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音乐在高校的美育路径探究

张国仲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12期
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的重要性与潜力。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备培养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潜力的潜质。通过在高校中推广和传承民族音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文化认知和评估与认可等方面。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高校不断改进与创新,建立相关机制,争取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关键词: 民族音乐,高校,美育路径,文化自信,教学方法

引言: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传承。在这一背景下,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国内外的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阵地,应当充分发挥民族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本文将探讨在国内外高校中有效推行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将通过分析文化自信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民族音乐在此背景下的地位,来阐述民族音乐在国内外高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们将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路径,包括适当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的文化体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音乐。我们将强调民族音乐美育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这一途径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国内外高校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有助于培养更具文化自觉的新一代中国和国际社会的青年。

一. 文化自信与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传承。在这一背景下,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在高校教育中,如何将文化自信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学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文化传统和文化特点的自信,是文化认同感和自尊自信的表现。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塑造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民族音乐作为其一部分,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因此,了解、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情感,还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可以培养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文化生活。同时,民族音乐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理解,有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密切相关。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崛起阶段,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积极推广和传承民族音乐,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信的人才,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输出作出贡献。民族音乐美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国家在国际文化领域的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高校中的民族音乐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个体文化自信的途径,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和推动者。

总之,文化自信与民族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高校中,将文化自信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充分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将其纳入美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塑造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二. 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的挑战

高校中开展民族音乐美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文化认知等多个方面。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对于推动民族音乐美育在高校中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挑战。高校课程体系通常较为庞大,民族音乐教育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竞争有限的课时。这可能导致民族音乐课程的时间和资源受限,难以全面覆盖音乐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理论、演奏和创作等。如何合理安排和优化民族音乐课程,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的美育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与文化自信的有机结合【2】。而现代音乐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音乐欣赏、合奏、合唱、创作等多个方面。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音乐教育经验和跨学科的教育理念,而这在一些高校中仍存在不足。

学习资源的不足也是一个挑战。民族音乐美育需要合适的教材、乐器、场地和音乐会等资源,以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然而,有些高校可能缺乏这些资源,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参与音乐教育活动。解决这一挑战需要高校加大对音乐资源的投入,建立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支持体系。文化认知方面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一些学生可能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同,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民族音乐时难以建立起深刻的情感和认知连接。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成为民族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民族音乐美育还面临着评估与认可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评估体系往往更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而对于文化自信等软实力的评估相对欠缺。如何建立与民族音乐美育相适应的评估方法和标准,以及如何使这些成绩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中的民族音乐美育面临多重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共享学习资源、提升文化认知和建立评估与认可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美育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激发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应对挑战,为民族音乐美育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从而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的学生,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民族音乐美育的成功实施将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

三. 民族音乐美育路径与策略

面对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寻找适合的路径和策略,以实现其有效推行。一些可能的路径和策略,以促进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的发展。

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高校可以考虑重新设计民族音乐课程,将其纳入综合性的美育体系中。这包括开设多层次、多样化的民族音乐课程,覆盖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此外,还可以将民族音乐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推出跨学科的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方法需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技巧和乐理的传授,而在民族音乐美育中,需要强调情感与文化的传达。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音乐欣赏、合奏、合唱、实践创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3】。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音乐软件和多媒体教材,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

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至关重要。高校可以投资建设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包括音乐厅、排练室、乐器和音乐图书馆等。同时,可以积极与文化机构和音乐团体合作,共享资源,提供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会和演出,提高他们的演出经验和舞台表现能力。文化认知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这包括举办文化讲座、音乐会、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与民族音乐大师和文化传承人的互动,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认知。

评估与认可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高校可以制定民族音乐美育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衡量学生的美育成果。同时,还可以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将民族音乐美育纳入高校教育的正式体系,并推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为民族音乐美育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这一过程需要多方的协作与支持,包括学校、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评估与认可机制,民族音乐美育在高校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推广。

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的路径与策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支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文化认知和评估与认可等多个方面的改进与创新,可以实现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的有效推行,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确保民族音乐美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为高校中的民族音乐美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民族音乐美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四. 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与潜力

在高校中开展民族音乐美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性和潜力。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化自信与民族音乐的密切关联使其具有重要性。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通过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强化国家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文化自信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民族音乐美育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培养,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习民族音乐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品味、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4】。这些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职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有着紧密联系。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培养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包容性。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潜力巨大。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潜力。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为音乐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学生还可以将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到其他领域,如音乐创作、舞蹈、戏剧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这种跨领域的创新有助于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高校中的民族音乐美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民族音乐美育在高校中的推广和实践,将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与潜力在高校中的民族音乐美育中得以体现。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发挥创新潜力,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5】。

高校应重视民族音乐美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促进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发展。民族音乐美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在高校中推广和弘扬民族音乐,我们能够为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和国际形象的提升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

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的重要性与潜力。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还承载着文化自信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和创新潜力的发掘。高校应致力于开展民族音乐美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培养具备文化自信的综合型人才,推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然而,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文化认知和评估与认可等多个方面。要确保其成功开展,高校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建立相关机制,争取社会的认可与支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高校中民族音乐美育的有效推行,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凤.新课标下高校音乐美育民族化的多维度构建路径[J].艺术评鉴,2023,(09):129-132.

[2]郝梦菱,沈其昌.从“追梦红楼”组曲音乐会探寻高校美育路径[J].黄河之声,2017,(13):25-27.DOI:10.19340/j.cnki.hhzs.2017.13.011

[3]秦鹏燕.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4]王涛.民族音乐文化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294-296.

[5]黄倩.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188-190.

作者信息:张国仲,男(1976.12-),汉,四川眉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音乐教育方向

课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音乐在高校的美育路径研究(编号:23Y0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