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红色文化的跨学科学习校本化策略之建构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五(下)第四单元为例
摘 要: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红色革命精神的认同,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顺应新时代要求、落实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部编本五(下)第四单元为例,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解读、落实途径和评价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红色文化的跨学科单元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红色文化 跨学科单元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理念应“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革命年代距学生生活较遥远,仅靠教师讲授课本中的红色篇目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探索红色文化的教学新方式十分有必要。
语文学习任务群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1],因此笔者以部编本小学语文五(下)第四单元为例,通过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拉近与红色年代的距离,体悟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使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之中。
一、围绕单元内容,解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部编本五(下)第四单元围绕“责任”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每篇课文后均设置了不同的拓展性作业,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红色年代中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精神。这样丰富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整合阅读方法、查询阅读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契合新课标提出的“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
教师应将单元整体内容进行重组,构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借助实践活动和跨学科知识合作解决问题,将学习与生活、社会、互联网等进行联结,并通过小组合作的研学探究交流自己的认知体验,从而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宽学习场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制定单元计划,落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1.学习任务一:讲好红色故事,继承红色血脉
依据单元整体设计,前置《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和《清贫》的阅读,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小组自主阅读,如圈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第二步,小组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第三步,小组成员在组内进行红色故事初讲、互评后选出代表进行比赛;第四步,由全班投票选出优胜者。这样整个实践既关注了过程的有效性,又对活动结果有了呈现,让学生在结合课内外资源的基础上,讲述红色故事,自觉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2.学习任务二:诵读红色诗歌,讴歌红色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小组对红色诗歌进行多形式朗诵,老师录制视频并上传到班级平台上发起投票,依据点赞数对最佳红色诗歌诵读组进行颁奖,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学生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情境中,眼见到革命者坚毅的神情照片,耳听到慷慨激昂的红色旋律,心吟着字字铿锵的红色诗歌,沉浸式地走入红色年代,讴歌红色精神。
3.学习任务三:编演红色戏剧,走进红色故事
教育戏剧是一种运用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来培养全人的教育方式 [2]。红色戏剧能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人物,通过进入角色讲述故事,促进学生树立革命精神。
根据本单元课文编排,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围绕三幕剧展开:第一幕,毛主席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后,决定将岸英安葬在朝鲜;第二幕,刘伯承眼睛受重伤拒用麻醉剂,接受手术;第三幕,方志敏被逮捕,从他身上敌人连一个铜板也没搜出。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剧本编辑、道具服装制作和角色安排,让红色精神在学生的合作、表演过程中自然生成。
4.学习任务四:寻访红色基地,厚植家国情怀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到:“研学旅行作为跨学科实践性课程,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不忘红色初心”为本单元研学主题:第一站,参观烈士纪念馆,了解相城区的革命斗争历史;第二站,参观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试做小小讲解员;第三站,参观“海棠花红”党建文化主题公园,邀请党员代表进行宣讲,并指导学生填写好访谈记录表。通过让学生走进红色基地,近距离认识革命英雄,切身感受并认同红色文化。
5.学习任务五:观看红色影视,刻画英雄形象。
红色影视集时代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引导学生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前四项任务所收集到的资料和内化的认知,让学生筛选素材,以革命英雄人物为原型撰写人物小传,这是对学生跨学科学习后,运用学习经验的一次综合检验。如播放《沙家浜》后,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革命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内心世界,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重塑单元评价,深化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根据学生讲红色故事、诵读红色诗歌、表演红色话剧等不同项目,由不同主体,如教师、学生、家长、同伴等进行评价,利用多维度评价,展现不同评价主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2.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评价标准要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为依据,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红色戏剧的表演形成观察评价,通过制作戏剧道具给出作品评价等。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性,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评价结果的产品化。教师要给学生展示跨学科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的成长有迹可循。可以将学生的习作编撰成册,制定成班级红色文化习作集;可以将学生表演的红色戏剧和诵读视频上传到班级平台,通过学习成品的产品化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内驱力。
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进行红色革命文化单元的学习,以任务驱动来落实单元目标,有助于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满春燕.角色育人: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及学科转化[J].基础教育课程,2021 (06):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