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笔谈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根据近期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进行解读新课标的特点以及在新课标指引下劳动课从综合与实践课中独立出来后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劳动课程标准;小学劳动课变化;策略
引 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身心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新课标实施的意义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参加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劳动教育有被淡化、弱化的倾向。据调查发现,53 %的学生依靠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36%的学生离开父母就在学习和生活上无从应对,只有 11 %的学生会在家做简单的家务。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上升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家长和学校更看重成绩,小学阶段主要语、数、外三科的重视程度较高,虽有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程当成劳动课程安排,但真正实施的较少。大部分劳动课程是分给本班级的班主任兼职,由于对劳动课程的不专业,兼职的教师,在劳动教学任务中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也缺乏专业的综合素质,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教学。面对如此令人触目惊心困境,专家们呼吁:“劳动教育应该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贯穿基础教育始终。”“在法制层面上强化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保证他们尽量多参加一些家务和社区劳动。”
二、精研“课标”,把握“核心”
1.明确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学的本质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思,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2.研读“课程目标”
新课标劳动课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劳动核心素养为导向(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对劳动课程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1)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
(3)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
(4)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明确了总目标后,要清楚本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3.对照课标,寻找“差距”
对于第二学段 3 到四年级的课程标准里 8 个任务群里内容要求,与三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对应关系来看,有些任务群里并没有涉及到:如任务群第 7“新技术体验与应用” 和第 8“现代服务业劳动”;而对于有的教材课就找不到对应的任务群:如三年级上册第一章第 3 节“处理流鼻血”和四年级上册第一章第 3 节“护理小伤口”2 节课,显而易见,本套教材不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这就要求我们使用这套教材备课时,一边仔细研读教材,一边要不忘记新课标,看看如何设计教学让课标的目标尽可能多地达到。
三、研读“教材”,领会课标“新”教法
1.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劳动教育人员培养的主力军是教师,其劳动心态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就业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工作的质量,认识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精神价值的影响。其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技能。最后,老师应该给学生们营造一种劳动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有表现好的同学老师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学生更加热爱劳动。
2.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学生任务群中“农业生产劳动”,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农业劳动任务。小学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可以学会种植 1~2 中植物,要观察学生的植物生长发育情况,第二学段可进行 1~2 常见蔬菜,并体验蔬菜种植的过程,第三学段可种植蔬菜、果树等,学生能够学习到基本的种植方法。因而,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因校制宜,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不断创新和丰富多种课程形式的设计。
3.推进学科融合综合教育,确保劳动教育落地
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与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如在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等文本性与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上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劳动精神内涵,带动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中深入体会和内化吸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在数学、科学和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上强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引入,带动学生在劳动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科学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
4.课后评价,共促劳动素养
在小学阶段,课后是知识巩固的阶段,也可以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劳动核心素养为导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四个人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做不同任务群时的不同要求进行,例如,可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特点,可以用劳动完成清单,设置成按✮✮✮✮✮五星完成度进行评价,学生更喜欢。比如前面提到的任务群 1:清洁与卫生的评价,教师根据任务群进行语言评价,生生之间用✮✮✮✮✮五星中选择达到的程度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更理解了劳动的意义,劳动之后不仅收获老师的认可,同学之间的认可,同时让自己喜欢上劳动,也能积极的参与劳动。
总之,“双减”政策下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依赖于各位优秀教师的精心研究和实践,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课标”并加深自己的劳动素养,然后才能采用有效的劳动策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成长,在劳动育人理念的影响下,以行动力的培养反哺知识学习,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
[2] 马海山,李树宏: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西部素质教育, 2021(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