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一体化建设视角下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文旅先行是基本共识,更是重要抓手。成渝两地文旅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既相似相通,又各具特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有坚实基础和广阔前景,在联袂打造文旅产业上成就斐然,在合力建设“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上大有可为。但一体化融合进程中仍然面临不少难题,亟需回答。本文梳理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分析了面临的三大问题和挑战,据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成渝地区;融合发展;文旅产业;问题对策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优先项,更成为新趋势。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2022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在文旅实施层面提出了清单化管理和项目化推进的工作机制。成渝两地庚即行动,共谋新项目、共建新机制、共推新合作,携手并进打造区域协作的文旅融合发展的高水平样板和精品化项目,主动争取在“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新国家战略实施进程中抓机遇、占先机。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成渝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有自古“巴蜀是一家”的得天独厚优势,也迎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一)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带来新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推动了成渝地区文旅业的转型升级,更推动区域内从竞争到竞合。2020 年10 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成渝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地携手先行、因地制宜、顺势而为。2022年5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提出了“双核、三带、七区、多线”重塑巴山蜀水新格局的文旅产业战略规划。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两地根据“发展共谋、资源共享、政策互惠、优势互补”等原则签订协议100多份,成立联盟30多个,完成投资超过25亿元,推动区域一体化走深走实。如海螺沟、峨眉山、碧峰峡、仙女山、金佛山等签订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A景区联动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文旅融合型高质量旅游度假目的地集群,免票等你来耍或门票买一送一等互惠活动让成渝年互访旅客超1亿次,“宽洪大量”、“资足常乐”等跨成渝文旅产业组合高频互动,令业界心生艳羡。
(二)文化旅游业强劲复苏带来美前景
三年疫情,全国旅游人次出现断崖式下跌,文旅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从6.7%降低至1.7%,即降低了6万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沉寂三年的文旅游迎来强力反弹和复苏,消费者出游的巨大需求正在持续释放,2023年春节、五一等假日游“人从众”成为常态,文旅市场热度全面超过疫情前的2019同期。文旅产业“重启”的巨大蛋糕正待分享。携程发布《2023年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显示,成渝两城市庆分列暑期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第三和第七位,成都、重庆用户最爱去目的地城市又分别是重庆、成都,可见成渝文旅市场潜力巨大、强强合作前景广阔。
(三)成渝地区历史人文地理渊源带来大优势
1.地缘区位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2.历史渊源优势。一是历史文化同根同源。成都、重庆都是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民心相通。拥有共同的文化标识、共通的文化根脉、共有的精神家园,原本就是难分彼此的好兄弟、一家人。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极具特色文化更为打造巴蜀一体化的文旅品牌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红色文化相融相承。成渝两地都有光荣革命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丰富红色文化,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见证了成渝地区人民从革命、建设、 改革到新时代的奋斗历程,是两地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是筑牢双城经济圈情感认同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成都有革命遗址80个,重庆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100多处,其中14处已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川推出了“伟人故里、长征丰碑、川陕苏区”的三大红色主题和红色旅游品牌,重庆则有刘伯承、聂荣臻、杨闇公故居,以及川陕苏区的重要战斗地城口县等与之遥相呼应。重庆打造的红岩联线是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经典品牌,成渝两地共有的川东地区则是红岩英雄人物战斗的主战场,红岩英雄人物罗世文、张露萍、江竹筠等都有曾在成渝两地的战斗足迹,并留下弥足珍贵的的革命遗址。成渝地区不仅有红岩精神、抗战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红军长征精神、新时代抗震救灾精神等各自地域代表精神,还有成渝铁路精神、“三线建设”精神等共同地域代表精神,显示了成渝红色文化的紧密关联、彼此相融和相互传承。三是饮食文化有声有色。成渝地区以麻辣为主的饮食分布广,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美团点评发布的近几年的《中国餐饮大数据》,川菜、火锅在餐饮类点评榜上均名列前茅,川渝菜系还占据了20款热度最高菜品的一半以上席位,吃川菜、吃重庆火锅成为到成渝地区的第一选择。两地有“中华名小吃”80多种,餐饮类“中华老字号”33 个。麻婆豆腐、毛血旺、辣子田螺等地方菜系,钟水饺、重庆小面、夫妻肺片等地方小吃,涪陵榨菜、郫县豆瓣、饭遭殃等特色佐餐佳品让人垂涎三尺。春熙路、玉林路、八一路、南滨路等成渝美食街让人流连忘返。四是休闲文化互通互补。磁器口街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街区是重庆第一批历史文化传统街区,成都宽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是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上午慕名而来沧桑的重庆磁器口寻根怀旧,下午乘兴而去浪漫的成都宽窄巷子享受 “闲生活”、“慢生活”、“新生活”,两条千年老巷尽显当地风土人情,其互通互补让两地一体化游成为新时尚、新热点。两地悠久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催生了一些网红打卡点,重庆被称为“网红魔都”,很多外地游客不远千里来重庆,就为亲眼目睹穿楼而过的李子坝轻轨。成都锦里、杜甫草堂,重庆洪崖洞、长江索道等已成为成渝两城蜚声中外的网红打卡新地标。
二、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与问题
(一)竞合交织问题
1.行政化壁垒障碍。跨区域间的协调不够始终是横亘在成渝两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鸿沟。虽然达成了不少共识,开展了不少协作,但行政体制的现实分割,“行政区经济”的客观存在等制约不可忽视。追求本区域利益最大化原则下的各地文旅发展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大多仅针对本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跨区域相关政策衔接难问题,这满足不了新时代文旅的大流动性、跨区域性需求。跨区域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滞后,异地审批、用地、规划、建设等均受产业政策、发展意愿、任务目标等制约,导致一些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合作项目停滞甚至搁浅。
2.同质化竞争内耗。成渝地区文旅资源禀赋具有极大相似性,导致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等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创意撞车、建设重复、产品雷同等不同程度存在。对成渝两地文旅融合发展唇齿相依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仍主要以本地文旅特色优势为首位考虑出发点,欠缺从对方角度出发的统筹考虑,甚至视对方为潜在“对手”,竞争多于竞合就成为必然。
(二)“中部塌陷”问题
虽然成渝地区文旅资源丰富,A级景区多,4A、5A级景区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级别、高水准的精品文旅品牌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但区域内文旅资源分布不均衡、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实在存在。文旅资源的核心点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区以及川西地区,重庆主城以及东北部地区。成渝双圈主轴的中间区域优质文旅资源较为匮乏,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地域特色不够鲜明,有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强烈意愿却找不到有效融入的抓手和载体,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较为缓慢。名气不大、吸引力不强导致旅游市场的冷清、低迷,文旅业发展举步维艰,呈现出明显“中部塌陷”状态。除双核心区之间、以及主城和周边地区之间区域协作发展程度较高外,主轴纵深间的协作项目不多、协作形式简单,一体化“拳头产品”缺失等普遍存在,离主城较远的边缘化外围区域受地域、交通等限制,其协同发展更是短板中的短板。
(三)推介不力问题
成渝地区一体化文旅融合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一些一体化项目和线路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有的虽有一定影响,但距有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的文旅品牌还有较大差距,就其原因主要是联合推介不力所致。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单打独斗营销和宣传成为普遍,突不出主题和找不准特色,制约了营销效果;缺乏整体宣传策略和统一宣传口号影响了融合发展文旅品牌的形成。
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打破行政壁垒,健全协同机制
1.破除行政化堡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点是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摒弃狭隘的地方观,打破既有的行政壁垒,提高开放创新意识,健全合作共赢机制,推动文旅业横向竞合和纵向延伸,实现更广泛、更深层、更优质的融合发展。一是协同化管理。推进“川渝通办”等互联互通机制,探索文旅资源集聚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模式;实现成渝两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行政审批共享互认;共建文旅市场联合执法、协查协办和联合应急救援机制等,为两地文旅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一体化发展。合作双方要在平等主体地位基础上开展实质性合作,既彰显各自优势特色,又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性文旅一体化产业格局。成立区域性文旅发展联盟,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常设协作工作专班机构,形成两地文旅长效融合发展新机制。三是互惠化政策。减少政策性分歧,出台互惠性政策。可推出两地共同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等主题套票;可探讨对一定时间内抵蓉抵渝机票、火车票游客在区域内A级景区的旅游折扣价,实现成渝两地外来客源互送的“一票多优惠”政策等。
2.避免同质化竞争。成渝地区文旅资源的分散性对其系统性开发带来一定的困难,文旅资源整合势在必行。要加快构建跨区域文旅大市场,共同开发文旅线路,联合打造特色产业,形成文旅发展合力。要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开发、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等现象,推动从竞争到竞合的良性发展。对于整合进程中的同质化现象,要扬长避短,在“人有我精、人缺我补”环节上下足功夫,在找差距、补短板,强引领,扩优势上做足文章,实现文旅产业错位发展。在错位发展基础上,实现系统性整合,从产品结构、布局、市场等多角度切入,全方位整合,进一步完善提升文旅同质产品体系,实现两地景区大联合,两地市场互支撑的良好局面,共同把文旅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重视两核引领,驱动全域协同
2022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出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性指引,因此将规划落地落实是重中之重。
1.两核引领“带得动”。一是主城品牌项目带动。重视成都市区与重庆主城“文旅双核心”建设,强化两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头雁带动效应,以文化内涵相近、产业形态相似为契合点,统一谋划、整合资源、打捆推进,有机串联带动中部腹地和边缘化外围地区,形成连片连线发展态势,打造一批蕴含巴蜀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资源品质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文旅项目。如“双循环”下的城市范本——成都重庆 “融创文旅城”,双融合的区域文化品牌——“成渝地·巴蜀情”等。二是特色精品线路驱动。根据成渝两地文旅资源的相似性、关联性、传接性,合力打造一系列山川之美,文化之韵等文旅精品特色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推、市场共建、品牌共用。如巴蜀文明寻觅线、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线、长江黄金水道旅游线等。
2.纵深空间“接得上”。深度挖掘、科学整合,突出红色文化、江河文化、石窟文化、饮食文化等地域优势,拓展休闲度假、亲子娱乐、农业体验、避暑康养等产业优势,作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和契合点,主动融入到区域文旅品牌项目和特色精品线路融合发展中,合力打造一批承接一日游、沿线二日游、特色三日游、深度七日游等旅游路线。如重庆綦江可凭借“中央红军重庆唯一过境地”融入四川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川渝比邻地区可依托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安岳石刻、安居摩崖造像、潼南大佛寺,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共同打造唐宋佛教石刻文化联线等。
(三)统筹宣传营销,共推文旅胜地
各地需摒弃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推介惯性,实现一个声音、一个方向、一个步调宣传营销。
1.辨识度主题效应。游前有吸引度、游中有兴奋度、游后有满意度的“三度”是文旅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协同开发,特别是统筹推介上必须综合考量,提炼出把自然与人文资源紧密融合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带有地域化、形象化、特色化的辨识度主题,这种内在的独特文化价值就是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巨大吸引力。
2.新媒体渠道推介。加强与各类新媒体合作,开设统一的官方微信、微博、抖音账号,统一发布旅游信息、旅游动态等,力促“互为旅游目的地、互为旅游市场”的基本利益格局形成。特别是创作一些形象化展示地域魅力的影视作品能有效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如歌曲《成都》使成都成为一座网红城市,歌曲中“玉林西路上的小酒馆”迅速成为打卡新地标,去过没去过的游子都会被歌词中的意境所吸引,引发情感共鸣,去过的心甘情愿故地重游,没去过的迫不及待一探究竟。
3.升级版管理服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人性化、周到化的一站式服务,规范性、安全性的标准化管理让游客宾至如归,以良好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后卿. 成渝双城文旅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J]. 决策咨询,2022(1):9-12,17
[2]王胡林,练忆茹,范皓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以成渝发展主轴为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2(05):107-115
[3]张彤. 合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力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22(1):10-12
[4]杜静婷,周靖,杜燕. 文旅融合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研究[J]. 西部旅游,2023(3):1-3
[5]张杰,李杨.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