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德美双薪,思乐并行:“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思想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究

张璇 王自鑫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10期
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1100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同样为高校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本文重点指出了高校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教师、学生以及专业应该如何践行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思想的应用策略,这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政道德素养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增强文化自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二十大报告;立德树人;以美育人

一、高校音乐教育领域践行二十大报告中立德树人思想的应用策略

1.挖掘立德树人元素,拓宽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指出: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而高校音乐教育领域更是不例外。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部分,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过程中的一个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应该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提高自身思政道德素养的基础上,深挖立德树人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音乐教学全过程、融进音乐教学各方面,从而实现有效拓宽课程思政实施途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政道德素养,可以主动参加思政类培训和思政交流会,如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等。除此之外,教师之间还可以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深入学习立德树人思想,切实理解立德树人内涵,思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如何作为,才能将其正确的思政理念融入头脑,且外化为生动的音乐教学行动,从而实现教育者本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其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音乐教学中更多地融入立德树人元素的方式和方法,开发新的课题内容,找到适用于音乐教育和思政教学之间好的融合点,将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融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阶段性体系,实现贯穿音乐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影响学生思维和学生行为,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达到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效果。

2、构建立德树人体系,促进思政机制高效协同

在高校音乐教育这个领域,牢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任务,抓住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这个基础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建设,培养紧跟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一是加强思想工作体系建设。思想工作体系,是贯穿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组织领导,让立德树人理念深入音乐课堂,渗进学生头脑,切实推动音乐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思政机制实现实践中的协同合作与理论中的扎实推进,从而实现音乐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思政理念的互联互通、同向同行。二是加强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是贯穿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精确剖析立德树人内涵,高效构建立德树人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安排上进行规划,在顶层设计、基础构建和知识框架上进行布局,教学以学生为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推动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思政机制密切联系,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教材体系建设,是贯穿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教材编写和教材选择方面,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选择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大众性和前沿性的音乐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材材料,将立德树人理念体现在音乐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发挥优质教材育人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建设音乐教材体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是贯穿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学科的综合优势,实现音乐教育学科的精准定位,建设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深入挖掘立德树人思政元素与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完美结合,完善学科布局,发挥音乐教育人才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管理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是贯穿音乐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推动管理体系改革创新,是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健康发展的直接动力,将立德树人思政理念融入音乐教师选拔考核机制和评价制度奖惩机制,解决一切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要求偏离的问题,扭转不正确的教育导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从而激发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总的来说,通过加强思想工作、教学、教材、学科、管理体系建设,能够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机制的高效协同运转。

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践行二十大报告中以美育人思想的应用策略

1.拓展以美育人边界,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高校美育教学工作的引领者,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美育课程应该以艺术课程为主体,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除此之外,美育教学思想不仅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思维创新,还要将生活之美化为实践之行,对短板误区进行创新完善,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才能进一步强化以美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意识。首先,提高教师美育思想是关键性任务,高校教师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准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美育思想去感化大学生,同时要按照教学内容,制定优质的教学方案,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和教学水平,强化课程目标质量。其次,要将生活之美化为实践之行,开展美学教育就是要把美育融入到生活各处去,不仅要让学生在外形上美丽,还要让学生通过教师教学的途径,将美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美育思想,高度发挥以美育人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及健全人格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要敢于弥补短板,就目前美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课程教学不够丰富、教育手法比较单调的问题,对此教师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去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美育工作的进展,在完成基础课程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途径关注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影响,建立师生情感交流和创造性的教育新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多样性与丰富性,拓宽教师以美育人的边界。

2.创新以美育人模式,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质效

美育教育与具体的理论教育不同,理论教育是将抽象乃至枯燥的理论知识传输给学习者,而美育教育则是通过艺术美、社会美的熏陶与感染,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因此、美育的创新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美育占有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学校建立与学生、教师、社会三体的联系,对于师生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美育教育工作者等客体对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工作中,不仅要使师生共同承担起文化宣传的角色,还要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机制,紧紧跟随国家教育机制的发展。一是倡导师生主动学习,协同传承民族文化。美育的课程建设现如今已经得到了扎实且稳定的发展,例如四川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美育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艺术专业院校的必修课。它使师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这个特定角色,从而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二是完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高校美育共同体。建立良好的美育思想必须由学校作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以学校的高度与师生发展的角度建立适用于本校的美育思想建设。因此各学校领导者的思想和各类美育教学须达到高度一致,才能充分推动学校的美育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是美育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与社会的沟通协作、交流互动,才能更好实现美育。三是跟随国家教育机制,共同建设美好社会。不论是学生、教师、学习或者是从事美育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不断学习国家教育政策、熟记美育建设体系,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导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共创美好社会未来。提高音乐教育工作的质效,将创新性美育教育模式践行到音乐教育专业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将美育事业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高校音乐教育领域践行二十大报告中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思想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德育水平,激发内在素养

在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品德方面,“音乐”通过对爱国主义的加强教育,从思想上弘扬中华伟大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是引导当代高校学生成才的关键之一。通过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教学,让学生能够美中向德,德中生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促进学生德育体系完善。在理论方面,大力倡导深化“立德树人”思政理念,将立德树人教育理论体系深入学生学习中去,开展素质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在实践方面,将学生作为实践的主题,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发挥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作用。因此,将二十大报告中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去,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德育教学体系,将德育与美育相互融合,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建立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利于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如今,践行二十大报告中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思想有利于提高美育靠拢德育发展、德育促进美育发展的机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国家这三大主体带动全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促使美育与德育充分融合,这样才能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做好基层的工作建设,校园作为青年人最多的地方,也是政治思想建设最高效的地方,作为新时代青年,更是应该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国文化,通过音乐让各族人民统一思想,通过音乐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通过社会大力宣讲的方式,丰富人民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通过社会这个强有力的载体,从而不断地提高各地方、各区域人民的文化水平,推进地方性文化自信自强。三是通过国家统一思想的方式,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无不意味着我们发展文化需要国家提供领导,全面落实文化工作责任机制,打好文化工作主动仗,提升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品格。通过学校、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德育美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而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振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2.011568.

[3]田莉.高校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音乐,2022(10):61-63.

[4]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3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62.

[6]丁予茜.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加强高校美育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40-41.

[7]姜晓玉.立德树人 从以美育人抓起[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9,57(10):60.

[8]马兰.高校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38(01):143-146.

[9]陆琦.以美育人 “五育”融合——基于“新艺+”项目式的美育活动创新与实践[J].中小学校长,2022(02):48-51.

[10]李昊灿.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5):109-118.DOI:10.19411/j.cnki.1007-8606.2020.05.019.

[11]付胜利,张勃.略论美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21-23.

[12]王滢.高校美育对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探析[J].教育评论,2015(02):64-66.

[13]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1):3-8.DOI:10.19877/j.cnki.kcjcjf.2015.01.002.

[14]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