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云南鹤庆金沙江干热河谷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造林技术模式试验与探索
摘要:鹤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通过营建干热河谷水土流失治理、退化山地综合治理、兼用树种生态栽培等示范林以及抗旱植物资源开发、严重退化区的快速营建技术、高效农林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等研究、示范、推广,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提供全面、先进、可行的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为实现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造林技术模式;试验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状况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经100°01′~100°29′,北纬25°57′~26°42′之间。东隔金沙江与丽江市永胜县相望,南与宾川接壤,西以马耳山脉与剑川、洱源为界,北与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相毗邻。全县南北长约73km,东西宽约32km,呈狭长形,国土总面积2395km2,其中山区、半山区和峡谷区面积占89.7%。县城所在地云鹤镇距州府大理市下关128km。金沙江自丽江由北向南进入境内,流经县境东部边缘,在洛崀出境,过境长53.5km,该段河道切割较深,水位变化大。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的龙开口镇、黄坪镇为干热河谷区,松桂镇、六合乡、西邑镇、金墩乡等为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1.2 生态恢复综合治理造林技术试验模式与地点
本次试验的模式为云南省鹤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退化山地综合治理兼用树种生态林营造治理模式,模式所在地点为云南省鹤庆县松桂镇文星村、黄坪镇黄坪村和新泉村、六合乡松坪村、龙开口镇朵美村和练厂村。
2 生态恢复综合治理造林技术试验模式实施过程
2.1针对鹤庆县地处金沙江流域的黄坪、龙开口两个乡是典型的干热、半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恶劣,造林难度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干热河谷区造林树种和造林方式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营建试验。选择引进了黑荆树、苏门答拉金合欢,印楝、塔拉、木豆、台湾青枣、蒙自石榴、油桐等近20个树种,建立了试验示范林和不同地带典型区域的示范样板林。
本次试验共建立试验点6个,面积2850亩,其中:松桂镇文星村202.2亩,种植桑树,设置2个小班。六合乡松坪村100亩,种植核桃、青刺果,设置2个小班。朵美乡朵美村100亩,种植甜酸角、木豆设置1个小班。炼厂村122.8亩,种植苦楝、木豆,设置2个小班。黄坪镇黄坪村319亩,种植石榴、木豆,设置2个小班。新泉村2006亩,设置2个小班781.6亩,种植苦楝、木豆。2个小班1224.4亩,种植墨柏、黑荆。
2.2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让科技试验点成为金沙江流域生态建设的样板和技术辐射源区,在黄坪镇的白莲村试验点建立了一个管护观测站。同时,建立了每个水平面积为100 m²的径流观测场8个,在造林地和非造林地内设置了6块20×20m的植被动态监测固定样地,设置了必要的气象观测仪器,以对当地的气候和退耕还林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深入的观测研究。对白莲村和炼厂试验点的退耕还林地土样进行了分层分含量测定。
2.3进行了退耕还林地标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在全县举办了6期退耕还林科技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
2.4在黄坪、龙开口营建树种筛选、退耕还林高效模式试验林,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达80%以上。
2.5 通过21个树种的筛选试验研究,初步筛选出优良树种14种,初步总结出最佳的适宜造林区及与之配套的各项繁殖栽培技术。
2.6完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
2.7建立退耕还林迳流观测场,按计划开展各项预定的效益观测工作。
2.8开展整地改土、蓄水保墒、集水节水造林等技术试验研究。
3生态恢复综合治理造林技术试验的技术要求
3.1主要技术内容
3.1.1金沙江干热河谷优良树种筛选及配套人工造林技术。
进行造林实验,对引进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和育苗造林技术开展研究,筛选出适宜干热河谷立地条件的优良引进树种。进行栽培实验,对适宜干热河谷立地条件的造林树种进行筛选,选择优良乡土树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抗旱抗逆性强,保土保土能力强及经济价值高的乔灌树种。进行整地改土、蓄水保墒,集水节水技术试验,研究不同造林整地方式、地面覆盖等技术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和造林成和率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初植密度、林分抚育管理技术。通过各单项技术的研究整合,形成干热河谷立地造林配套技术体系。
3.1.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研究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包括初植、补播、人工促进萌芽更新对次生植被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幼林生长的影响,提出人工促进定向恢复配套技术。
3.1.3林农复合经营技术
研究不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及优化配套技术,包括林草、林药、林果、林经等不同模式的种间关系和结构调控技术,提出适于干热河谷立地条件下乔灌草优化组合方案。
3.1.4干热退化山地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通过构筑水平或水平沟、侵蚀沟的水平截流沟、生物谷坊等,再通过营造多树种多组合的植物群落,共同构成以调节地表径流,增加坡面土壤水分,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山地水分循环的生物生态工程系统,达到生物与工程综合治理的目标。
3.1.5集水保水造林技术
(1)改土截流
通过造林预整地技术,在山地上采取各种雨水拦蓄措施,促进雨水就地渗入,达到雨水在时空上的聚集,最大限度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适时造林
根据干热河谷地区的气候特点,采用容器育苗,在雨季初期进行造林,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苗木恢复生长的时间,充分利用雨季高温高湿的有利条件,加速生长,提高其抵御来年旱季严重的水分胁迫能力。
(3)松土及种植台的整理
通过采取松土及对种植台进行整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小地形及其地表质地,使之有利于阻拦坡面径流,使土壤充分保持天然降水。
3.1.6与退耕还林工程紧密结合的壮苗培育配套技术
种苗是生态建设工程的物质基础,针对试验项目种子出苗率低的问题,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种子出苗率。
3.1.7林种布局、树种搭配与配置模式技术
结合树种筛选、造林密度、混交林营造、地面覆盖对苗木生长量和成活率的影响以及施肥等试验,提出树种的适应区域范围和相应的树种搭配与配置模式。
3.1.8退耕还林后以密度调控、水肥管理为主的林地抚育及经营管理配套技术
在退耕还林地中,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非常快,如不及时进行抚育管理,幼树的生活空间会被其所占有,影响幼林生长,通过相应试验提出行之有效的以密度调控、水肥管理为主的林地抚育及经营管理配套技术。
3.1.9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建设效果评价
通过对项目实施区域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的监测,进一步阐述进行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以有对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程度进行评价。
3.2技术方案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3.2.1树种筛选试验
根据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前期工作并考虑其经济性状,选择了21个树种进行筛选试验。造林初植密度111株/亩, 试验小区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每个小区面积1亩,重复三次。
3.2.2造林密度试验
用黑荆树、墨西哥柏、藏柏、川楝四个树种为试验树种,造林密度分别为:222株/亩(株行距1×3m)、168株/亩(株行距2×2m)、111株/亩(株行距2×3m)三种规格,试验小区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每个小区面积1亩,重复三次。
3.2.3混交林营造试验
以黑荆树、墨西哥柏、藏柏、川楝为主栽树种,造林密度152株/亩(株行距1.5×3m)、111株/亩(株行距2×3m)、89株/亩(株行距2.5×3m)三种规格与合欢、木豆、山毛豆等灌木树种进行株行距1.5×3m的行间混交试验,试验小区面积1亩,重复三次。
3.2.4整地试验
(1)试验整地方式:块状整地、撩壕整地。
(2)整地规格:块状整地40×40×40cm,撩壕整地40×40cm。
(3)试验树种:黑荆树、墨西哥柏、川楝。
(4)试验密度:89株/亩。
(5)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每个小区面积1亩,重复三次。
3.2.5地面覆盖对苗木生长量和成活率试验
在块状整地上进行地面覆盖试验,在苗木定植初期,每一整地类型有1/2的面积进行以塑料薄膜为地面覆盖物试验,薄膜大小规格为80×80cm。
3.2.6造林配套技术及管理措施
退耕地由于常年耕作,此类土地上的杂草也适应了一年一度的耕作措施,宿根杂草很少,大多以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为主,此类植物生长快,植株比较高大,造林幼苗的生活空间很快被其占有,对其生长抑止作用很大。所以,造林后至幼林郁闭以前,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满足幼苗对水、肥、气、光、热的要求,使其迅速生长,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林分及早郁闭。
3.2.7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有关复合经营技术
(1)香椿+牧草、林药间作模式技术试验;
(2)地埂绿篱及小片状构树纸浆用材复合经营技术试验;
(3)甜酸角兼用树种生态林营建试验;
(4)川楝+木豆退耕还林高效模式营建试验。
3.2.8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植被恢复配套技术研究
退耕还林中,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荒山还林造林粗泛,成活率低,不解决荒山还林问题,退耕地造林成效再高也难达到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技术指标要求。因此,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植被恢复的目的就是变草本植物为灌木植物的灌草丛,使其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在龙开口镇开展以当地优势树种余甘子、车桑子为主,引进新银合欢、金合欢、苏门答腊为主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植被恢复试验。
4 生态恢复综合治理造林技术试验的成效
4.1解决干热河谷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造林中的技术问题
4.1.1初步筛选出分别适宜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树种
筛选出适宜在海拔1400米以下地带造林的树种6个﹙甜酸角,苏六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久树,山毛豆,印度黄檀﹚,适宜在海拔1600米以下地带造林的树种5个﹙构树,木豆,坡柳,余甘子,川楝等﹚,适宜在海拔1400—1700米地带造林的树种4个﹙山合欢,黑荆树,墨西哥柏,干香柏﹚。
4.1.2初步总结出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干热河谷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造林模式
香椿+牧草,川楝+木豆的林草配模式,甜酸角+钝叶薯蓣的林药配置模式,川楝+新银合欢的乔灌混交模式,墨西哥柏+黑荆树针阔带状或块状混交模式。
4.1.3重要树种的繁殖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以前的方法育苗,由于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苗木出圃率低,不仅会造成种苗成本增大,还会因种苗数量不足而影响当年造林任务的完成。经过项目组的多年研究,种子发芽率提高了4倍多。按此研究方法培育的苗,缩短了出苗期,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和苗木出圃率。
4.1.4组装,配置和集成了一系列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技术
部分树种或草种的育苗,预整地方式,苗木质量规格,造林时间,树种搭配与配置,与退耕还林目的要求相一致的林地抚育管理技术与措施,林地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已初步完成,实用于退耕还林的综合配套技术初成系列,若再通过一定时间的观测评价,不断补充完善和调整总结,将更加系统,成熟和实用。
4.1.5成功探索了提高林业常规技术到位率的林业工程组织管理形式
项目组在试验示范林营造过程中,采取试验点选择,实地踏察,规划设计,试验方案制定,试验示范地布置等步骤,然后选择造林专业队按试验设计方案施工。
4.2生态恢复综合治理造林技术试验的效益
该模式可为云南省干热河谷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的科学有效治理提供技术与样板,可为陡坡退耕还林工程提供技术与样板,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劣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技术保障,为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区干热河谷造林技术研究,在树种选择与繁殖技术,树种搭配与配置技术及模式,生态经济型复合群落营建技术与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将退耕还林的上(种苗),中(营造林),下(抚育与经营管理)各技术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系统完整的退耕还林实用技术体系,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另外,总结提出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不同海拔段的适宜造林树种,已在鹤庆县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2.1生态效益
(1)新增森林面积2850亩,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及植被的保护与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2)涵养水源,按每亩蓄水25立方米计算,项目区每年可蓄水71250立方米;
(3)保土保肥,按每亩每年4000公斤计算,项目区可保土11400吨,按每亩森林每年可减少土壤中氮、磷、钾流失折合有机肥56公斤,则项目区每年可保肥159.6吨。因此,项目建成将改善我县的小区气候条件,改善小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从而提高区内农作物产量。
4.2.2社会效益
(1)干热河谷区一方面环境退化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该区域光热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利用。通过本项目示范推广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的方向。项目示范区造林技术和生态治理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进一步坚信了生态脆弱地区广大民众恢复生态、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2)通过项目实施,结合全县结构调整,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突出地方特色,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点,退耕地的环境条件及群众的意愿,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等。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结合干热河谷地区造林难度大的实际,合理选择树种和造林模式,实施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等多种形式营造林,成功探索和推广了“生态防护林乔灌混交型”、“生态功能经济型”、“兼用树种多功能生态防护林”、 “用材树种生态防护型” 、“退耕密植种桑”、“林—草—畜”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林模式,既确保生态效益目标的实现,又兼顾到了退耕农户的收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双赢。
(3)通过示范推广及技培训,提高项目示范点和周围地区林草骨干(农户)的科技水平。在项目实施中,不断吸收当地干部、群众参与,组织专门培训,使他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今后生态建设的技术推广奠定基础。
4.2.3经济效益
(1)一是提高地方群众收入,开辟乡村振兴的增长点。因为项目在树种选择上考虑到多功能、多效益,不但可以发挥其保水、增费、固土等生态功能,同时又可生产部分干鲜果品满足社会需求。示范点的经验在流域内得以全面推广,必将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二是有利于绿色生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在已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示范点上还将进一步开展新的繁殖栽培技术,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开创更新的道路。
(3)三是选用质优、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的蒙自石榴与香叶天竺葵、甜酸角与木豆或构树等树种组合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鹤庆县金沙江流域黄坪、龙开口两个乡镇,海拔1400米以下的地区。通过试验示范种植,当地群众已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退耕地中种植桑树,退耕户养蚕,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每亩桑园养蚕收入平均4000元以上,并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采用香椿纯林种植,林下种植黑麦草,割草饲养牲畜。香椿树长势良好,造林保存率90%,平均树高2.7米,胸径3厘米。建设后每株采嫩芽10朵, 每朵0.2元,每亩收入334元,加上种草、养殖畜牧收入100元,国家补助260元,共计694元。目前,平均树高6米以上,胸径8厘米。每株可采120朵,加上种草、养殖畜牧收入,经济收入近4500元。
5 生态恢复综合治理造林技术试验的结论与评价
通过观察试验,表现较好的树种有黑荆树、木豆、台湾青枣、蒙自石榴等十多个品种,该生态恢复造林技术模式适宜推广范围为云南省干热河谷干旱半干旱退化生态环境地区。
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退化山地综合治理兼用树种生态林营造治理模式、生态恢复重建与模式配置技术对长江上游乃至西南地区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环境的治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促进这些地区社会经济持续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由于本试验是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营造林体系建设,通过营建干热河谷水土流失治理、退化山地综合治理、兼用树种生态栽培等示范林以及抗旱植物资源开发、严重退化区的快速营建技术、高效农林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等研究、示范及推广相结合,为国家在云南正在实施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提供全面、先进、可行的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为实现退化山区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永忠,李昆,张春华.鹤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几个适宜造林树种育苗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4(04):106-109.
[2]胡月,卢阳,金可,周火明,万丹,张乾柱,闫建梅.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1,38(10):69-75.
[3]李中祥.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4(增刊):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