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济宁市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灾减灾策略

狄瑞彤
  
中国地名·科技与信息
2022年21期
济宁市气象局 2720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增暖的形势下,济宁市暴雨洪涝、冰雹、干旱、低温冷害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不断攀升,每年均会给农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基于此,本文结合济宁市农业生产情况以及气候实际,首先分析了济宁市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接着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农业生产;影响;防灾减灾;济宁市

引言: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全球气候变化总体上呈不断增暖趋势,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现象发生频率不断攀升,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1]。当前,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方面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学者研究的课题[2-6]。济宁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黄淮海平原和鲁中南山地相交区域,属于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面积1.1万平方公里。境内为东亚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春季易旱多风,回暖速度非常快,夏季经常出现偏南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或者变性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呈高温多雨的特点;秋季气候比较凉爽,但经常会出现阴雨天气;冬季经常出现偏北风,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晴寒天气出现几率较大。济宁是农业大市,小麦、大蒜、甘薯、食用菌、大豆、蔬菜等作物均有种植。近年来,济宁市生产结构越来越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势头正猛。但与此同时,鉴于济宁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济宁市暴雨洪涝、冰雹、干旱、低温冷害等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几率越来越高,这些灾害性天气给济宁市农业生产经常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因而,本文首先探究了济宁市主要灾害性天气对该地区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灾害防御措施,以推动济宁市农业的持续、安全发展。

1济宁市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暴雨洪涝对济宁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暴雨是济宁市夏季发生概率非常高的一类灾害性天气,暴雨天气出现的过程中会使得田间积水严重,致使作物滋生病菌,严重状况下甚至冲毁梯田,最终使得农作物减产减收[7]。此外,受济宁市地形地貌的影响,济宁市还常常因暴雨天气的发生而引发洪涝灾害,从而给农业经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8年8月17-20日,因为第18号台风“温比亚”的影响,济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由于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使得济宁市农田大面积积水,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嘉祥、梁山、鱼台、任城、金乡等县市区受损严重,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据灾情资料显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受灾人口达92.6万多人,棉花、玉米、辣椒、大豆等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达89999.92公顷,成灾面积57198.46公倾,绝收面积478.07公倾;直接经济损失45242.51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3306.61万元。

1.2冰雹灾害对济宁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济宁市每年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尤其是5-8月出现概率较高,在冰雹出现的时候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等天气现象,极易导致大面积的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出现倒伏,同时还会造成作物叶片受到严重的机械损伤,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8]。例如2019年7月6日,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济宁市金乡县以及鱼台县均发生了冰雹灾害;此次冰雹具备出现时间短、来势快、机械损伤严重,呈线状分布特征,且夹杂着狂风、暴雨等特征,导致当地玉米、辣椒、棉花、辣椒等农作物叶片破碎,出现断头断枝以及蕾铃脱落现象,严重的作物直接被冰雹砸成了光杆,给当地农作物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有些农作物甚至直接绝产。据冰雹灾情资料统计显示,此次冰雹灾害导致济宁市农田受灾面积达12046.7公顷,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为金乡县受灾,有9246.7公顷农作物受灾,农作物成灾面积达7666.7公顷,绝产面积达6040公顷。鱼台县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800公顷,主要集中在鱼城镇以及王庙镇南部的部分村庄。

1.3干旱对济宁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济宁市降水季节分配不够平衡,同时降水多发期高温天气非常多,蒸发量较大,故当地不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危害[9]。春季为农作物主要播种出苗的重要阶段,一旦出现春旱,往往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播种。夏季属于农作物旺长期,这个时候农作物所需要的水量较大,夏旱常常与高温天气同时出现,常常给农业造成极大损失。每年春夏之交济宁市干旱频发时节,经常给农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例如,2012年春末夏初,济宁市持续干旱少雨,济宁市除了金乡县以及鱼台未出现旱情外,其他区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济宁市的农作物受旱面积达89666.7公顷,其中轻旱78866.7公顷、重旱10800公顷。又如2019年6月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69%;6月6日—27日连续21d处于高温且无有效降水状况。

1.4低温冷害对济宁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济宁市每年秋末至次年春初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温天气。低温天气会使得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对无法健康生育,甚至被直接冻死,给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影响。例如2020年4月21-24日,济宁市发生了一次持续大风低温天气,最低温度夏季到0.7℃,此次低温天气导致部分低洼地区早播进入开花阶段的小麦雄蕊遭受冻害,对后期小麦的结实率造成不利影响;济宁市邹城地区一些樱桃幼果遭受冻害,从而对果实品质造成不利影响;春播地势低洼马铃薯有轻微冻害出现。

2防灾减灾策略

2.1加强气候监测以及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气候预警信息在灾害性天气防御工作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济宁市气象局应不断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要结合济宁市各县各乡镇的气候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实际,着重做好短期预报以及中长期天气预报分析、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济宁市暴雨洪涝、冰雹、干旱、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水平[10]。此外,应借助于农田小气候监测站、遥感技术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方式强化农业经济法中各个时期的气象要素监测,要全方位掌控整个农业生产期间所碰到的气象灾情等相关信息,科学应对各类灾害性天气,保障当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2.2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直通式气象服务。济宁市气象局应该依据农业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及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模式。通过电视、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积极传播灾害预警信息和农业气候专题报告,使农户可以提前防御[11]。此外,要密切加强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重点气象为农服务对象信息库,从而更高效高质量地开展直通式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推动济宁市现代化农业的安全发展。

2.3优化灾害性天气应急管理流程。依据济宁市当地天气情况以及暴雨洪涝、冰雹、干旱、低温冷害等各类灾害性天气特点,明确各类灾害性天气应急启动的指标,不断优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以及应急处置等职工流程,完善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分级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济宁市灾害性天气防范处置能力。

2.4采取精细化的防灾策略

2.4.1暴雨洪涝防灾策略。要密切监测汛期降水情况,提升济宁市暴雨洪涝以及其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精准性;农户要及时查看天气预报信息,选择可靠的暴雨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策略。在暴雨天气到来之前,要时刻关注田地水利系统,清沟理墒、排涝降渍避免农作物被淹被泡。在暴雨洪涝发生之后,还要结合作物长势,给作物适当补施肥料或进行叶面喷施,加快作物恢复生长;此外,要及时给农作物进行喷药,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预防,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2.4.2冰雹防灾策略。人工防雹减灾作业是对冰雹灾害进行有效防御的最有效的手段。应在济宁市构建标准的规范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完善各雹灾多发区的人工防雹减灾作业体系,并且对雹灾区域积雨云、雹云的发生规律进行认真剖析和识别。结合天气实际情况,抓住适宜的时机,积极进行人工防雹减灾气作业,增强人工防雹减灾作业效果,充分发挥出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降低冰雹灾害对农业的危害。

2.4.3干旱防灾策略。针对干旱灾害,要做好济宁市水源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科学调度水库资源,同时还应严密监测济宁市天气,适时实施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增加济宁市水库蓄水,对农业旱情进行有效缓解。

2.4.4低温冷害天气防灾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济宁市低温冷害低温降雪灾害,在低温冷害多发季节,政府部门以及各级气象部门均需要从思想上高度关注济宁市低温冷害气象服务工作。对于因大风、低温天气受损的设施大棚应加速修理以及紧固,做好作物保温工作。为了预防小麦作物遭受冻害,在霜冻、倒春寒到来之前还需要提前做好浇水工作,以对近地面层小气候进行调节,起到预防或者减轻冻害的作用,通常需在三月中下旬浇好拔节水。在低温天气到来之前或出现冻害之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肥料,可大幅提升小麦植株的细胞浓度,增强小麦植株的抗寒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济宁市暴雨洪涝、冰雹、干旱、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经常给该区域农业生产带来特别严重的危害,给当地农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些灾害性天气,需要结合济宁市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灾害性天气具体情况,不断强化农村地区小气候监测站的建设,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直通式气象服务;济宁市气象、农业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合作,指导农户采取可靠的措施防御灾害性天气,尽可能降低灾害性天气给济宁市农业带来的危害,进一步促进济宁市农业的持续、健康以及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思言,高学杰.IPP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56-39

[2]于志明,王驷鹞.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5,35(6):17-18.

[3]闫树鹏. 涿鹿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气象服务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 2019(9):1.

[4]崔晓霞,徐青文.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20).

[5]祁如英,钟存,雷玉红.青海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153-155.

[6]张继峰,王顺民.漯河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2):73-74.

[7]李积芳. 五道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农业灾害研究 ,2019,9(4): 100-101

[8]余旭. 英山县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气象服务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 2019(7):2.

[9]娜木拉. 农业气象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分析[J]. 山西农经, 2019(3):1.

[10]孙振生,许云涛.海阳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215-218.

[11]王爱芹.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20(24):1.

作者简介:狄瑞彤,(1993.10),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大气环境、装备保障和机器学习。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