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背景下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发展探究

——以义乌为例

金战新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3期
浙江省义乌市委党校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

【内容提要】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金华(义乌)成为五个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通过增强物流枢纽通城市的服务能力,加快各种要素集聚联合,创造更多价值。本研究以义乌现代物流建设为实证,针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挑战,结合金华(义乌)创新发展经验,聚焦现代物流体系背景下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提出 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发展;义乌

一、义乌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义乌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12个部委联合列为了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国家级“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入选2019年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重点物流企业国家中A级以上物流企业99家,国际陆港集团、义乌港公司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5A级物流企业,国际陆港集团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全国物流先进集体荣誉,“义乌港”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全国优秀物流园区。 “义新欧”班列多次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被誉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早期收获,写入中西两国联合声明。

(二)建设国际物流体系顺应国际贸易。义乌小商品市场“买全球,卖

全球”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对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更具紧迫性。2001年开始“两建设、一推进”。一是投资建设义乌国际物流中心项目,依托交通枢纽和专业市场,发挥国际、国内商品流通发达的优势,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合作,加快形成浙中区域国际物流枢纽。二是“大通关”建设,义乌是浙江省政府确定的“大通关”重点建设城市。率先推进“异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迈出了浙江省内海关之间跨关区“大通关”的第一步。“一推进”主要推进中国海运、法国达飞、美国总统轮船、万海、太平等国际知名船公司开始在义乌设立分公司与办事处,培育义乌当地国际货代、报关等企业,国际物流因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极大推动了义乌与全球物流主流网络的接轨。

(三)打造国际陆港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1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经国务院批复,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建成完善的“国际陆港”为典型标志的区域物流高地,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进行培育,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政策红利,主动融入和服务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凭借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海路、航路、邮路、网路、“义新欧”、“义甬舟”等“新八路”物流体系,源源不断地把“义乌制造”运抵全球,与世界各地深度融通。

(四)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全球重要物流中心。2020年9月,获批中

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围绕运输自由和顺畅流通,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目标,打造“义新欧”2.0版,加快向贸易线、发展线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构筑“义甬舟”大通道,形成东联西延的先发优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联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打造内畅外联、集约高效、便捷便宜、保障有力的全球重要物流中心。培育发展以物流为特色的航空物流港,形成12小时覆盖亚洲、72小时全球可达的航空货运服务体系;构建物流信息港,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义乌“联运大脑”,成为畅通“四港”联动发展的“经脉”。

二、义乌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一)口岸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义乌物流向集聚化、规模化、充分竞争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配载中心,但能级不够,发展商贸物流体系还需与其他口岸加强合作,如通关环境和效率与义乌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口岸通关的功能存在解决体制机制制约困难;路网通达性对外运输通道还需提升,航空航线还需增加;铁路货运原有设施不能满足运输需求;水运航道等级也偏低。

(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现代物流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物流资源整合不够,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速度快,但规模小,粗放式占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企业缺乏系统思维和一体化经营的管理理念, 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偏低;成规模、有实力的物流龙头企业相对缺乏,示范带头程度较低;仓储、货运、布局等不够完善,与行业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物流市场管理监管相关部门缺乏对物流业宏观管理与统筹协调等,物流营商环境和制度性建设需持续改善。

(三)物流产业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物流产业高质量、全方位、一体化的发展对物流信息化及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企业对物流产业信息化重视不足, 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识淡薄;物流网络互联应用不足,如信息平台软件对接、设施联通、标准连接及信息联网等;部分企业基础设施设备运用少,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不够,影响企业运营质量效率和物流成本;业务主体之间物流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影响物流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四)商贸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下商贸城市建设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行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产业,如智慧物流与数字化供应链人才缺乏,就难以实现物流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的一体化融合,因此不仅需要专业物流人才,而且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战略型人才,但义乌市这方面物流人员缺乏经验、专业能力较低,人才交流平台、物流职业培训还未建设成熟,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完善。

三、义乌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口岸功能平台建设。现代物流体系需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服务发展模式,利用平台经济机遇,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合作,建设杜伊斯堡枢纽两大枢纽体系,加快形成浙中区域和全球重要物流中心。加快建成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义乌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邮件互换局等口岸开放平台投用,以“义新欧”班列“多口岸、多线路、多海外仓、多业态和联结‘一带一路’两大通道”等“五多一联”运营特点,辐射江浙沪皖等省市货源在义乌集散分拨。

(二)推进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以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监管创新穿透

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促进海港和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向内陆货源腹地延伸。紧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四港”联动发展,建设义乌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不断深化与宁波舟山港关务、船务、港务、信息、管理等五个一体化,实现“港口后移、服务前移,就地办单、箱源供给、多式联运、无缝对接”,“港口一体化、通关便利化、物流全程化、服务系统化”。

(三)创新构筑国家物流枢纽园区建设。采用多元化综合开发建设模式,“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建设”,注重物流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发展;创新物流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提升物流空间利用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以公路物流运作基础,发挥义乌市对周边商贸市场的虹吸效应,开展零担快运组织、集货中转和小商品的批量配送;通过搭建商贸物流公共组织平台,整合物流企业、货源、车辆等资源,实现商贸物流规模化、网络化运作; 提供供应链管理及组织,围绕上游商贸企业和下游加工企业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向信息、金融、政务、园区等服务领域延深。

(四)加快物流数字赋能步伐。提高物流数字化、系统化、品牌化、网络化和智慧化水平,建设“义发货”国内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对接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督促物流企业信息化平台使用,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铁路运输试点项目,实现“义新欧”班列申报无纸化、通关便利化、作业智能化、服务企业化、决策数字化;园区设施设备实现智能化运营,将与数字化、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其中;运用智慧管理整合散乱资源,个性化定制商贸需求。

(五)完善商贸物流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实施人才战略,政府与相关部门企业要重视引进和培育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超级承运人员满足全球供应链视角下陆海多式联运服务需要;重视引进数字技术与数智化人才提升物流通道效率;重点引进紧缺急需物流高级管理人才;通过走出去培训,请进来讲课等方式,组织物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轮训;实施物流从业人员资格审查制度提高入行标准,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商贸物流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赵胜利.“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9(13):202-225

[2]李芸嘉,符瑜.海口市构建商贸物流中心的SWOT分析[J].物流科技,2020(3)28-36.

[3]张梦晴,汪传雷,吴春艳等.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中国储运,2021,248(05):138-166.

[4]汪鸣.把握好“十四五”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方向[J].中国经贸导刊,2021(7):67-91

[5]贺兴东.用模式创新带动物流园区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14 ( 2):34-57.

[6]陈夏琴,黄林.新发展格局视域下云贵桂物流产业升级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13):56-8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