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功能价值研究

杨思慧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3期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核心素养能力不仅赋予他们自身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其教育对象——学龄前儿童来说也至关重要。艺术课程作为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支撑,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意义深远。本文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二级维度界定的六大素养为切入点,结合十八个要点进行分析阐述,探讨艺术课程在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的具体功能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功能价值

从20世纪90年代起,OECD、UNESCO、EU等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便开始着手研究核心素养在教育等领域的功能价值。近年来,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2014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各学段学生应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1]2016年,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带领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团队,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界定了包括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及十八个具体内涵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也开始进入核心素养发展时代。

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棒,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有关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而高校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重要阵地,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质量。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将学前教育划分为“艺术”、“科学”、“社会”、“健康”、“语言”五大领域,提出了:“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3]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了:“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4]同年,教育部还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能力。可见,我国从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战略地位。

作为专门培养幼师师资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将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二级维度界定的六大素养为切入点,结合十八个要点来进行分析阐述。

一、艺术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1、“人文底蕴”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基本要点。[5]它涵盖了古今中外丰富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以及人类对于生命理解、道德伦理、艺术表达、审美感知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艺术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意识,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外艺术作品、认识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家、和学生一起讨论艺术作品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从而让学生能更加贴近历史,感受不同的文化,这些体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价值观的演变,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人文积淀,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课程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授学生不同的艺术创作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从自身文化背景出发,积极表达思想和情感进行艺术创作,以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艺术背后的人文价值;通过加强艺术课程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此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剧院欣赏音乐会、到美术馆观摩美术展、到博物馆欣赏历史艺术文物,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类艺术作品,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2、“科学精神”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理解并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6]科学精神是相对于人文精神的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探究未知物质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把科学精神贯彻到科学命题、科学研发、科学探究中去,是当下国家和民族实现科技领先目标的必要手段。

科学精神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知识储备,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评估。而学习艺术的过程,往往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比如:在舞蹈教学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教师和自己的动作、神态,并能结合角色、音乐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准确表达出舞蹈作品的内涵。艺术学习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幼儿园主题环境设计和制作,学生们经过信息搜集、整理思考提出各自的设计理念和理由,小组讨论后决定最终设计方案,并进行分工、合作完成设计制作,最后,将各组的设计成果在全班展示,互相点评。在这类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问题时,需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思考、推理讨论、比较评估、沟通合作,才能完成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理性、批判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

二、艺术课程怎样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的素养?

1、“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7]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艺术项目、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具体学习计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自主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评价等形式,提高学生启发、借鉴和反思的能力,促进学生们的共同进步;通过教授艺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获取资料,分析、评估和整合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健康生活”素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个基本要点。[8]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是否拥有健康生活的素养,对其自身及幼儿的成长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教师是儿童重要的引导者,如果他们能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儿童而言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孩子们会受到鼓励,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潜移默化中养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健全人格的幼儿教师,能够展现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散发自信乐观、坚韧自律的人格魅力,能与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基于真实、友善、尊重、关怀的师生关系对于儿童的情感发展和自尊心、自信心的养成都至关重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对待儿童的问题行为时,能保持冷静、理智和公正的态度,有效地管理和引导,为儿童创造和谐、积极、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艺术课程在发展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素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9]责任担当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员,也是处理好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了解和承担责任,树立让自己的行为、决策能够对他人及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目标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功,还能够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社会意识的人。这些品质将在他们一生的成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职业生涯以及家庭、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担当素养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这几个方面,拥有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养成公民意识,成为独立思考、有创造力并具备社会友善价值观的公民。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实施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学校或其他机构组织的公益演出活动来传递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儿童教育低龄化、校园霸凌等社会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艺术创作,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达自己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国家认同感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的基础,拥有国家认同感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民族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教授中国传统的民族歌曲、民间舞蹈、中国画、剪纸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入地认识,从而更加认同。

2、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10]

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活动之一,通过体验劳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明白珍惜劳动成果和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劳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艺术活动,如: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儿歌表演、手工制作等,让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投入努力,催发他们的劳动意识。学习钢琴演奏或声乐等艺术技能,往往需要长期的严格训练和刻苦练习,这对学生的毅力和耐心也是一种磨炼和考验,当他们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艺术实践技能时,可以亲身体验到“艺术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如果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感到手足无措,进而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大大影响教育质量,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在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设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提供开放性的艺术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自发性的艺术创作。另外,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践合作等活动,如:参与合唱、合奏、群舞作品的设计、训练和表演等,可以让学生时常有机会相互交流、协作,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基于以上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体现了完善、高效的功能价值。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更加重视艺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它将为培养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更好地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0107/t20010702_81984.html,2001-07-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5] [6] [7] [8] [9] [10]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作者简介:杨思慧(1981.9—),女,安徽马鞍山人,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1、2023年度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xjjyxm06;

2、2023年度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质量工程教学团队项目:《学前艺术教育教学团队》,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xjjxtd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