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文学中的“荒野”内涵解析

陈丁一
  
中国地名·科技与信息
2022年35期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12

摘要:沙漠概念的意义在美国文化从魅力到复杂魅力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与文明联系在一起。今天,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文明必须思考如何对待野生动物。保护野生生物首先需要重新树立道德观念,因为野生生物不再仅仅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可用资源或必须征服的沙漠,而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命和精神的摇篮。这种生态伦理态度往往源于欣赏沙漠美景。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野生动物受到人类的珍视,不再是反对的对象。野生美学是学科间的融合和经验,迫使我们在新伦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野生动物的精神价值和情感地位。基于此,对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文学中的“荒野”内涵新诠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荒野;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生态批评

引言

沙漠,即自然性质,相对于人类占有的景观和工作,被认为是未挖掘的土地和人类居住社区所在的地区,甚至是无法进入的访客。在美国文学中,沙漠是一个独特的概念,美国作家写的沙漠既反映了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詹姆斯·库珀的原始土地到孤独建造的精神家园,再到杰克·伦敦的新大陆,孕育了20世纪列奥波尔德的土地伦理,终于成为斯坦贝克写作中人与自然冲突的第一道防线。

一、“荒野”概念的流变

沙漠实际上是北欧文化中与野生动物、森林和损失有关的一个古老概念,可以归纳为一个充满野生动物/森林密集地带。中世纪以后,“沙漠”一词为基督教教义的传播增添了宗教意义:它被用来表示近东地区许多新旧盟约的历史发生的地方,隐含着一个无人居住和干旱的地方。沙漠是一片荒野和宗教沙漠,进入美国文明后又发生了新的变化。17世纪,新美洲大陆的发现吸引了欧洲的先驱走向发展。野生动物作为一片荒野的危险是可怕的,那里的森林被密集砍伐,杂草丛生,到处都是需要开发的荒凉景象,而作为宗教沙漠的野生动物则体现了希望之地和危险之地的双重形象。抵达美洲的定居者是他们——甚至是清教徒——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想屈服于旧文明的压迫和统治,这种压迫和统治迫使基督徒寻求另一个世界的希望,另一方面是因为沙漠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圣经里,“沙漠”是邪恶的地方,“魔鬼”的地方。到达迦南净土并非易事,每一次进入沙漠都是带着无尽恐惧和未知危险的信念考验。18世纪以前,新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危险的,整个沙漠仍然呈现出妖魔化的野蛮形象,远离文明。19世纪初,在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开始了一种突破性的趋势。今天,沙漠生动而高尚地象征着宗教神秘和新生的生态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作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环境和生态的责任感,并开始从美学和伦理的角度肯定野生动物的价值。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沙漠控制越来越自信,欣赏野生景观的审美情趣。。

二、"wilderness"对于美国文明的意义

美国的“荒野”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是美国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纳什认为,在其广泛的“荒野与美国思想”工作中,“沙漠”是美国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美国文明的建立离不开作为原料的“荒野”材料,“沙漠”被美国人用来证明自己文化和文明的独特身份和意义。首先,荒野是美国文明的独特基础和标志。美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独立是在悠久灿烂的欧洲文明的阴影下获得的,美国无色咆哮的“荒野”成为美国人开始新生活、建设新文化的独特场所。实际上,美国人开始意识到,在美洲大陆“荒野”有可能创造一个不会失去欧洲控制权的新文明,并开始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在“荒野”中独一无二的生活和创造,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荒野”概念:对“荒野”和“荒野”的崇拜,这两者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荒野”的概念是美国民族共同的民族记忆和精神家园,是美国作为多民族移民国家人口集聚的重要意识形态武器。“荒野”的概念一方面是与欧洲/城市/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另一方面是与美国/田园/原始边缘文化的想象联盟,共同形成了定位和纠正美国文化的机制,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作用。

三、“荒野”的生态美意义

利用情感唤醒和理解精神和文化领域的新伦理思想意味着对沙漠采取新的审美态度。在现代环境危机的关键背景下,生态批评侧重于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沙漠不是文明的对立面,经过几次变化逐渐成为一种文明形式,展现了生态美感的意义。沙漠生态美丽的重要原因是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在沙漠中有着类似的感受和经历对于生态伦理来说,审美体验是共同的出发点之一。欣赏美的产生责任,是情感的表现和良好行为的表现。换句话说,美的体验与道德责任有关,两者也离不开体验和情感。因此,当沙漠美学不可避免地转变为生态时,必须同时更新伦理,以恢复沙漠的自然固有价值及其主体地位。原始的野生动物离人类太近,清教徒觉得自己的生存受到了真正的威胁,不能把野生动物当作审美对象,所以没有美的体验;今天的沙漠不再黑暗和恐怖,进入沙漠是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因此,沙漠美学要求我们从一个非常纯粹的角度看待事物:为了感受到这种审美价值,必须将其与实际价值和支撑生命的价值区分开来。沙漠不再是一个艰难的生活环境,也不再是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对立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沙漠具有美学意义,并逐步发展具有伦理意义的生态美学意义。

结束语

<< wilderness >>(<< desert >>)一词是美国生态思想的关键词,对于理解美国和世界的生态批评很重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颁布保护野生生物立法的国家,美国于1964年通过了《野生生物法》,其中规定,与这些人和人造产品在其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区相比,野生生物是指土地和生物不受个人控制的地区将非人类控制地区定义为野生地区是最早通过保护沙漠立法的国家之一,这表明沙漠在美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特.论美国“荒野”概念的嬗变与后现代建构[J].文史哲,2018(03):120-129+167.

[2]周艳鲜.美国文学中荒野意象及其生态思想[J].长江丛刊,2017(34):24-26+33.

[3]胡英.美国荒野文学研究综述[J].鄱阳湖学刊,2017 (05): 89-104+127-12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