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工科背景下多元融合、学科交叉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旭 卢彪 邱慧丽
  
三人行媒体号
2023年17期
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使当代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网络工程具有后续发展动力足,应用范围光的特点。这也使得网络工程方面的技术工作人才成为当前社会需求的热点。在此背景之下,在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以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移动互联网人才为目标,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培养移动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为主,把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定为网络软件开发和信息安全两个方向。

关键字:新工科建设;网络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安徽省一般教学研究项目(2021jyxm1525);安徽省一般教学研究项目(2021jyxm1517);安徽省一般教学研究项目(2021jyxm1515)。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2sdxx029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使当代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网络工程具有后续发展动力足,应用范围光的特点。这也使得网络工程方面的技术工作人才成为当前社会需求的热点。网络工程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1、网络工程技术的应用在软件开发与测试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C++、JAVA和VB等计算机程序编写的专用语言是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技术支持。没有这些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就不可能方便、快捷地编写新的软件。其次,当一款新的软件开发出来的时候,为了更好地监测软件性能,和及时修改软件漏洞,也需要网络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士对软件进行测试和修补漏洞,从而使新开发出来的软件可以更好地投入市场使用。

2、网站设计、制作和维护也离不开网络工程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一种异于实体店营销的新型营销方式。由于网络营销不需要提供实体的店面支持,以及大量的现金支持,所以逐渐发展成为企业产品推广和营销的重要平台。因此,对于企业营销网站的设计、制作和维护当然也离不开网络工程技术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也会产生对网络工程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

3、网络安全的维持也是网络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虽然网络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快捷的服务,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安全问题和隐患。黑客通过攻击或入侵信息网络盗取私人用户和公司企业的私密信息,以牟取非法利润……这些由网络引发的安全隐患及问题都需要具有网络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员通过检测病毒软件、不断开发和升级杀毒软件等措施来解决。

在此背景之下,学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意见,在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

二、研究目标

根据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办学理念,结合国家和安徽省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学院新工科改造、升级总体建设目标的确定主要依照“三个符合”原则,以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为特色、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国家实践基地为依托,探究理论和实验课程之间关系,以教学体系改革以及实验体系改革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素质与实践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行业特色、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资源管理平台。

加强计算机各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发布计算机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研制新兴计算机专业质量标准,依据标准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形成内生的、有效的质量文化,强化生命线意识,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将围绕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这五个角度来打造精品课程。线下精品课程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线上则依托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课程——慕课展开。线上和线下结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以教师“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同时也要推进“智能+教育”,打造虚拟仿真精品课程。

三、研究方法

1、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多元融合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设下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主要以培养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为中心,产学研三方确立协同目标;以互惠互利和资源共享两大原则为主线,确立组织领导架构;依托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构建融合共享机制;立足于课程体系、育人队伍、实践教学以及质量评价四个方面优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和信息平台的五大优势,完善育人保障机制,建立新型“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多元融合育人模式参与主体以新工科人才这一总体协同目标为导向,融合高校育人目标、企业育人目标、科研机构育人目标形成产学研共同育人目标。打破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瓶颈,共同实现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坚持互惠互利、资源共享,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深度协同,实现成果最优化的同时带动边缘产业的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刺激新兴、 新型和新生专业的升级优化,继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校企之间加大各方面资源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途径,参与主体共同打造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信息交互和资源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新工科人才的输出。以学科交叉为引领,建立产学研协同优化课程体系;实行“三导师”与“双师型”教师双轨发展,强化育人队伍;结合产业需求,产学研协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行标准化建设,产学研协同优化质量评价体系。

2、以学科交叉为引领,产学研协同优化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学科交叉为引领,提升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交叉多学科内容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云计算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依据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到真正的IT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学科交叉复合,产学研协同优化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 建立新工科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实训与实践平台

依托企业技术背景,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践基地构建的重点在于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践教学基地。基于系统导向,建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建成国内领先的基于多元算力的智能化教学、科研、实践平台。联合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力量,共同探索校企生态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且提供社会化服务。产学研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时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考虑:第一阶段是操作层和基础层,主要指大二阶段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实习为辅,让学生早早地和企业接轨;接下来是设计层,这一层面主要是学生各类创新大赛与工程项目、企业产品设计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最后是综合层,主要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科研项目、工程项目、产品设计及创新大赛的磨练,鼓励学生为就业做好准备。

建设线上线下实践平台,线上共建信息合作平台,线下共建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落实产学研合作联动机制。结合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网络直播等方式教学,“线上+线下”实践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产学研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师生互动性,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工作带来全新动力。参与平台建设的教师可以来自不同的部门,实现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共享。教师可以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来修正研究方向,企业可以通过高校教师来解决理论问题,实现合作共赢的机制创新。同时加强三方合作过程管理,注重过程数据的积累,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活性、自觉性、长期性和制度化。企业将项目式和案例教学可以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可以构建校内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切实培养学生的复合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必要性,顺应“新工科”发展趋势,结合网络发展需求,按照新工科对网络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 能力和技能等需求,根据新工科教育理念,制订网络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新工科网络人才为目标,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机制,打造新工科实践育人新模式,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整合相关专业和教育资源,与多家企业共同建设高水平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其他院校提供新工科人才实践育人机制参考与实践经验借鉴。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