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到西方人家中做客赴宴礼仪及关键英语词探究

黄学周
  
城市规划集
2022年24期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走亲访友的,去朋友家做客吃饭总会带上一份礼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也逐渐增加,被邀请到外国人家中做客的机会也就多了,这时尤其要注意到外国人家中用餐的礼仪。个人卫生,衣着整洁,举止文雅,按约定时间抵达等都是属于中西方共通之处,在此就不一一详述。本文重点还是突出在送礼和用餐两大环节,发现文化差异之处和必用英语描述的术语之处,做到有的放矢。

一、做客送礼环节

1、千万别送贵重的礼物

在美国国会道德准范中规定议员和其雇员最多只能收49.99美元价值以内的礼物。但是如果送礼的是会导致权钱交易情况发生的人物比如:游说者、外国使节、公司法人等,这些人的礼物不管价格多少一律拒收。出于某种场合当面无法拒绝的情况下,收礼者要回来写报告、罗列证人、上交礼物,议员要是想一声不吭的收入囊中,在美国那么多狗仔队记者的火眼金睛下,被发现曝光后是一定要辞职的。在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办事,符合规定经办人必须得给你办;不合规定送礼也没用。行贿本身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违法的,而乱送礼好事都会变成坏事。所以到西方人家做客,礼物千万别太贵。

2、送礼要撕掉标签

中国人送价格较低的礼物时怕丢面子,一般都会故意隐蔽掉价格。送贵重礼物就会故意将价格标签留在显眼处。生怕收礼者不知道价格。如果在外国人家里,将贴有标签的礼物给英美人,有礼都变成了失礼。[1]

3、上门做客送礼当送女主人

外国人以请宾客上门吃饭为接待的最高礼节。他们把家当做是最神圣,最隐私的地方,所以只有个别最熟悉的朋友才能不需提前预约就可登门拜访。如果有男主人开车接你去,千万别把礼物就在车上递给男士,按照风俗应该送礼送夫人。到外国人家吃饭一般带巧克力、红酒或者鲜花。三样你可以任选一样,当然三样都备着也没有坏处,毕竟都不是很贵的东西。中国人则是要到五星级酒店点一桌的饭菜才觉得倍有面子,吃剩下的菜越多表示主人越热情,这点从今天的观点看着实有些浪费粮食了。

4、礼物外包装很重要

与其说外国人看中礼品的价值,不如说他们会更注重外在的包装。在美国各大商店和饭店都有提供专门的礼品包装纸和装饰服务,有时候包装上花的钱比礼物本身的价格还要高。包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5、购买礼物要有异域情调

礼物最好不要来之收礼者本地。作为中国人,像筷子、茶叶、年画、中国结、对联什么的,外国人觉得新奇,送给他们准没错。茶叶他们品不来(外国人也有茶,但是他们喝的是茶包,不是中国人喝的传统中式茶),把印有中国山水画的精美铁制空茶盒送给他们,反而比送中国茶更有效果。外国人不看重礼物的价格,但是在意礼物的价值。[2]

6、送礼要有诚意,要注重平等的原则

在美国,送给领导和同事的小礼物要尊重平等原则,一视同仁,不能领导的礼物大气贵重而同事的礼物应付敷衍。中国人比较容易反其道而行之。给上司送礼的人特别多,送礼给下属的倒是闻所为闻。某家婴儿出生,不要只给婴儿带礼物,要给这婴儿家的哥哥姐姐各准备一份,以免让他们觉得新生儿使他们倍感冷落。普通的异性朋友,别登门送内衣和小首饰,不然会让人误会。不要在别人夸某样东西好的时候就随口说:“那送给你吧。”因为老外很可能是礼节性的恭维,未必真的想要东西;另外他们会觉得中国人心血来潮,诚心不够;最后要是真的接受了,不就等于暗示他们的恭维其实是有贪心的成分在里面。

外国人接受礼品时,往往会当场打开,这时送礼者介绍几句礼物特色,受礼者赞扬一番,气氛颇为亲切融洽。中国人传统认为外国人这种方式显得主人有些些贪心的成分。国人一般会客气一番,然后将礼物放在一边,聊些其他话题,等客人走了,再打开礼物品头论足。对于上门做客带酒来的客人,外国人就把酒打开,配着宴席中的菜喝。收了其他的礼物,他们学会珍惜和爱护。在下次见面的时候展示出来,特别是领带或者小饰品什么的,这样送礼人会觉得自己被重视,而倍感高兴。[3]总而言之,中国人送礼看重物,而外国人注重送礼形式本身,和欧美人礼尚往来要控制在很小的数目,这样做不仅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别人。

二、正式西餐上菜流程

登门拜访,送完礼物寒暄之后,就到了正式用餐环节,这里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关注一下用餐的时候会遇到哪些与中餐不同的菜品:

1、appetizer/starters 叫做开胃菜或者头盘

法国菜会在头盘这个地方再细分,分成Amuse Gueules咸点心 和 Hors-d’oeuvre前菜两个部分。前菜因为量少,而味道均偏酸咸。主人必须发挥自己的创意,去增加客人的胃液,常见的有鱼子酱、焗蜗牛和鹅肝。美国人则追求简单便捷,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的发明就是他们不在意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美国人开胃菜会选择直接吃各种各样的蔬菜或者水果沙拉。

2、汤(soup)

中国人认为肚里空空喝太多汤汤水水会造成胃液稀释,不适合消化。但国外的汤量比较少,就小小一碗。其次国外的汤要么是浓稠型的,要么就是汤里面大部分被肉片、蔬菜或者海鲜填满,实际入口的汤量并不是很多。近几年意大利式的吃法流行起来,加上喜欢品酒的人一般都不喝汤,所以上菜中带汤的情况慢慢少了,但是并不是没有。[5]

3、鱼(Fish)

外国人吃鱼怕麻烦,喜欢吃那种刺比较少的,通常还是去头去尾然后选择不怎么带刺的中段肉质大块部分,把比较明显的粗刺去掉,做成所谓的“鱼排”来吃。上面浇一些汁。

4、main course(英)/entrée(法)主菜

烤的猪,牛,羊肉。一般美国人没有那么讲究,就直接从开胃菜过度到主菜。主菜也只吃一道,没有第二道。

5、granite(法)/icefrost(英)雪泥

又称冰霜,主要原料是饮用水、食糖等,它与冰激凌的最大不同在于油脂少,含糖量高、组织较冰激凌粗糙,属于清凉爽口型。法国人是为了用这个来去除上舌头上前一道菜的味道,以便更好的品尝下一道菜。

6、gibier 第二道肉/野味

如果主菜是牛羊肉,这道菜是鸡肉或者鹅肉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7、cheese and wine 奶酪(芝士)与葡萄酒

(1)奶酪

很多人用奶酪代替餐后甜品。奶酪制品都是由牛奶浓缩而成。中国人目前接触的奶酪主要是汉堡里的夹的那层奶酪夹心(cheese wedge)和吃意面时撒的奶酪粉(cheese powder)。但是在真正西方吃饭场合,外国人还会把奶酪切成小块,配着饼干或者葡萄酒放在嘴里咀嚼。奶酪从制作方法上可以分七种:鲜奶酪(fresh,含奶油,新鲜,披萨里含有的正是这种,以意大利的“mozzarella”马苏里拉奶酪最为出名)、白霉(white mold,表面有白色真菌,有呛鼻味)、羊奶酪(chevre,制作过程与鲜奶酪一样,偏酸)、水洗(wash,用盐水和酒多次洗过,很臭,别名“神仙臭脚丫”) 、蓝纹(blue,表面有蓝纹,与白霉相反,靠内部发酵,呛鼻,刺激舌头,咸中带苦)、半硬型(semi hard,常见于三明治,汉堡包里面,口感温和,易溶解)和硬型(hard type,经过强力挤压,和半硬型一样适合长期保存,味道浓厚,可以直接吃或者磨成粉状撒在意面上)。

(2)葡萄酒

葡萄酒入门需要一定的天赋,在喝酒的动作上必须做到摇(轻轻晃动酒杯)、观(看酒的色泽)、闻(嗅出酒的香味)、品(抿一小口)和谈(说出自己闻到什么香味,比如花香还是果香,品出的酸度和单宁如何,该酒是由何种葡萄种类酿制而成等等)。那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做到红葡萄酒(red wine)配红肉(red meat,猪牛羊),白葡萄酒(white wine)配白肉(white meat,鸡鸭鹅)。动作模仿主人即可。[6]

8、dessert 甜点

点心、冰淇淋,水果等。点心中最常见的是cake蛋糕, mille feullie拿破仑(千层派), tart水果塔和pan cake松饼。拿破仑蛋糕其实和拿破仑没啥关系,因为这种甜点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地区,那不勒斯的英文“Naples”和拿破仑的英文“Napoleon”十分接近,所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拿破仑蛋糕”。

9、beverage 咖啡可乐等饮料

饭后居家外国人喜欢喝一杯咖啡,再来两块糖果或者小饼干,宾主移位置大厅闲聊,日子赛过神仙。如果选择是喝咖啡,咖啡的挑选也是很讲究的。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成为点咖啡的专家,这里就要对不同咖啡所带的成分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有:

(1). 黑咖啡(Black Coffee),用咖啡豆烧制,不添加任何的奶、糖等。保持原味。也被翻译为清咖啡。

(2). 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该单词为意大利语。是在短时间内用蒸汽高压迅速萃取咖啡液的技术,几乎所有咖啡厅、饭店、餐馆贩卖的咖啡都是Espresso。 因为是浓缩,Espresso通常都是小杯,味道相当苦,制作优良的意式浓缩咖啡表面浮着一层带有细密斑纹的油脂。

(3). 美式咖啡(Americano)。美式咖啡就是为了让大众百姓能够接受浓缩的Espresso,而往里掺入大半杯白开水。这么多的水会使咖啡的味道变柔和,颜色浅下去。很多咖啡馆的“今日咖啡(Coffee of the Day)”其实就是这种加入大量水的Espresso,因为是菜单上最便宜的一种,所以常常作为餐后饮料免费赠送给客人。通常咖啡馆会顺带赠送奶精和糖包。在美国,如果是先加水,再加Espresso,则会被称为长黑(long black);加入两倍于Espresso的水,又被称为长走(Lungo)。

(4).拿铁(Late/Latte)是杯底先倒入少量Espresso,然后加入成分高达70-80%的牛奶,顶部为一层奶泡(milk foam),优秀的咖啡师傅会在奶泡上绘出各种各样可爱的图案。

(5).卡普基诺(Cappucino)都是Espresso打底,中间一层的牛奶和顶上浮着奶泡。传统的卡布奇诺咖啡比例含量是三分之一意式浓缩咖啡,三分之一蒸汽牛奶(steamed milk)和三分之一奶泡(steamed milk foam)。卡普基诺咖啡的名字与到意大利布道的爱尔兰圣方济会修士有关。意大利人研制出的这种咖啡和这些传道士的服饰颜色很接近。褐色长袍和尖顶的帽子是这些修士的标配,意大利人给这整套服装取名“Cappuccino”,慢慢的咖啡也用同一个单词叫开来。

(6). 摩卡(Mocha)。摩卡起源于红海边的阿拉伯国家也门的一个小镇摩卡。一般来之北非和阿拉伯世界产区的咖啡豆都从小镇摩卡运往世界各地,故用这一带咖啡豆制作的咖啡均称之为摩卡。制作摩卡咖啡需要在Espresso占三分之一量和牛奶占三分之二量的基础上,加入巧克力糖浆(Chocolate syrup)

(7). 维也纳咖啡(Vienna coffee)制作时首先倒入2冲Espresso、然后是加入经过不停搅拌的生奶油(whipped cream)直到杯子被填满,生奶油脂肪含量会比较少,因为30%的脂肪在搅拌中和空气中和了,最后撒上五彩缤纷的巧克力七彩米。

三、西方餐桌礼仪

1、刀叉摆放规矩

(1)、刀摆放在盘子右边,叉在盘子左边。但是如果是左撇子,可以颠倒过来。

(2)、在刀叉都有很多把的情况下,一边是按照上菜顺序放的。所以不懂的人就从外往里使用,最先用的是离盘子最远的那对刀叉,实在记不住,依旧可以观看主人是怎么使用。

(3)、还未吃完临时离席,可以把刀叉摆放成八字形,放在盘中,切忌刀叉相碰(八字形刀叉相碰表示对菜表示不满),告知女主人不要把盘子收走。

(4)、吃完后刀叉竖着平行在盘子内,女主人就明白客人用餐完毕,可以收拾餐具了。

(5)、吃水果用的刀叉一般被放在盘子正上方,而且水果叉只有三个叉尖,刀叉都比较小,相对好认。

2、餐巾使用礼仪

(1)、中国人一般选择餐巾压在主餐盘下,有些外国人喜欢挂在脖子上,最正确的用法还是

叠成为一个三角形,三角对着桌子,轻轻地放在大腿上。[4]

(2)、中途离席片刻,把餐巾放在自己做的椅子上,暗示女主人不要收拾掉餐具,等会儿客人还会回来继续用餐。

(3)、中国人喜欢在用餐期间另外使用纸巾擦嘴巴周边的油渍,而国外都是用餐巾擦拭嘴边。

(4)、餐巾还有掩盖吐各类骨头、剔牙等不雅动作的作用,而中国人一般选择用手遮挡。

(5)、用餐完毕,选择随意把餐巾折叠几下放在盘子周边,暗示女主人可以撤下餐具。如果叠的太过于精细整齐,反而不好,因为这是暗示女主人今天菜做的不好。

3、喝汤礼仪

(1)不管是中国、日本还是西方,喝汤发出声响均被视为不礼貌,只有在日本吃面食的时候可以发出声音,来表示对煮面者的赞美。

(2)汤匙入口之前,最好在汤碗边缘轻轻刮擦一下,这样可以避免汤汁低到下巴、腿上或者桌面。

(3)喝汤的时候是汤匙往嘴边递送,而不是人靠近汤碗,喝之前最好不要用嘴把热汤吹凉。

(4)因为不能端起汤碗直接喝,所以碗底剩一些汤汁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4.食用肉食礼仪

(1)不能在吃之前就把肉全部切好,而是切一块,吃一块。

(2)切的肉大小要合适,合理的大小标准就是嘴轻微一张即可入口。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血盆大口”。

(3)切肉的时候不要像锯木头,让刀和盘底接触发出响声。从肉边缘往里切,一刀下去。如果未切分离,再补一刀。

(4)吃肉时不能发出声响,口中食物未咽下,不要继续再往嘴里送。

四、总结

饭局完了以后可以主动要求帮忙清理剩余饭菜或者跑到厨房去洗碗盘,欧美人也不会让他们的客人这么辛苦,肯定也是客气地拒绝。吃完饭后宾主可以聊一个多小时。聊天时不要像间谍一样用眼神在房间里左顾右盼,除非乔迁之喜外国人主动邀请你四处参观。A constant guest is never welcome. “久待讨人厌”这句谚语其实可以很好的对到别人家做客的人都提了一个醒,时间差不多就可以告辞离开。第二天按照西方传统再给邀请你的外国人发一封感谢信,对他们为招待你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这样一来外国人一家都会感谢你这么体贴,你可以随时期待他们的再次邀请。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后裔,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要表现出发挥出我们老祖宗的优良品质和礼貌传统,每个人走出去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所以学会并活用以上的礼仪和英语表达就成为体现一个人素养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朱永涛.英美文化基础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11):97-99.

[2] 曹明逸. 体验西方礼仪[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31-36.

[3] 服部幸应. 西餐礼仪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1):85.

[4] 徐蕊. 优雅的用餐礼仪[M]. 哈尔滨出版社, 2011,(9):211-212.

[5] 唐德根. 西方文化与礼仪[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8):57-59.

[6] 罗常陪.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出版社, 2011,(6):66-68.

作者简介:黄学周(1977-),男,汉族,福建光泽县,商务英语专职教师,副教授职称,硕士学历,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英美日语言历史文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