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摘要: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固本强基的基础工程,组织建设作用的发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亦是党的组织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党自身亟待发展壮大和党内存在错误思想等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审时度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从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确保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方针政策扎实有效地落地施行,实现了党对一切工作的坚强领导,为赢得抗战胜利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一次伟大战争。自1937年7月7日起,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牺牲,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及中国政治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外有日寇侵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内部团结统一面临困难、党内核心思想出现偏差。面对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涌出,矛盾空前严重并不断尖锐。为了驱赶日寇完成国家统一,发展完善自身组织建设成为了解决燃眉之急的最优对策,以争取到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抗战、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时纠正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因此,在这一特定时期,发展和完善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内容
全面抗战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内容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为基础,以毛泽东、陈云、刘少奇等同志结合当时的战争局势、国共两党交流交锋所产生的思想共鸣和决议决策为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民主集中制等三方面。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抗战时期,党的支部是党的基础结构,即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各级组织通过把全体党员紧密地安排在党的各个基层架构之中,夯实了党的坚实基石,并赋予了党组织强大的战斗力。
(二)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在长期的全面抗战实践中,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刘少奇等党的众多领导人均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对干部队伍建设组织路线和标准方针进行积极探索,对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陈独秀、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创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时,均已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民主集中制的雏形思想为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以此探索组织建设实践工作。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在大会上公开系统地探讨剖析了民主集中制的这一概念,继而大会一致通过将其载入《党章》,从而正式确立了这一原则作为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要更加注重民主,倾听民意,切实落实群众路线,与群众团结在一起,认真贯彻使“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和深入融合。”
二、党的组织建设实践探索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为由,大举向卢沟桥进攻,自此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为了担负起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及党中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伟大工程加以推进,指导推进党在组织建设方面开展生动实践探索。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实践探索主要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展开。
(一)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化,边区党的组织建设具有鲜明和极具代表性的发展特点,“基层工作系统、实现制度化运作”、“加强一元化领导、规范党内外关系”和“一切工作归支部、健全党基层组织”三个关键词都呈现出全面抗战时期鲜明的历史特点和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基层智慧。
(二)全面抗战时期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干部建设的基础,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石和细胞。全面抗战时期,党员的数量决定了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党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党的水平,为赢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持的基层党组织基础。
(三)全面抗战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大量培养抗战所需要的人才,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为适应抗战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了领导机构;党在延安等地创办了一批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培训部门或者研究部门;制定党规党纪、规范干部纪律性。
三、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全面抗战实践中,党的组织建设呈现出由弱到强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积累许多组织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拯救了动荡的中国社会和广大贫苦民众,赶走外敌日本,真正实现了抗战胜利。在当前形势下,虽然环境和时代条件发生了本质不同,但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为当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面对新时代遇到的新挑战、新发展中的新机遇,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研判形势、顺势而为、精准发力,从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发力,全面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落实落细
(一)历史意义。在全面抗战的实践中,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巩固和发展党旳基层组织、提高了党旳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保证和培养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发展党民族统一和复兴事业。
(二)当代启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坚持自我革命,党的组织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壮大,现如今已经从1921年成立时仅有58人的党,发展到2022年拥有9804.1万名党员的大党,从当年只有若干个地方组织,发展到截止2022年遍及全国各地的506.5万个基层组织。党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立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党在组织建设百年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全面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当前党的组织建设有重要启示作用。
总之,在理论层面,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建设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论、指导原则和方针政策,在历史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全面抗战时期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等党的组织建设研究系统化和整体化,整合了党的重要领导人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建思想的研究体系,拓宽了全面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文化建设、作风建设、宣传工作等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中共产党史、中国政治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实践层面,党组织建设关乎全局,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党组织建设还需发展完善的背景下,对全面抗战时期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地探讨,有助于推动和贯彻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发展和落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刘昌亮.延安整风运动与发扬党的优良作风[J].中共党史研究,1992(02):31-37.
[4]陈云.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贾琳(1996-),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