰富文化。
2.3.2.创新保护与传承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至今没有语言遗产类项目的突破。当下,迫切需要将各种濒危汉语方言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并系统地开展保护工作。
当下针对方言的保护工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已搭建好语言资源大数据“国家库—地方库”的分层架构体系,除去已上线并向社会各界开放使用的“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和其他一些国家语言资源库,其余大部分具体工作将都由地区政府进行展开工作,但笔者认为该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出现方言保护工作的片区零碎式、工作分布不平衡、进展缓慢等问题。本项目通过利用现代VR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以方言为中心,从方言本身的语言价值和方言作为载体的文化价值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各方言片区的地域特色文化实现对方言文化的"体验式学习",进而达到实现对方言系统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本项目基于“用方言看中国”的整体视角,结合不同方言片区围绕“方言”为中心的地域特色文化的具体呈现为局部视角;同时,本项目围绕语言价值和文化载体价值、地域文化三个主要内容对该项目进行具体内容的策划和展开,以上两个思路致力于达到实现对方言保护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要求。Xiao, Zhang和Deling, Yang在《The "Hyper-Prese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ping Collective Memory》指出,虚拟现实(VR)使用感官模仿在虚拟空间中构建集体记忆。高清文化遗产符号的再生,将记忆转化为不断更新的即时体验,强化了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不断影响着文化传统的持续更新[9]。本项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利用该技术的沉浸式和交互式主要特征,一方面实现对方言保护工作的创新性保护,另一方面方言具有能传递给人们情感认同、身份认同、社会和文化认同感受的作用,利用蕴藏在该虚拟情境之下的群体之间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进而驱动人们自发性的重视并参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2.3.3.创新形象传播
方言作为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隐性传播因素目前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真正将其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关键点将其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整合进而形成独特的传播思路,截至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哪个地区真正实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用来彰显地域特色方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城市形象传播中极具价值的一个隐性传播因素。本项目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与传承方言的同时,也为城市形象传播这方面提供了新思路。现代传播学理论中提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是以受众的自主认知能力为基础的。在人与环境互动时,受众的体验感一直是其所强调的重点。本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围绕“方言”对各地域的文化进行整合,形成有关该地域或城市的形象塑造。塑造过程中采纳多种方式的组合,诸如通过沉浸式传播叙事模式展开对该地域历史发展的介绍、提供以方言为载体的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体验等。同时,依托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与交互式特点为游者提供最佳的参与体验感,游者在体验时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去感受、接受来自虚拟情境中的信息传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从而增强情感、群体乃至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使游者进一步加深对该城市的了解。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而汉语方言和相关方言文化可以是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新钥匙。我们且只论方言,中国有如此多的方言,其背后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地方多样性是极其丰富多彩的。2019年《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以方言打通“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之路》[10],文章指出深入挖掘汉语方言背后的经济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汉语方言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是极具有特殊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202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我们和方言的故事》分别将目光投向学习方言的外国人和远在异国的华侨华人,在针对外国人学习方言的采访报道中提到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方言不仅是爱好,更是一个通过不同视角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据了解,当前,中国在国际传播问题上,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中国声音尚未得到有效传播。笔者认为,本项目构建“用方言看中国”的整体视角来进行,围绕方言的语言价值和文化载体价值、地域文化进行具体内容的策划和展开,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致力于实现创新性保护与传承汉语方言的同时亦是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智慧的另一传播角度和策略,助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的背景下,我们主张建立多元共存、多元交流、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语言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人类语言共同体主张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共存,多元化正是人类语言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注重保护各地濒危方言上有一个核心观点即每一种语言实际上也包括每一种方言,都形成了观察这个世界的一套独特视角,从表述方式、用词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当这种语言丢失,这种视角也就会消失。纵观所有,这一项目无论是从保护世界语言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或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深厚文化等,无一不彰显着负责任大国担当,为保护和丰富人类精神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起到了大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世界贡献出中国力量,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中国这一负责任大国形象。
3.结语
总而言之,从当下的语言濒危、语言生态环境和方言保护工作进展来看,社会迫切需要提出一套创新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方言文化的策略。随着当下基于VR技术的数字传播在文化产业、影视娱乐、医疗教育、社交生活等领域的广泛研究与应用,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非物质语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建创新保护与传承的思路是极具突破性的关键点。本项目正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为积极推动地方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设想与思路,同时在围绕该项目的内容阐述时也从现代城市形象传播、国际传播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构思叙述。
参考文献:
[1]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EB/OL]. [2023-02-23]. https://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
[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EB/OL]. [2023-02-2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10/content_5616457.htm.
[3] 中国方言文化保护的现状与思考-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EB/OL]. [2023-03-09]. https://mzy.muc.edu.cn/info/1003/1767.htm.
[4] 庄初升. 濒危汉语方言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方言, 2017, 39(2): 247-255.
[5] 城市形象[Z/OL]//百度百科. [2023-03-1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8E%E5%B8%82%E5%BD%A2%E8%B1%A1/1983535?fromModule=search-result_lemma-recommend.
[6] 蔡维娜.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文化的隐形传播路径[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 30(24): 187-188+191.
[7] 杨秀国, 郭晓敏. 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隐性传播策略——以城市民谣为例[J/OL]. 青年记者, 2020(8): 45-46. DOI:10.15997/j.cnki.qnjz.2020.08.024.
[8] MENDOZA M A D, FRANCO E D L H, GOMEZ J E G. Technologi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L]. Sustainability, 2023, 15(2): 1059. DOI:10.3390/su15021059.
[9] XIAO Z, DELING Y. The “Hyper-Prese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ping Collective Memory[J/OL]. 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2018, 27(1): 107-135. DOI:10.1162/PRES_a_00321.
[10]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发展中心副主任 敖晶,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发展中心主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孟东军, 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书记、院长,研究员 叶晗,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李莉. 以方言打通“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之路 _光明网[N/OL]. 光明日报, 2019-03-20[2023-09-17]. https://theory.gmw.cn/2019-03/20/content_32660045.htm.
管思畅 女 汉族 山东临沂 2003年02.14 本科 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